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云

作品数:304 被引量:4,833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24篇经济管理
  • 57篇政治法律
  • 52篇社会学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语言文字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61篇贫困
  • 60篇扶贫
  • 36篇农村
  • 32篇农业
  • 29篇乡村
  • 25篇援助
  • 21篇精准
  • 20篇社会
  • 20篇农民
  • 17篇脱贫
  • 16篇农户
  • 15篇生计
  • 13篇发展援助
  • 11篇脱贫攻坚
  • 11篇攻坚
  • 10篇城乡
  • 9篇减贫
  • 8篇知识
  • 7篇人口
  • 7篇妇女

机构

  • 29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北京大学
  • 7篇国务院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武汉工程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人民论坛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92篇李小云
  • 38篇唐丽霞
  • 21篇左停
  • 17篇齐顾波
  • 16篇徐秀丽
  • 16篇于乐荣
  • 12篇董强
  • 11篇汪力斌
  • 10篇郭占锋
  • 9篇许汉泽
  • 8篇武晋
  • 8篇严于龙
  • 8篇叶敬忠
  • 6篇张丙乾
  • 5篇陆继霞
  • 5篇靳乐山
  • 5篇张雪梅
  • 4篇郑红娥
  • 4篇李鹤
  • 3篇李金才

传媒

  • 20篇中国农业大学...
  • 13篇中国乡村发现
  • 12篇农业经济问题
  • 12篇妇女研究论丛
  • 10篇中国农村经济
  • 10篇贵州社会科学
  • 8篇农村经济
  • 7篇文化纵横
  • 6篇人民论坛
  • 6篇农业技术经济
  • 6篇国际经济合作
  • 6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广西民族大学...
  • 5篇中国农村观察
  • 5篇中国妇运
  • 5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国际援助
  • 4篇社会学研究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学术前沿

年份

  • 8篇2023
  • 16篇2022
  • 17篇2021
  • 33篇2020
  • 14篇2019
  • 11篇2018
  • 15篇2017
  • 15篇2016
  • 17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15篇2009
  • 8篇2008
  • 21篇2007
  • 14篇2006
  • 10篇2005
  • 8篇2004
3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元生计途径:一个赫哲族社区发展的路径选择被引量:6
2007年
本文通过对一个赫哲族社区农户生计方式变迁历程的考察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赫哲族传统渔猎经济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传统生计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给赫哲族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扶持项目,赫哲族农户以种植业为主的生计发生了转型。文章建议采用多元生计途径,充分尊重转型后的农户的多元化需求,促进赫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丙乾汪力斌靳乐山李小云
关键词:赫哲族生计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机制被引量:100
2019年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
关键词:反贫困
贫困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最新进展述评被引量:15
2009年
对现有贫困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是新时期贫困研究的起点。文章对贫困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回顾,同时对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提出对贫困动态研究不足会影响未来减贫的贫困体瞄准性与减贫效果,因而应加强对贫困深度与贫困群体的动态研究。
王海民李小云
关于我国北方沙化农牧混合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被引量:4
1996年
东起柯尔沁草地南缘,西至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北方沙化农牧混和地带,正在面临着草地沙漠化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如下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农—林—牧的资源配置,农民对沙地草地改良技术的消极态度及背后隐藏的理性原因,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土地的制度安排,农民在治理沙化草地中的潜在作用等。然后,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和建议。
李小云汪力斌张记臣王伊欢刘永功
关键词:沙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关系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农村干群关系一直以来就是透视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的一个良好视角。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期 ,农村干群关系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即主体复杂化、冲突化趋势加强、疏离关系加重 ,出现“两不甘心”的僵局。对于农村干群关系的这些新的特点 ,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
董海荣左停李小云李金才
关键词:农村干群关系社会治理社会政策经济转型期
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引量:34
2008年
本文从发展研究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行动研究的概念、行动研究背后的哲学与实践反思、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的区别,并探讨了行动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需要研究者构建一套全新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体系。在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的边界已变得相当模糊,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共同推动研究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再仅仅遵从常规研究中"发现知识"的旨趣,而是尝试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等本来在"科技转移模式"中不同阶段的目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结合。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
关键词:研究范式
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被引量:13
2019年
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中国扶贫政策仍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建立,同时,为应对21世纪以来特别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经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挑战,在扶贫领导体制、贫困治理机制、扶贫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在扶贫体制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五级书记挂帅、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归部门专业技术理性,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在扶贫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创新和扩展多元化扶贫方式。在政策的引领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是中国扶贫的新实践、中国减贫叙事中的新故事。
李小云陈邦炼唐丽霞
关键词:扶贫方式
发展中的女童问题
2002年
李小云
关键词:儿童权益女童受教育权
“分类”观念下的内倾性社会交往: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被引量:15
2012年
社会交往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呈现出未能适应城市社会交往规则的现象特征。通过对失地农民社会交往考量的分析后发现,分类观念下的内倾性交往是失地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社会交往规则的深层原因,也是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的症结所在。只有打破目前失地农民观念中的分类体系,改变其内倾性交往的状态,促进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融合,才能促成他们向城市居民的流动,真正实现市民化,而这必然是一个由制度、社会结构而起,继而深入到文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李倩李小云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交往
玉米、大麦叶片14C-同化物运转与分配的研究
李小云
关键词:大麦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