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德碹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诱发电位
  • 2篇运动单位数目...
  • 2篇随访
  • 2篇随访研究
  • 2篇热痛
  • 2篇接触性热痛诱...
  • 2篇肌萎缩
  • 2篇肌萎缩侧索硬...
  • 2篇侧索硬化
  • 1篇电刺激
  • 1篇电生理
  • 1篇电图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周围神...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直肌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传导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张朔
  • 5篇郑菊阳
  • 5篇康德碹
  • 5篇樊东升
  • 5篇徐迎胜
  • 4篇张俊
  • 2篇邓敏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探讨其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各波潜伏期与臂长有关。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 m/s±7.5 m/s,1.70 m/s±0.40 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腕管综合征患者中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12.0 m/s±5.6 m/s 和0.60 m/s±0.10 m/s。结论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能稳定、可靠引出;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 Aδ纤维和 C 纤维。腕管综合征患者 C 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腕管综合征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受试者取卧位,应用 CHEP 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 Keypoin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 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 C 纤维。
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疼痛感受器神经传导神经纤维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随访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多点刺激法和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随访中的作用及差异。方法120例AIS患者在诊断时,随访3、6、9、12个月时分别进行多点刺激法或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多点刺激法:刺激电极分别于腕、腕上6cm、肘、肘上6cm,4点刺激正中神经,以超强刺激诱发最大波幅M波;然后从0刺激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直到出现可辨认的单个运动单位电位,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记录3个递增的M波。递增法:刺激电极于腕点刺激正中神经,以超强刺激诱发最大M波值,之后自阈强度刺激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收集10个递增的M波。比较两种方法在患者随访中所得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数值的变化及差异。结果在ALS患者诊断时,随访3、9、12个月时,两种方法所测运动单位数目无差异,均表现为进行性下降;在随访6个月时,多点刺激法所得数值高于递增法(884-6和47±5;t=1.72,P=0.04)。结论多点刺激法和递增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可用于ALS患者的随访研究,在疾病不同时期,两种方法所得数值可以不同。
徐迎胜郑菊阳邓敏张朔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电刺激随访研究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腹直肌肌电图检测
2009年
目的探讨腹直肌肌电图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9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研究和肌电图检测,检查肌肉包括腹直肌、第一骨间肌、胫前肌。同时进行正常对照组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相关研究。比较三组腹直肌肌电图的异同。结果周围神经病组腹直肌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改变,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451.67±75.01)μV高于正常组[(373.78±56.46)μV,t=2.01,P〈0.04],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537.19±159.04)μV,t:2.32,P〈0.03]。结论腹直肌肌电图可用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肋间神经损害的检测。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腹直肌
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患者随访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CMAN)的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对16例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确诊的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包括生存与否,用药情况,体征变化,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同时对6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进行相关研究,比较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CMAN组经过丙种球蛋白治疗,随访18个月,6例进展为ALS,其余10例患者临床表现好转,MUNE值由68±17升为154±25,而ALS组肌无力、肌萎缩加重,MUNE值由64±6下降为55±9。结论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可能与免疫相关,预后良好,易与早期肌萎缩侧索硬化混淆。
徐迎胜邓敏张俊郑菊阳张朔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单位数目估计随访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