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贤清

作品数:72 被引量:35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文化科学
  • 10篇历史地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24篇教育
  • 13篇教学
  • 12篇博物
  • 12篇博物馆
  • 7篇课堂
  • 7篇教师
  • 6篇课程
  • 5篇知识
  • 5篇教育技术
  • 5篇科学教
  • 5篇科学教育
  • 4篇学习环境
  • 4篇知识建构
  • 4篇非正式
  • 4篇非正式学习
  • 4篇概念图
  • 3篇信息技术
  • 3篇师专
  • 3篇视频
  • 3篇教育项目

机构

  • 41篇上海师范大学
  • 20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科技馆

作者

  • 55篇鲍贤清
  • 4篇陈莹
  • 3篇张仙
  • 3篇黎加厚
  • 3篇陈安琪
  • 2篇任友群
  • 2篇杨艳艳
  • 2篇胡洁婷
  • 2篇缪静霞
  • 2篇王美
  • 1篇何美
  • 1篇阳燚
  • 1篇李娇娇
  • 1篇李康立
  • 1篇窦荣军
  • 1篇韦丽娟
  • 1篇王晨
  • 1篇詹艺
  • 1篇胡相艳
  • 1篇郭菲

传媒

  • 12篇中国科技教育
  • 6篇自然科学博物...
  • 4篇中国电化教育
  • 3篇远程教育杂志
  • 3篇中国信息技术...
  • 2篇计算机教与学...
  • 2篇软件导刊.教...
  • 1篇中国远程教育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中国教育技术...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素质教育大参...
  • 1篇中小学电教(...
  • 1篇信息技术教育
  • 1篇科学教育与博...
  • 1篇2007年全...
  • 1篇第十届全球华...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证据的论证”在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中的实践研究
2021年
科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科技博物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通过设计开发教育活动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课堂教学中的论证模型,构建了"基于证据的论证"用于科技博物馆的教学流程。本研究以此教学流程为基础,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开发了学习昆虫知识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基于此教学流程,学生的科学知识有所提升,并且在活动中呈现出基于证据进行有效论证的对话。
李燕陈晓君鲍贤清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教育活动
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的生态学视角与学习框架——《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导读被引量:3
2017年
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在目的、发生方式上与课堂教学存在相似也有很多不同。理解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的本质,是设计、开发和评价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基础。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组织成立的非正式环境下科学学习项目委员会梳理了美国近20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出版《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用大量实证研究反映出非正式科学学习的特征、结果和研究方法。本文汲取其中生态学视角和学习框架两个方面对该书做一个导读。
鲍贤清
关键词:生态学视角
微课:微时代中孕育的大变革被引量:1
2015年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生活中我们被各种微元素包围。与此同时,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也成为教育领域里的热词。“微”成为很多新兴事物的标签,也折射出人们对某种技术形态、生活方式的接受。在这样一个微时代中,教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微课能给教学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鲍贤清
关键词:大变革教育领域教学方式课堂
科技类博物馆馆校结合的模式探究
随着时代对教育需求的变化,馆校结合成为近十几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为了解目前全国馆校结合的情况,通过走访全国近20家科技类博物馆,对其馆校结合的现有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得出目前国内馆校结合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关系模式,分别...
顾怡雯吕垚鲍贤清
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
文献传递
微课制作方法解读(下篇)被引量:2
2015年
随着众多智能终端的普及,微课的制作工具也不再仅限于PC端和摄像端,以i 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集成了众多智能化的教育教学APP,这些丰富的APP资源让平板电脑也成为一种新的微课制作工具。相比传统计算机,平板电脑轻便灵活、易于操作,在微课制作中借助平板电脑的摄像头和外置支架,可以通过类似手机录制微课的方式录制摄像式微课制作。而丰富的APP资源还产生出一些平板电脑独有的微课制作方式。
陈莹鲍贤清
关键词:平板电脑APP摄像头智能终端教育教学
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被引量:29
2011年
目前,对学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校环境,发生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尚未获得足够地重视。以科技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场馆,既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研究非正式学习的理想场所。通过对场馆环境中的学习特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从物理环境、展品、活动三个层面探讨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鲍贤清
关键词:场馆非正式学习学习环境设计
微课支撑课内翻转教学——以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微课的应用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化。因此教师必须探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模式。微课以其自身优势能够很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于是我校信息科技的课堂教学引入微课,探索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内翻转教学模式。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基于微课的教学实践和课内翻转教学模式及思考。
杨艳艳鲍贤清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理念课内个性化需求
基于Camtasia Studio的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被引量:18
2014年
微课程不仅是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同时也是引起课堂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随着微课程在全国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研究中的逐步兴起,如何制作和设计一个精良的微课程就成了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陈述了微课程的含义与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方法,并聚焦于其中一种方法——Camtasia Studio录制法,以期给研究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一线教师提供帮助。
汤才梅鲍贤清李娇娇陈倩
关键词:CAMTASIASTUDIO软件
献爱心携手助学,扬激情演绎青春——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志愿者行动掠影
2006年
窦荣军阳燚鲍贤清
关键词:志愿者行动微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培训
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被引量:19
2005年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Blog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分析了Blog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并从理念和实践上提出了利用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建议,最后给出了利用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典型案例。
张仙鲍贤清黎加厚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BLOG教育水平教育科研教师参与内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