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璀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或出院90 d内病死者为病死组(36例),其余为存活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blood 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甲胎蛋白(alpha feto protein,AFP)、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功能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病死组与存活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AFP、PTA、血钠(serum sodium,Na)、白细胞(leukocyte,WBC)、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及Glu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TA和SCr是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19,P=0.006;OR=5.594,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PTA和SCr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732、0.828,相应Cut-off值分别为21%(敏感度64%,特异性72%)和128μmol/L(敏感度69%,特异性88%)。结论 PTA和SCr为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TA为保护因素,SCr为危险因素。
- 赵俊梅张璐赵培利李艳静刘坤赵志军王建英陈璀刁青段银环李明慧谢尧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临床效果观察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6动态监测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6的动态监测意义。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三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8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9例。A组给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B组给予依非韦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6、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存活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51.0%(25/49),B组为93.9%(46/49),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6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8/49),B组为32.7%(16/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IV感染患者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6的表达水平,延长存活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陈寒冬谷志勇刘丽艳赵晶陈璀贾春辉李丹
- 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6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研究外周血CD+3CD-4CD-8(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者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 CHB组和CSHB组DN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而CSHB组增高程度更为显著,与CH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载量与DN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呈正相关(r=0.742,P<0.05)。CHB组与对照组比较,仅CD+4亚群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HB组和CHB组比较,CD+4亚群及CD+4/CD+8明显降低,CD+8亚群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显著增高及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刘坤杨亚萍刁青陈璀孙谢文
-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DNT细胞T细胞亚群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各型肝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刘坤杨亚萍孙谢文段银环赵培利赵俊梅苗亮陈璀刁青王晋生
-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慢性HBV感染者随疾病进展加重,其免疫功能逐步降低,与HBV复制水平密切相关。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的DNT细胞显著升高及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病核苷类药物免疫系统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划分为A、B和C组,各10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260周,并进行6年随访。比较3组患者治疗260周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载量、白蛋白(ALB)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随访6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9.00%)高于B组(78.00%)和C组(72.00%),P<0.05;且3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HBV DNA载量、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3组BUN和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随访,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7.00%、3.00%)低于B组(16.00%、5.00%)和C组(19.00%、9.00%),A组生存率(46.33%)高于B组(32.15%)和C组(21.62%),P<0.05;3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不同Child-Pugh分级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对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刘坤王玉华陈璀张树彬
-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乙肝肝硬化肝功能疗效
- 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和腹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4.91±13.30)岁。存活60例,平均年龄(43.60±11.14)岁,病死36例,平均年龄(47.18±16.3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268)。(2)根据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96例患者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慢性肝炎基础上的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肝功能衰竭62例(64.58%)。有肝性脑病表现者60例(62.50%)。(3)所有患者中病死36例,总体病死率为37.50%。单因素分析表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显著相关(χ~2=10.41,P=0.001;χ~2=13.70,P<0.001;χ~2=42.84,P<0.001)。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并发者(51.67%vs 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509,95%CI:6.212~149.845;OR=69.161,95%CI:12.216~391.571)。结论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 赵俊梅赵培利张璐邱海燕李艳静段银环孙谢文邢剑侠刘坤赵志军陈璀刁青王建英李明慧谢尧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并发症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