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培利

作品数:58 被引量:412H指数:10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1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肝炎
  • 14篇乙型
  • 13篇乙型肝炎
  • 12篇脂肪
  • 12篇病毒
  • 10篇脂肪肝
  • 10篇酒精
  • 10篇酒精性
  • 10篇非酒精性
  • 10篇非酒精性脂肪
  • 9篇慢性
  • 8篇酒精性脂肪肝
  • 8篇非酒精性脂肪...
  • 7篇纤维化
  • 7篇慢性乙型
  • 7篇肝硬化
  • 6篇药物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结核
  • 5篇疗法

机构

  • 56篇秦皇岛市第三...
  • 4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秦皇岛市疾病...
  • 2篇石家庄市第三...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6篇赵培利
  • 25篇曹立华
  • 18篇彭勋
  • 10篇王玉华
  • 9篇李春晖
  • 8篇王守云
  • 7篇刘志民
  • 7篇徐东波
  • 7篇李艳静
  • 7篇刘坤
  • 6篇李滨
  • 6篇魏淑霞
  • 6篇刘泉
  • 5篇段银环
  • 5篇陈寒冬
  • 5篇赵志军
  • 5篇杨丽敏
  • 5篇王晋生
  • 5篇韩忠厚
  • 5篇齐丽韫

