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逸鲲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脑
  • 3篇颅内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疗效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1篇动态CT检查
  • 1篇血肿
  • 1篇亚低温
  • 1篇亚低温治疗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神经外科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复发

机构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作者

  • 5篇黄福献
  • 5篇张逸鲲
  • 3篇杨晓辉
  • 3篇张凤莲
  • 3篇王桂芝
  • 1篇黄卫民
  • 1篇樊明新

传媒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新疆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内转移瘤患者不同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瘤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为改善颅内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本组颅内转移瘤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病情及影像学资料分为Ⅰ组(手术+放疗+化疗组)81例、Ⅱ组(放疗+化疗组)66例、Ⅲ组(化疗组)14例、Ⅳ组(放疗组)14例及Ⅴ组(支持治疗组)11例。比较各组患者颅内高压、神经压迫症状治疗的有效率及平均生存期,对可随访到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患者颅内高压、神经压迫症状治疗的有效率及平均生存期分别较Ⅱ、Ⅲ及Ⅴ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与Ⅳ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转移瘤患者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首选为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其次为放疗。
黄福献郑艳买买提江.卡斯木杨晓辉张逸鲲王桂芝
关键词:颅内转移瘤个体化治疗颅内高压
脑疝复位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脑疝复位技术对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脑疝复位组应用脑疝复位技术处理小脑幕切迹疝,并与常规手术对照组44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疝复位组84例中,恢复良好38例(45.2%),中残11例,重残7例,迁延性昏迷6例,死亡22例(26.2%)。常规手术对照组44例中,恢复良好8例(18.2%),中残3例,重残7,迁延性昏迷5例,死亡21例(47.7%);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恢复良好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疝复位术可明显改善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预后。
黄福献荣卫江杨晓辉张逸鲲王桂芝黄卫民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切迹疝复位天幕裂孔切开颅内压
亚低温治疗临床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格位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根据GCS评分对患者6个月时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分,治疗过程中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及心律失常等。结果 6个月时,亚低温组的神经系统评分恢复良好率为6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死亡率为8.7%,明显低于常温组的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实行,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福献张凤莲杨晓辉张逸鲲王桂芝荣卫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疗效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引量:2
2013年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占颅内血肿的10%,老年人多发,其发生率在(1.72。16-3)/10万。常表现为嗜睡、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精神差等。钻孔引流术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等优点。
黄福献张凤莲樊明新张逸鲲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钻孔引流术常见疾病神经外科颅内血肿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临床探讨
2014年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和对策。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39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首次CT检查距受伤的时间、血肿类型与血肿分布情况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原发性颅脑损伤越重、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额颞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血肿,PHI的发生率高。结论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发生和多种机制有关,要在不可逆性损伤发生之前尽快诊断出PHI,便于及时治疗,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张凤莲黄福献马大亮樊明新张逸鲲
关键词:颅脑外伤动态CT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