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铁柱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审美
  • 2篇战后
  • 2篇庄子
  • 2篇文化
  • 2篇美学
  • 2篇康德美学
  • 2篇《庄子》
  • 2篇辩证
  • 2篇辩证观
  • 1篇担当
  • 1篇德国人
  • 1篇德国文化
  • 1篇虚静
  • 1篇学理
  • 1篇一次创业
  • 1篇艺术想象
  • 1篇意境
  • 1篇战役
  • 1篇战争
  • 1篇森工

机构

  • 5篇黑龙江大学
  • 4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中共黑龙江省...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1篇吴铁柱
  • 2篇丁媛
  • 1篇韩伟
  • 1篇夏春雨
  • 1篇张政文

传媒

  • 3篇学术交流
  • 2篇奋斗
  • 2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审美与伦理维度中的康德美学辩证观
2014年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由于后学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本就充满矛盾的康德美学愈加难以阐析:主观与客观、形式与表现、存在与思维、审美与伦理等矛盾丛生。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地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文章从审美与伦理的对立关系中阐释其辩证特征。
吴铁柱
关键词:伦理美学辩证观
康德的审美之维——浅谈“审美观念”与“意境”的共通性
2007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然而,“意境”也造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对西方的贸易壁垒,成为西方文化很难接纳它的一个主要因素。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观念”的范畴,这个范畴也成为了康德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通过对其深层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两个范畴之间似乎在主体的审美鉴赏力上能够达到默契,即有其共通性,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向西方引渡提供了可能,而且,这两个范畴及其张力对东西方的文艺学与美学的走向举足轻重。
吴铁柱
关键词:意境审美观念
感受温暖 担当责任 在基层实践中历练提高
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调研首站是伊春,6月1日,中省直、高校在伊春的14名挂职干部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线路,发起了"同走总书记路,相约上甘岭"的考察调研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伊春市委组织部的关注支持,把其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作为本次考察调研活动的倡议者、
吴铁柱
关键词:温暖历练市委组织部总书记
从审美的“二律背反”解读康德美学的辩证观
2010年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吴铁柱
关键词:康德美学审美二律背反辩证观
论二战后德国美学与国家文化政策的相向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遭受重创,后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由苏联和美英法两个战胜国集团分而控制:西德接受了欧美民主制度的改造,东德则构建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经历战争苦难的德国人民有着强烈的统一诉求,但二战后美苏地缘政治的争霸造成东、西德国的国家利益针锋相对,难以融和。两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与正面对抗也让东、西德国的美学思想渐行渐远。唯两国思想界对其令人骄傲的共同历史文化的缅怀与承续,才使东、西德国尚存一息民族精神的共同性。正如托马斯·曼在《战争中的思考》一文所言:“东西德国的共同性体现在文化、灵魂、自由和艺术上,而不是文明、社会、选举权和文学中。”
张政文吴铁柱
关键词:文化政策德国人苏联模式民主制度
诗乐合论:宋代“诗论”与“乐论”关系发微被引量:1
2011年
宋代是继汉代诗、乐分途之后,两者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于理论层面的诗乐合论。这种关系既表现在沈括、郑樵、王灼等人概论式的论说之中,亦有很多具体而微的表现,在宋诗话涉及的众多内容中对乐器、乐曲以及历代乐诗的评点占有一席之地,诗话中论乐成了宋诗话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对乐器、乐曲、乐诗的言说也使宋诗话对"诗"与"文"的分析更为形象而具体。
韩伟吴铁柱
关键词:诗论乐论乐诗
焕发“上甘岭精神”活力 助推上甘岭转型发展
2017年
在共和国林业发展史的丰碑上,镌刻着上甘岭林业局的闪光名字。上甘岭位于伊春市东北部的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上游,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胜利而命名。在“一次创业”“二次创业”期间,培育形成了“上甘岭精神”,取得了光耀全国森工系统的辉煌业绩。
吴铁柱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一次创业森工系统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论中国表述的新时代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的同时,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做了科学的原则性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理论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论的中国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当代中国表述。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论中国表述的新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维度来把握准和坚持好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行动指南、发展主题、发展目标和治国方略等。
夏春雨吴铁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二战后联邦德国“文化国家”战略与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之关系
2014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国际形势向着利于西方的转变,西德政府围绕统一两德的政治主题,提出了"文化国家"的国家战略,而此时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大受欢迎,契合了西德"文化国家"战略。尧斯从艺术接受出发,突出艺术受众"期待视野"对建构个人审美愉悦的重要性,"人民性"成为审美的核心。在更深远的方面,尧斯接受美学思想也符合东德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和东德民众的审美意识,在东德产生广泛影响。
吴铁柱
关键词:接受美学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论《庄子》畸人之丑的魅力
2011年
《庄子》中的畸人不仅相貌怪异,而且是游离于主流世界之外的、没有话语权的被漠视的群体。但其丑陋的形象,充沛的德行反而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即安时处顺,通过主体向内的转向,追求个体心灵的真正解放和逍遥。这在艺术上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使艺术家不再仅仅追求形象外形的完满,而更加注重其内蕴和精气的充实。
丁媛吴铁柱
关键词:畸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