传媒

  • 5篇河北医药
  • 3篇河北中医
  • 3篇山东医药
  • 2篇解放军预防医...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自然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葡菌norA基因的介导机制。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敏感性(Kirby-Bauer法),研究两种FQNS在菌体内的蓄积量,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两种药物在敏感菌菌体内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高于耐药菌,所有实验菌株中均检测到norA基因的存在,经RealTime PCR扩增后,检测到高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菌株平均norA基因表达量高0~8倍;中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高5~17倍。结论推测norA基因表达增加是菌体内药物蓄积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菌株的耐药可能没有norA基因参与,即使有norA基因参与,起作用也不相同;可能有其他外排泵共同参与金葡菌的耐药。
陈寒冬钟利闫宏钧彭勋王守云杨丽敏赵培利苗亮李丹房雷
关键词:氟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外排泵
不同HBV基因型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应答反应比较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与探讨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慢性HBV感染者541例分为4组:拉米夫定组136例、替比夫定组135例、恩替卡韦组135例和阿德福韦组135例,各治疗48周。治疗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确定HBV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和HBV M。其中109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HBV B基因型94例(17.38%),C型410例(75.79%),B/C混合型37例(6.84%),未检出其他基因型;在B型感染者,肝组织G3占37.3%、S313.0%,C型感染者G3占8.7%、S3占22.7%,B基因型与C基因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患者,B型、C型和B/C混合型之间疗效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几种不同的基因型感染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杨丽敏彭勋赵艳茹赵培利马艳玲杨方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基因型肝组织病理学核苷(酸)类药物
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和腹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4.91±13.30)岁。存活60例,平均年龄(43.60±11.14)岁,病死36例,平均年龄(47.18±16.3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268)。(2)根据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96例患者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慢性肝炎基础上的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肝功能衰竭62例(64.58%)。有肝性脑病表现者60例(62.50%)。(3)所有患者中病死36例,总体病死率为37.50%。单因素分析表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显著相关(χ~2=10.41,P=0.001;χ~2=13.70,P<0.001;χ~2=42.84,P<0.001)。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并发者(51.67%vs 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509,95%CI:6.212~149.845;OR=69.161,95%CI:12.216~391.571)。结论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赵俊梅赵培利张璐邱海燕李艳静段银环孙谢文邢剑侠刘坤赵志军陈璀刁青王建英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并发症预后
基于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96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包括标准饮食干预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清营养学指标、免疫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X2=6.400,P〈0.05);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气胸、胸水包裹、营养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营养状态,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晏海玲赵培利冷学艳
关键词:营养支持结核营养状况
秦皇岛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1958年Robinson在加拿大多伦多从手足口病患者粪便和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Coxsackie病毒。近年来,中国的手足口病呈高发态势。为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市手足口病季节分布特点,准确预测疾病的趋势以及对医疗部门设置病人床位和药品供应量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对秦皇岛市2009年手足口病与气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曹立华任敏赵培利马建兵孙素丽
关键词:手足口病温度
增强CT联合MRI检查对脂肪肝背景下局灶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MRI检查对脂肪肝背景下局灶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1例脂肪肝合并局灶结节性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扫描和MRI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析脂肪肝背景下局灶结节性病变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不同检查方式诊断不同性质局灶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本组良性结节41例,其中局灶性结节增生17例,肝囊肿16例,肝腺瘤8例;恶性结节30例,其中肝细胞癌22例,胆管细胞癌8例。增强CT扫描正确诊断良性结节35例,6例误诊;MRI检查正确诊断良性结节36例,误诊5例。增强CT扫描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3例,误诊7例;MRI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5例,误诊5例。增强CT扫描+MRI检查诊断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单一增强CT扫描、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扫描联合MRI检查可提高脂肪肝背景下局灶结节性病变正确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
王凤永李滨张佳圆王玉华赵培利彭寸敬
关键词:脂肪肝结节病磁共振成像
抗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ALT升高〈80U/L、HBV DNA〉10^5拷贝/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60例:采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协作组专用药品,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Ala),三角肌皮下注射,每月1次,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免疫疗法组30例:只采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拉米夫定组30例:只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治疗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3组肝功能,HBV血清学指标、HBV-DNA定量等。结果3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分别是: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1例,部分应答40例,无应答19例,总有效率68.33%(41/60);免疫疗法组完全应答0例,部分应答7例,无应答23例,总有效率23.33%(7/30);拉米夫定组完全应答0例,部分应答17例,无应答13例,总有效率56.67%(17/30)。随访12个月结束时,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增至2例,部分应答41例,总有效率71.67%(43/60);免疫疗法组完全应答仍为0例,部分应答8例,总有效率26.67%(8/30);拉米夫定组完全应答仍为0例,部分应答减至13例,总有效率43.33%(13/30)。结论对于A1月低水平升高的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加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王守云彭勋王玉华刘平曹立华王晋生赵培利杨丽敏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主动免疫疗法拉米夫定
中药制剂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扶正解毒丸、虎蚤转阴胶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治疗组30例口服制剂扶正解毒丸每次3.5 g,虎蚤转阴胶囊每次8粒,两药均每日3次;联合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等穴位各注射丹参注射液2 ml。对照组15例用干扰素300万单位每日1次连续1周后改为50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疗程均为6月。结果治疗组症状消失率较高,优于对照组,其肝功复常率分别为90.0%(27/30)与86.7%(1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0%(9/30)、33.3%(10/30);对照组分别为33.3%(5/15)、40.0%(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药扶正解毒丸、虎蚤转阴胶囊联合穴位注射能改善症状,有一定保肝降酶、抗病毒功效,且毒副作用小,使用范围广,可长期应用。
赵培利曹立华魏淑霞
关键词:病毒性乙型肝炎干扰素中药制剂穴位注射
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在临床应用意义的研究
杨延源陈寒冬张华侯仲凤果艳慧曹立华赵培利彭勋
课题研究通过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科学的资源整合,联合传染病管理系统将医院感染管理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得到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方法。研究依托HIS系统,植入基于HIS的医院感染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患者...
关键词:
关键词:传染病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2015年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 设观察组、对照组,检测父亲、母亲的肝功能、HBV-M、HBV DNA以进一步分组.检测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M、HBVDNA以分组观察.观察组共325对,对照组314对.研究夫妇所生的新生儿观察组A301例(24对夫妇妊娠未成功)、对照组A309例入选,两组新生儿均无死亡.对观察组HBV DNA阳性父亲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所有新生儿出生后接受HBIG、HBVac联合注射或接受单独HBVac注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者).结果 观察组A301例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288例,无一例HBsAg阳性,无一例HBV DNA阳性.对照组A309例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229例,47例HBV DNA阳性,29例HBsAg阳性,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HBsAg阳性新生儿经联合注射后HBV DNA阴转率59.57%,HBsAg阴转率48.27%.结论 孕前HBV DNA阳性的父亲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使其阴转或较低载量对阻断父婴垂直传播有意义,且是安全的.出生时HBV DNA阳性、HBsAg阳性的新生儿,经联合注射后仍使部分新生儿得到有效的阻断。
曹立华李蕴铷王守云赵培利刘志民孙绍春袁媛张继东
关键词:阻断疗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