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华明

作品数:11 被引量:12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缺血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术
  • 2篇动脉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缺血
  • 2篇心肌细胞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缺血再灌注损...
  • 2篇微管
  • 2篇细胞
  • 2篇经皮冠脉介入
  • 2篇肌细胞
  • 2篇激酶
  • 2篇梗死
  • 2篇冠脉
  • 2篇冠脉介入

机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曹华明
  • 8篇羊镇宇
  • 6篇尤华彦
  • 4篇李坚
  • 4篇王强
  • 4篇张煜
  • 3篇郭素峡
  • 3篇陈茂华
  • 2篇吴丁烨
  • 1篇张涛
  • 1篇杨颖
  • 1篇王如兴
  • 1篇陈伟翔
  • 1篇龚杰
  • 1篇钟艳芳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贵州医药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即再灌注是临床上挽救缺血心肌的最有效措施,但再灌注会引起严重的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预适应(IP)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的坏死与心肌功能障碍。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探讨IP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及患者预后,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入院的初发AMI患者222例,分为IP组120例及非IP组102例。2组患者皆给予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于30 min内静脉滴入,6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12 h一次,连用7 d。其他药物据情况而定,比较2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再通率及再通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数据用百分比表示。结果 IP组CK-MB、CTnT峰值比非IP组低[(112±89)U/L,(2.5±1.7)ng/ml vs.(138±93)U/L,(3.4±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比非IP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51.2±12.4)%vs.(43.7±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非IP组高[85.0%(102/120)vs.65.7%(67/102)]及再通时间皆比非IP组短[(4.12±1.38)h vs.(5.01±1.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及病死率方面,IP组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非IP组低(P<0.05)。结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AMI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者更优,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尤华彦曹华明王强陈茂华张煜冯健羊镇宇
关键词: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梗死尿激酶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Rho激酶活性和内皮功能影响的比较被引量:85
2013年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10 mg)和阿托伐他汀组(20 mg);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分别测量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Rho激酶活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明显增加。两组中Rho激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其中瑞舒伐他汀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中均发现Rho激酶活性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而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有明显相关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抑制Rho激酶活性,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其中瑞舒伐他汀降低Rho激酶活性优于阿托伐他汀。
吴丁烨冯健尤华彦王强曹华明钟艳芳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内皮功能
间隙性连接蛋白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估无锡地区人群间隙性连接蛋白37(Connexin37,CX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532例PCI术后在我院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67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465例),501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CX37基因1019C/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3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1)在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C等位基因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CC+TC)基因型频率冠心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等位基因:57.050Avs.41.32%,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79.32%vs.65.47%,P〈0.01);与TT纯合子相比,(CC+TC)基因型冠心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OR=2.03,95%CI:1.53-2.80)。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79.63%vs.72.45%,P=0.02;女性:78.00%vs.51.50%,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高于TT型(男性:OR=1.48,95%C1:1.06-2.09;女性:OR=3.34,95%CI:1.90-5.86)。(2)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相比,支架内再狭窄组C等位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均显著升高(C等位基因频率:72.39%vs.54.84%,P〈O.01;CC+TC型:89.55%vs.77.85%,P=0.027)。与TT纯合子相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支架内再狭窄患病风险升高2.44倍(95%C1:1.08-5.50)。性别亚组分析表明,男性人群中支架内再狭窄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高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92.86%vs.77.660A,P=0.008),C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是TT型的3.74倍(95%CI:1.32-10.64),而在女性�
杨颖郭素峡羊镇宇张涛曹华明王如兴
关键词:支架植入术支架内再狭窄
血小板功能检测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被引量:3
2014年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陈伟翔郭素峡羊镇宇吴雄波曹华明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功能检测抗血小板治疗
紫杉醇预防心肌细胞线粒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紫杉醇能否预防心肌细胞线粒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0.1μmol/L紫杉醇组、缺血+0.3μmol/L紫杉醇组和缺血+1μmol/L紫杉醇组(n=15)。每组先给予15 min平衡后,对照组继续给予150 min常氧灌注;缺血组给予30 min缺血处理(Langendorff灌流,结扎左前降支30 min)+120 min常氧再灌注;缺血+0.1μmol/L(或0.3μmol/L、1μmol/L)紫杉醇组给予30 min缺血处理+120 min常氧再灌注,整个过程中均给予0.1μmol/L(或0.3μmol/L、1μmol/L)紫杉醇灌流。灌流结束后,左心室心肌进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微管;DCFH-DA试剂盒用来检测活性氧物种的数量,同时通过荧光光度计和分光光度计检测氧化酶活性。结果 10.1μmol/L紫杉醇灌流能明显降低微管断裂评分。20.1μmol/L,0.3μmol/L和1μmol/L紫杉醇减少氧自由基水平分别为33%、46%和51%(P<0.05)。30.3μmol/L和1μmol/L紫杉醇增加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Ⅰ的活性,而0.1μmol/L,0.3μmol/L和1μmol/L紫杉醇均增加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Ⅲ的活性。结论紫杉醇能预防心肌细胞线粒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Ⅰ、Ⅲ的活性或许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冯健童德兵羊镇宇王强陈茂华曹华明
关键词:线粒体微管紫杉醇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反复血栓伴消化道出血1例
2014年
患者,男,66岁,因反复胸闷1年余,再发伴加重3d于2013年10月23日收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年余劳力活动时反复发作胸骨中下段疼痛,呈闷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一般持续5—10min,入院前3d症状再发较前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12年前有胃出血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未及病理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张煜羊镇宇王强李坚尤华彦曹华明龚杰
关键词:反复胸闷冠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血栓
稳定微管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稳定微管能否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1)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0.1μmol/L泰素和缺血+1μmol/L泰素组(n=15)。每组先给予15 min平衡后,对照组继续给予50 min常氧灌注;缺血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缺血+0.1μmol/L(或1μmol/L)泰素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整个过程中均给予0.1μmol/L(或1μmol/L)泰素灌流。比较各组心律失常情况,观察微管形态结构并进行断裂评分。(2)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μmol/L泰素组(n=8)。缺血再灌注组进行Langendorff灌流,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1μmol/L泰素组给予1μmol/L进行灌流,其余处理同缺血再灌注组。灌流结束即刻冠脉内灌入伊文思蓝进行染色,比较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0.1和1μmol/L泰素均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并均能降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P<0.05)。(2)0.1μmol/L泰素灌流能降低微管断裂评分。(3)1μmol/L泰素灌流能明显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脏梗死区面积(P<0.05)。结论稳定微管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冯健吴丁烨尤华彦李坚王强曹华明
关键词:泰素微管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
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2014年
目的: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非冠心病女性作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和超敏C-反应蛋白和Hcy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过程中发现白细胞介素-10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较为敏感,对及时准确检测患者病情提供了帮助。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张煜羊镇宇王强李坚尤华彦曹华明
关键词:女性冠心病发病
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被引量:2
2014年
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心脏生理学方面,培养心肌细胞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技术[1-5]。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无法显示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培养心肌细胞是必要的。成熟心肌细胞通过闰盘和细胞外基质紧密连接,因此很难分离。直到1976年,分离心室心肌细胞的技术才被报道[6]。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细胞水平的研究口益受到重视,对心肌细胞分离培养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对近年来心肌细胞分离培养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童德兵曹华明羊镇宇
关键词:培养心肌细胞细胞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合并脑出血2例被引量:1
2015年
例1.女,65岁,因突发胸痛16 h于2014年9月23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1级,2型糖尿病,否认脑梗死、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KILLIPⅠ级,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因心肌梗死超过时间窗,入院后胸痛缓解,未行急诊再灌注治疗。
张煜羊镇宇陈茂华李坚尤华彦郭素峡曹华明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心尖部肌酶谱出血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