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停

作品数:358 被引量:4,147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9篇经济管理
  • 62篇社会学
  • 36篇政治法律
  • 14篇文化科学
  • 8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医药卫生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2篇农村
  • 67篇贫困
  • 46篇扶贫
  • 45篇农业
  • 42篇农民
  • 39篇乡村
  • 34篇脱贫
  • 24篇攻坚
  • 21篇人口
  • 20篇精准
  • 19篇脱贫攻坚
  • 14篇社会
  • 13篇减贫
  • 12篇生态
  • 12篇农户
  • 11篇低保
  • 10篇贫困地区
  • 10篇贫困人口
  • 9篇农民工
  • 9篇民工

机构

  • 340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北京农学院
  • 5篇晋中学院
  • 5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宁夏大学
  • 3篇贵州财经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云南省社会科...
  • 2篇国务院发展研...
  • 2篇青岛理工大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科协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44篇左停
  • 24篇旷宗仁
  • 21篇李小云
  • 16篇李博
  • 15篇苟天来
  • 12篇李卓
  • 10篇齐顾波
  • 9篇徐秀丽
  • 9篇赵梦媛
  • 7篇杨瑞玲
  • 7篇唐丽霞
  • 7篇胡新萍
  • 6篇鲁静芳
  • 6篇侯婧
  • 6篇高晓巍
  • 6篇徐小言
  • 6篇王军强
  • 6篇田甜
  • 6篇贺莉
  • 5篇李博

传媒

  • 17篇农村经济
  • 15篇安徽农业科学
  • 15篇贵州社会科学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人民论坛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农业经济问题
  • 7篇云南社会科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社会科学文摘
  • 6篇世界农业
  • 6篇林业经济
  • 6篇国家治理
  • 5篇调研世界
  • 5篇农村经济与科...
  • 5篇中国农村经济
  • 4篇内蒙古社会科...
  • 4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科技论坛
  • 3篇农业技术经济

年份

  • 4篇2024
  • 12篇2023
  • 11篇2022
  • 16篇2021
  • 14篇2020
  • 17篇2019
  • 21篇2018
  • 22篇2017
  • 26篇2016
  • 23篇2015
  • 15篇2014
  • 13篇2013
  • 8篇2012
  • 21篇2011
  • 13篇2010
  • 20篇2009
  • 22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10篇2005
3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0年后中国农村贫困的类型、表现与应对路径被引量:60
2020年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左停李世雄
关键词:相对贫困
多重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改革与转型发展——“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会议综述
2014年
2014年6月28日至29日,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经济评论》杂志社协办。来自国内外五十多所高校一百多位博士生,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对中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视角的探讨,
胡方萌左停
关键词:中国农村改革博士生
协同治理下的空间再造被引量:37
2019年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功能发挥取决于对其本质认识基础之上的有效治理。在空间贫困理论观照下,易地扶贫搬迁的本质是改造贫困的空间因素,实现对贫困人口生计空间的再造。本文以山西省一个深度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的调研为依托,研究了在实践中如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移民村成功的经验表明,协同治理下的空间再造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和移民社区的协同:政府通过空间让渡、能力扶持、资源引导为移民社区脱贫创造了条件;在内生权威的带领下,移民社区激活了自身发展潜力;政府与移民社区通过空间再造构建了长效脱贫机制,社区的整体贫困得以缓解。其次是移民社区之间的协同:通过社区间资源的空间重组,提升了社区生计资本质量,增强了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是移民社区内部的协同:立足于社区内的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营造出守望相助的公共空间,解决了社区内部的个别贫困问题。最终在各方的协同治理之下,易地扶贫搬迁得以成功地实现目标。本文认为,除了发挥政府和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协同功能,还需要加强与资本的协同。
渠鲲飞渠鲲飞
关键词:协同治理内生动力
反贫困治理体系的重要创新——三峡集团帮扶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实践与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三峡集团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以"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为帮扶目标单元,牢牢把握帮扶对象地理区域特点、社会文化特点和历史进程特点,努力实现与帮扶对象在意愿、资源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树立了中央企业积极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良好典范。
左停
关键词:企业扶贫贫困治理
紧抓产业就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被引量:1
2020年
近年来,田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发展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8年实现了历史性县级脱贫摘帽。田东实现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措施就是抓紧抓实产业和就业工作,通过政府推进、民营企业促进和贫困群众跟进,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
左停
关键词:民营企业脱贫攻坚民生工程贫困群众产业就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实现对“三农”的社会保护被引量:2
2006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进入“风险社会”。相对于城市而言,缺乏社会保护机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于抗风险能力脆弱而陷于困境。出于对城乡社会稳定和安全形势的忧虑,社会开始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问题发展的症结,并寄希望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文章试从风险社会视角认识农村社会发展困境,并从“社会整合”角度认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价值基础,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安全保障问题。
张大勇左停
关键词:风险社会农村
互助:解决农村家庭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被引量:6
2008年
在对云南省禄劝县一个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展示了农户间互助行为发生的方式,及其在解决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家庭季节性劳动力短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对农户互助行为的理论阐释,说明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农户在现有条件下所作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从而表明了,农户间的互助是解决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山区家庭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
董海荣李金才左停李小云
关键词:农户劳动力短缺
医疗保险“重复参保”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社会保险中的"重复参保"现象受到社会媒体及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现象被指占用和浪费了政府的补贴和资金,增加了财政的不合理负担,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通过究结合我国医疗保险特点对"重复参保"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厘清政府责任、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抑制医疗费用无序上涨和杜绝重复参保及报销等建议。
张国栋左停徐小言
关键词:医疗保险重复参保
新常态下的农村发展再思考——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会议综述
2016年
文章为"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的综述性论文。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本届论坛主题"新常态下的农村发展转型"的阐释;第三部分是参会者在分会中研讨内容的简要论述。
孔德帅李博左停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与自然资源——以河北省两村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农户生计过程中各种行动的选择、形成过程,是农民在特定的社区环境下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互动的过程。调查发现:首先,农民在使用土地时,除了在土地上产生使其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资料外,还需要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为土地是他们长期的生活保证;其次,农民需要某种特定的方式适应某一地理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过程而达到自身生存的目的;第三,农户的生计过程不是各个生产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形成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生产链条;第四,当农民无力改变自然使其为自己的生计服务时,宗教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成为农民借助非自然力量改变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侯婧左停胡新萍
关键词:生计自然资源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