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MSCT
  • 3篇影像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影像特点
  • 2篇脾脏
  • 2篇MSCT诊断
  • 1篇单发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学生心理
  • 1篇咽部
  • 1篇隐睾
  • 1篇影像诊断
  • 1篇症状
  • 1篇三维重建
  • 1篇生心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球

机构

  • 9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郧阳医学院

作者

  • 10篇陈平友
  • 5篇陈伦刚
  • 5篇母华国
  • 5篇刘超
  • 5篇桑玲
  • 4篇王忠平
  • 3篇龚晓虹
  • 3篇付传明
  • 3篇陈海波
  • 2篇徐霖
  • 2篇魏万清
  • 2篇陈文
  • 1篇熊周林
  • 1篇吴磊
  • 1篇陈学强
  • 1篇张海波
  • 1篇周选民
  • 1篇李丹
  • 1篇杨松
  • 1篇陈义加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CT理论与应...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1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CT影像特点与病理对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母华国李丹桑玲王忠平陈平友陈伦刚魏万清刘超徐霖
关键词:脾脏淋巴管瘤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腹部寄生胎中的诊断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三维重建(3D )在腹部寄生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腹部寄生胎患者的临床及C T影像资料,15例均行64层螺旋C 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15例中,女性9例,男性6例,年龄1个月10天~60岁。肿块位于腹膜后8例,腹腔内7例。C T 横断面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内见轴骨系统、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等结构,邻近组织脏器受压、移位,肠管积气。冠状面及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 IP )清晰显示肿块内脊椎骨、四肢骨及肋骨等骨性结构,容积再现(V R )完整显示寄生胎内骨性结构全貌。结论64层螺旋C T 平扫及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医师提供直观、真实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可作为腹部寄生胎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母华国桑玲陈海波陈平友陈伦刚刘超王忠平
关键词:寄生胎三维重建体层摄影术
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腹外疝合并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的MSCT资料。全部病例行全腹部MSCT检查,其中19例平扫,2例增强扫描。薄层横断面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和曲面重组成像(C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21例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明确,MSCT薄层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腹外疝21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例,腹股沟直疝5例,切口疝4例,股疝2例,闭孔疝2例;其中13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8例为完全性肠梗阻。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陈文陈义加付传明陈平友龚晓虹
关键词:X线计算机肠梗阻
红髓型脾脏错构瘤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
2014年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SH)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共13个病灶,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境界不清,呈稍低密度者4例,境界清楚,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且多为红髓型。
母华国桑玲魏万清王忠平陈平友陈伦刚刘超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X线计算机
MSCT扫描方式对鼻咽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前瞻性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鼻咽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GE16排螺旋CT(Lightspeed16)以相同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60例鼻咽部患者在不同扫描方式下行MSCT检查。轴位扫描采用:16通道、2i/周、4i/周和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序列组合即Axial(1)、Axial(2);螺旋扫描采用:16通道、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螺距0.938:1、床速9.37组合即Helical;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mAs、kV、标准重建、显示野、扫描野。扫描结束后机器自动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Dose);在AW4.2工作站分别测量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上两侧翼肌及一侧咽鼓管圆枕的CT值的标准差视为图像噪声值。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并对图像噪声值进行q检验。结果 Axial(1)、Axial(2)和Helical三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轴位P=0.821、q=0.204,冠状位P=0.974、q=0.027),轴位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清楚;有效剂量(ED)分别为:1.08mSv、0.96mSv、1.27mSv,射线有效率分别为:85.70%、98.66%、85.70%;Axial的CTDIvol及DLP低于螺距比为0.938:1的Helical,Axial(2)的CTDI-vol及DLP亦低于Axial(1)。结论在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相同条件下,并且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MSCT轴位扫描辐射剂量比螺旋扫描低、图像质量更清楚,有利于X线球管的散热和保护。
张海波付传明徐霖龚晓虹周选民陈伦刚陈平友
关键词:鼻咽图像质量
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诊断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男8例,女3例,全部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肠外型9例,肠内型2例。肠外型CT表现为单房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双层状"晕轮征"。肠内型CT表现为肠腔内附壁囊性肿块,轴位扫描表现为"双弧征"。结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吴德红杨松龚晓虹付传明刘超陈平友
关键词:肠重复畸形囊肿MSCT
MSCT诊断胃石症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女,40岁。间断上腹胀2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多在进食后加重,伴有间断进食后呕吐症状,伴嗳气,偶有返酸,无腹痛、便秘,不伴发热、畏寒,无咳嗽。2年前曾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返流性食管炎"。
陈文吴磊陈平友
关键词:MSCT诊断胃石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呕吐症状进食后
学生心理与影像诊断教学被引量:1
1999年
熊周林陈平友付秋明
关键词:影像诊断教学方法心理学
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1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全部为男性,发病年龄19-38岁,平均29岁。肿块均位于盆腔内,呈囊实性改变,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实性成份位于肿块边缘,中央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内均见条状分隔,所有肿块内均未见脂肪和钙化。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肿块边缘实性成分轻度强化,中央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11例于动脉期可见增粗扭曲的睾丸动脉供血,静脉期9例可见增粗扭曲的睾丸静脉引流。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右侧12例,左侧3例。CT分期均与手术病理符合。结论: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少见,临床症状隐蔽,当临床遇到年轻男性患者,发现下腹部肿块,应仔细检查双侧阴囊内睾丸是否缺如,警惕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可能性,CT增强见到增粗睾丸动脉和(或)引流静脉则可确诊,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腹腔内型精原细胞瘤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母华国桑玲王忠平陈平友陈海波陈伦刚
关键词:精原细胞瘤隐睾
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及颈椎MRI影像特点
2015年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及颈椎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平山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5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表现,15例均行MRI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19.8岁。自然体位颈椎MRI表现为生理曲度伸直或反弓,椎间盘退变,下颈椎脊髓信号异常,椎弓根水平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与椎板分离;屈曲体位颈椎MRI平扫表现为下颈椎颈髓萎缩、变扁,后方硬膜囊向前移位,局部颈髓受压、变细,背侧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新月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条状强化,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可有异常血管流空信号。结论平山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屈曲体位颈椎MRI虽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但是自然体位颈椎MRI影像表现不可忽视,两者在平山病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母华国桑玲陈海波陈平友刘超陈学强
关键词:平山病颈椎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