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朔

作品数:105 被引量:232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肌萎缩
  • 24篇肌电
  • 23篇肌萎缩侧索硬...
  • 23篇侧索硬化
  • 19篇诱发电位
  • 18篇运动神经
  • 15篇神经元
  • 14篇运动神经元
  • 14篇神经病
  • 13篇电生理
  • 13篇电图
  • 13篇描记
  • 13篇描记术
  • 13篇肌电描记术
  • 13篇肌电图
  • 11篇神经电
  • 10篇病变
  • 9篇热痛
  • 8篇帕金森
  • 8篇帕金森病

机构

  • 105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长春市中心医...

作者

  • 105篇张朔
  • 101篇樊东升
  • 54篇郑菊阳
  • 50篇徐迎胜
  • 41篇张俊
  • 24篇刘小璇
  • 21篇康德瑄
  • 12篇王宏利
  • 9篇孙阿萍
  • 7篇张英爽
  • 5篇宋红松
  • 5篇鲁明
  • 5篇康德碹
  • 4篇杨彦
  • 4篇邓敏
  • 4篇刘向一
  • 3篇陈璐
  • 3篇康德宣
  • 3篇马妍
  • 3篇王欣

传媒

  • 2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3篇中华神经科杂...
  • 5篇临床神经电生...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第九届全国肌...
  • 2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4篇2016
  • 10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2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2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在平山病中的应用
背景平山病的病因不清,主要影响下段颈髓的前角细胞。此病常于发病后3~5年自然缓解,尽早使用颈托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临床上肌肉萎缩和肌力检查,并不能客观评估平山病前角细胞受损的情况。目的探讨使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估数(MU...
傅瑜徐迎胜郑菊阳张朔樊东升
文献传递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探讨其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各波潜伏期与臂长有关。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 m/s±7.5 m/s,1.70 m/s±0.40 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腕管综合征患者中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12.0 m/s±5.6 m/s 和0.60 m/s±0.10 m/s。结论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能稳定、可靠引出;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 Aδ纤维和 C 纤维。腕管综合征患者 C 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腕管综合征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小纤维损害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痛觉传导通路研究,评估其小神经纤维功能。方法对56例有疼痛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同时进行健康对照组测试。结果糖尿病组感觉传导速度和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速度:糖尿病组分别为(8.6±1.7)m/s和(0.9±0.1)m/s,对照组分别(13.1±2.4)m/s和(1.7±0.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21.62,P均<0.05)。糖尿病组中,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与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存在小神经纤维的传导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功能受累。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关键词:痛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小纤维神经病
角膜共焦显微镜对于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通过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角膜神经改变,评价其对于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来自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住院糖尿病神经病患者45例,包括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20例,非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25例,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0名.采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记录并量化分析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形态,同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结果 t检验显示与非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相比,痛性糖尿病病变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NFL)、神经纤维密度(NFD)、神经分支密度(NBD)均显著减少,神经曲折度(NFT)进一步增加(13 ±4比11 ±3、62±24比47±19、32±13比22 ±8、2.8±0.9比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3、27.27、42.21、194.39,P=0.039、0.011、0.017、0.00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AS评分与NFT,NFD,NBD相关(r=0.782,-0.376、-0.504,均P<0.001).结论 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无创新型敏感的检测手段,对于痛性糖尿病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王宏利樊东升张朔王欣
关键词: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受试者取卧位,应用 CHEP 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 Keypoint 仪器记录,记录点为 Cz 和 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 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 Aδ纤维和 C 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 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 C 纤维。
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碹樊东升
关键词:疼痛感受器神经传导神经纤维
腹直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建立腹直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的价值。方法对ALS组67例患者(其中有呼吸困难症状者19例)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测,包括上、下肢远近端肌肉、胸锁乳突肌、下胸段脊旁肌及腹直肌,测定自发电位、募集相、MUA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其中脊旁肌只检测自发电位和募集相。对健康对照组109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腹直肌肌电图的检测。比较ALS组腹直肌肌电图与健康组的差异、ALS组中腹直肌肌电图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差异以及腹直肌肌电图与呼吸障碍症状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参数分别为:波幅(373·78±56·46)μV,时限(9·95±1·13)ms,多相波(19·40±4·52)%;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各参数分别为:波幅(537·19±159·04)μV,时限(13·02±1·30)ms,多相波(31·19±8·84)%,ALS组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神经源性改变(63/67,94·0%)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57/67,85·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呼吸困难症状患者的腹直肌肌电图自发电位(18/19,94·7%)多于无呼吸困难症状患者(32/48,66·7%)。结论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均能可靠、稳定地测出,可作为检测ALS患者胸段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辅助手段。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关键词:腹直肌肌电描记术动作电位肌萎缩侧索硬化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别对平山病(2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0例)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6例)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运动传导速度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时限、面积及波形的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记录脑区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区肌肉(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肱二头肌),胸区肌肉(T10椎旁肌、腹直肌)和腰骶区肌肉(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比较3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的差异性。结果平山病组患者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患者亦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脑区、颈区、胸区和腰骶区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患者均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颈区和腰骶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平山病组患者神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0,P=0.000);平山病组患者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生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0,P=0.000)。结论平山病组患者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无异常,无神经传导阻滞,但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宣樊东升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传导阻滞肌电描记术
肯尼迪病患者的三叉神经-颈反射异常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sdisease,KD)患者三叉神经一颈反射(TCR)有无改变及改变特点。方法比较30例KD患者、3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TCR各参数。结果KD组TCR同侧P19、N31、A值及对侧P19、N31、A值分别为(23.91±d.84)、(35.45±4.76)ms、1.24±0.33以及(24.34±4.82)、(36.20±4.91)ms、1.19±0.25,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8.37±2.16)、(28.50±1.56)ms、1.90±0.43以及(18.72±2.18)、(29.19±1.43)ms、1.84±0.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侧t=5.77、8.19、-6.64;对侧t=5.05、7.62、-7.77,均P〈0.01)。结论KD患者的TCR存在异常,其原因可能与延髓部和三叉神经受累有关。
鲁明郑菊阳张朔张俊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三叉神经肌萎缩侧索硬化
应用微型磁刺激器建立腋神经多节段运动传导测定新方法
目的应用微型磁刺激器对周围神经近端进行分段刺激,建立腋神经多节段运动传导测定的正常值,探索临床评价近端周围神经局灶性嵌压病变的新方法。对象与方法 50例健康志愿者(男25例,女25例)按年龄段分5组;腋神经记录电极置同侧...
张朔樊东升
文献传递
三重刺激技术对肯尼迪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检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计算TSTtest/TST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44±5)个]、常规肌电图结果均符合KD.TST检测结果:13例TS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正常,其中1例临床存在腱反射活跃,余12例腱反射减低;7例患者TST结果异常,其中4例CMCT正常,5例临床查体有不同程度的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征,其中2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2例合并脊髓型颈椎病,3例为KD原发性TST异常.结论 肯尼迪病可以存在上运动神经元的亚临床损害,同时必需排除锥体束损害的其他原因.
徐迎胜张朔樊东升
关键词:上运动神经元经颅磁刺激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