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四化

作品数:62 被引量:1,178H指数:18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盆地
  • 9篇青藏高原
  • 9篇冈底斯
  • 8篇锆石
  • 7篇青藏
  • 7篇冈底斯带
  • 6篇同位素
  • 5篇地质
  • 5篇新生代
  • 5篇北缘
  • 5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质学
  • 4篇西藏冈底斯
  • 4篇西藏冈底斯带
  • 4篇隆升
  • 4篇白垩世
  • 3篇岛弧
  • 3篇地貌

机构

  • 35篇防灾科技学院
  • 18篇吉林大学
  • 1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中国地质调查...
  • 9篇成都地质矿产...
  • 6篇西北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工...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青海油田
  • 1篇国土资源部信...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京桥热电...

作者

  • 62篇袁四化
  • 16篇刘晓燕
  • 14篇白相东
  • 14篇葛肖虹
  • 11篇刘永江
  • 10篇张艳
  • 9篇任收麦
  • 8篇朱弟成
  • 8篇关成尧
  • 7篇王立全
  • 7篇潘桂棠
  • 7篇张万平
  • 6篇梁文天
  • 5篇吴光大
  • 5篇李伟民
  • 5篇莫宣学
  • 5篇刘俊来
  • 5篇卓皆文
  • 4篇迟宝明
  • 4篇赵志丹

传媒

  • 10篇地质通报
  • 5篇中国地质
  • 5篇科学技术与工...
  • 4篇地学前缘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3篇岩石学报
  • 2篇世界地质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4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被引量:28
2004年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展隆升”。它对中亚及我国西部广袤区域盆 -岭地貌的形成、盆地中 -新生界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干旱与沙漠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0 .9~ 0 .8MaB .P .期间发生在印度洋洋中脊三联点附近 (6 7°E ,2 0°S)的“亚澳”陨击事件 ,很可能是引起印度洋快速扩张、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强烈俯冲 (A型 ) ,并引起了青藏高原0 .9~ 0 .8MaB .P .快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其影响不止于印度洋周边 ,而且还涉及西南太平洋。 0 .9MaB .P .前后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更新世革命”(MPR)、“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以及 0 .78MaB .P .布容期与松山期地磁极性倒转 (B M界限 )的发生都可能与此有关。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吴光大袁四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背景
冈底斯带中段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隶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被誉为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古生代—中生代的特提斯大洋两侧的多岛弧盆系奠定了青藏高原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三大造山系。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高的高原。位于高...
袁四化
关键词:冈底斯火山岩多岛弧盆系大地构造相
文献传递
1668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袁四化白相东
文献传递
藏东南措美大火成岩省中OIB型镁铁质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被引量:21
2012年
西藏南东部新识别出来的措美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头部物质成分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为探讨此问题,在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基础上,本文首次报道了藏东南措美大火成岩省中机布淌、打隆、措美和哲古错OIB型镁铁质岩的锆石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数据。本文报道的OIB型镁铁质岩包括碱性(组Ⅰ)和亚碱性(组Ⅱ)系列的辉长岩和辉绿岩,以岩墙或岩床的形式产出。这些镁铁质岩具有高的TiO2(2.61%~4.07%)和P2O5(0.32%~0.51%)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OIB。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显示组Ⅰ样品没有或很少受到地壳混染,组Ⅱ样品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地壳混染。组Ⅰ中一件样品(JBT03-1)具有变化范围大的锆石εHf(t)值(-4.8~+5.3),可能暗示其受到了地壳和/或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混染。本文结果表明锆石Hf同位素比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能够更为有效地识别基性岩浆是否受到地壳和/或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措美大火成岩省中的OIB型镁铁质岩样品(组Ⅰ和组Ⅱ),具有不同于俯冲带镁铁质岩和洋壳镁铁质岩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和锆石Ti温度,这可能是岩浆源区温度和成分不同的结果。综合考虑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指标,本文提出未受到地壳或岩石圈地幔混染的打隆镇辉长岩体(以组I中的DL01样品为代表)很可能代表了措美大火成岩省纯的地幔柱头部物质成分[87Sr/86Sr(t)=0.7047,εNd(t)=+1.5,εHf(t)=+2.1~+5.7]。这些成分与代表白垩纪Kerguelen地幔柱头部物质的Site1138和Bunbury Casuarina玄武岩非常相似,可能指示措美大火成岩省中的OIB型镁铁质岩本身就是Kerguelen地幔柱头部物质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
夏瑛朱弟成赵志丹王青袁四化陈越莫宣学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藏东南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被引量:85
2007年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平错距的研究,认为164.3—178.4Ma的年龄代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起始活动时间(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尔后分别在距今100—85Ma,40—25Ma和10—8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活动。新生代沉积物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砂岩骨架矿物成份含量明显不同,随时间变化,石英含量减少,岩屑组份和不稳定矿物含量增加,分选性逐渐变差。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下干柴沟组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隆升。地震和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沉积速率资料显示在晚中新世山体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隆升。七个泉组(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和下伏沉积物(上新世中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最后一次强烈隆升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多数隆升事件和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脉冲式活动的同位素年龄完全一致,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和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刘永江Franz Neubauer葛肖虹Johann Genser袁四化李伟民巩庆林陈元忠
关键词:^40AR-^39AR年龄同位素年代学阿尔金断裂
西藏措勤麦嘎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对中部拉萨地块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的约束被引量:18
2012年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揭示拉萨地块白垩纪时期的岩浆作用过程及成矿背景。本文报道了中部拉萨地块代表性花岗岩基——措勤麦嘎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本文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麦嘎岩基花岗质岩主要侵位于122±1Ma和113±2Ma,闪长质包体与后者同期(113±2Ma)。122±1Ma花岗质岩属I型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87Sr/86Sr)i值高(0.7147),全岩εNd(t)(-12.0)和锆石εHf(t)(-15.7~-11.1)为较大的负值,表明其很可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113±2Ma寄主花岗质岩为I型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于122±1Ma花岗质岩石,其(87Sr/86Sr)i比值偏低(0.7094~0.7156)、全岩εNd(t)值(-12.1~-7.3)和锆石εHf(t)值(-11.1~0.1)较高,很可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含有更多幔源物质。闪长质包体(113±2Ma)为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变化范围大的(87Sr/86Sr)i(0.7058~0.7105)、负的全岩εNd(t)值(-10.7~-9.8)及负的锆石εHf(t)值(-14.0~-5.6)为特征,可能是古老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或亏损地幔物质经历强烈地壳混染作用的结果。在目前已有资料条件下(缺乏同期基性岩石的相关数据),本文暂将麦嘎岩基113±2Ma寄主花岗质岩及同期闪长质包体解释为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这一解释可能对中部拉萨地块同期花岗类的岩石成因具普遍意义。麦嘎岩基及中部拉萨地块同期岩浆岩约113Ma幔源物质增加现象,可能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
张晓倩朱弟成赵志丹隋清霖王青袁四化胡兆初莫宣学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闪长质包体
异质材料凸起切向变形动摩擦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三角形凸起假设,提出截止研合角、截止位形角等概念,建立不同材料弹性模量下的凸起切向变形摩擦模型。讨论等倾角异质材料弹性模量、凸起变形、摩擦因数三者之间的理论联系。认为坚硬材料副三角形变形符合n/(n+2)原理,软材料副三角形变形符合1/(2n+1)原理。异质材料的情况,摩擦因数的"决定因子"主要由坚硬副来决定。弹性模量不同的同粗糙度的两个材料,摩擦因数一般倾向于比同材料的大,摩擦因数倾向于由高刚度材料决定。凸起在长期变形下形成左右不对称的三角形,接触面逐渐平缓,倾角逐渐变小,摩擦因数逐渐变小。这就是三角形凸起的跑合后的摩擦因数变小的重要原因。提出放大系数、细观摩擦因数等概念、计算了理论动静比(理论的动摩擦因数和静摩擦因数之比值)、放大系数和凸起倾角、n、细观摩擦角几者之间的关系。经实例计算分析,材料的动摩擦因数随着凸起倾角和细观摩擦角的增加而增加,细观摩擦角减小,放大系数也明显减小,静摩擦因数大约为动摩擦因数的1.4~1.5者居多,也许导致静摩擦因数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关成尧杜成旺刘广虎白相东张艳袁四化
关键词:弹性模量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被引量:178
2016年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 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 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
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
关键词:超大陆特提斯古亚洲洋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被引量:98
2006年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O.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袁四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古近纪中新世环境变迁
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被引量:34
2004年
年代学和沉积学特征表明,与印度板块约55MaBP以来沿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缝合带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相对应,沿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山地区亦发生阶段性走滑隆升,时间段大致为55~30MaBP、约20MaBP、约10MaBP和1~0.8MaBP。始新世—渐新世期间,阿尔金断裂大型左行走滑活动的发生,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格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改造了古老的盆地和褶皱带,而且控制了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和两侧盆地的沉积速率,并对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和地壳物质东向蠕散起到调节作用。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常丽华吴光大袁四化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青藏高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