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江

作品数:160 被引量:1,696H指数:28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4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0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4篇盆地
  • 21篇年代学
  • 21篇锆石
  • 17篇阿尔金断裂
  • 16篇地质
  • 15篇韧性剪切
  • 14篇裂带
  • 13篇碎屑
  • 12篇断裂带
  • 12篇韧性剪切带
  • 12篇剪切带
  • 12篇古生代
  • 11篇岩石
  • 11篇碎屑锆石
  • 11篇走滑
  • 11篇变质
  • 9篇地质意义
  • 8篇造山带
  • 8篇山带
  • 8篇青藏高原

机构

  • 142篇吉林大学
  • 18篇国土资源部
  • 9篇长春地质学院
  • 8篇太原理工大学
  • 7篇长春科技大学
  • 7篇西北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沈阳地质矿产...
  • 5篇金日成综合大...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4篇青海油田
  • 3篇长春黄金研究...
  • 3篇教育部
  • 3篇核工业243...
  • 3篇金策工业综合...

作者

  • 160篇刘永江
  • 60篇温泉波
  • 47篇李伟民
  • 36篇韩国卿
  • 32篇赵英利
  • 29篇葛肖虹
  • 28篇梁琛岳
  • 22篇任收麦
  • 21篇冯志强
  • 15篇张丽
  • 15篇李伟
  • 13篇李三忠
  • 13篇金巍
  • 11篇袁四化
  • 10篇刘俊来
  • 10篇周建平
  • 9篇杨振升
  • 8篇李婧
  • 7篇张兴洲
  • 7篇王成文

传媒

  • 19篇世界地质
  • 19篇吉林大学学报...
  • 10篇岩石学报
  • 10篇地质通报
  • 7篇第六届地质构...
  • 6篇地质科学
  • 6篇地球科学
  • 5篇长春地质学院...
  • 5篇第七届构造地...
  • 4篇中国地质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中国地质学会...
  • 3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辽宁地质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15篇2014
  • 12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12篇2009
  • 16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8篇2001
1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色洛河群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超徐仲元刘正宏刘永江李世超郑常青崔芳华
辽河群变质泥质岩中变质重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被引量:24
1998年
辽河群变泥质岩中变斑晶种类繁多,有的具多个世代。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它们都形成于吕梁变质期。通过2000多块薄片的详细显微构造分析,将吕梁变质期分成四个变质阶段。变斑晶微构造揭示M1发生于变形前埋藏过程中,M2、M3属进变质阶段,M4为退变阶段。变斑晶在各变质阶段以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本结晶序列周期性地出现,成核具阶段性,生长既有阶段性的又有具连续性的。变斑晶在不同的变形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变形行为,如旋转与非旋转性。变斑晶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M2期间垂向递增变质带与D1伸展构造样式密切相关;M3期间侧向递增变质带样式与收缩挤压褶皱样式一致。
李三忠刘永江杨振升马瑞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辽河群泥岩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岩36Cl断代法定年,首次测定该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54~0.28MaB.P.)之间。结合敦煌盆地同时代地层(0.837MaB.P.和1.142MaB.P)的低角度掀斜现象,以及前人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酒西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造成大范围的挤压变形与山脉隆升,这对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最终形成和晚期油气运移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刘永江Johann GENSERAndrea B.RIESER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早更新世
阿尔金断裂变形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被引量:50
2000年
在阿尔金断裂中段的当金山口北部、柴达木大门口断谷、格斯断槽等地的断裂带内, 采集到侏罗纪地层和糜棱岩化加里东期花岗岩样品, 通过岩石薄片和电子显微镜测试, 发现这些变形岩石中都出现一些与走滑韧性变形同期的新生矿物, 如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和绿泥石等. 通过对这些新生矿物的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 获得了一组92~89 Ma 的等时线年龄和(46.6±6.4) Ma的表面年龄. 其中92~89 Ma的年龄组说明阿尔金断裂在晚白垩世开始发生韧性走滑运动, 并伴有低级变质作用, 这一事件与亚洲“西构造结”(尼泊尔-西昆仑山)的形成(102~85 Ma)同步.
刘永江叶慧文葛肖虹陈文刘俊来任收麦潘宏勋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测年
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被引量:59
2001年
据近年内阿尔金断裂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应深入解决的 4个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1 )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何时发生 ?变形年代学研究证明阿尔金断裂初始走滑的年龄在89~ 97Ma,即从晚中生代 早新生代才开始出现 ;2 )运动学研究包括隆升与走滑两个方面 ,需要进行大比例尺度的构造研究和变形组构研究 ,尤其是断裂两盘错距的确定 ,必须找准被断裂错移的同一构造—岩相带的界线 ;3)阿尔金断裂的划分意义 ,它的延伸和规模及对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大陆构造格架的影响 ;4)阿尔金断裂对两侧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控制和影响。解决上述 4个科学问题 ,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叶慧文刘俊来潘宏勋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被引量:28
2004年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展隆升”。它对中亚及我国西部广袤区域盆 -岭地貌的形成、盆地中 -新生界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干旱与沙漠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0 .9~ 0 .8MaB .P .期间发生在印度洋洋中脊三联点附近 (6 7°E ,2 0°S)的“亚澳”陨击事件 ,很可能是引起印度洋快速扩张、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强烈俯冲 (A型 ) ,并引起了青藏高原0 .9~ 0 .8MaB .P .快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其影响不止于印度洋周边 ,而且还涉及西南太平洋。 0 .9MaB .P .前后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更新世革命”(MPR)、“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以及 0 .78MaB .P .布容期与松山期地磁极性倒转 (B M界限 )的发生都可能与此有关。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吴光大袁四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背景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沉积组合:年代与层序被引量:8
1997年
根据变质岩石组合、成矿特征等方面对比研究,证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北部辽河群、老岭群可对比,荆山群和南部辽河群、集安群亦可以比,相应的北部和南部变质地层为同时异相。通过对各群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总结,表明它们沉积于2.5至1.9Ga期间,变质作用起始于2.2Ga,终止于正.6Ga。以辽河群为例,各岩组的原岩恢复及沉积环境讨论,表明整个裂陷带经历了从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最后于该活动带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反映了该活动带完整的层序沉积环境变迁过程。
李三忠刘永江
关键词:古元古代地块地层年代地层层序
辽吉裂谷带北缘连山关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属性和运动学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韧性剪切带在岩石圈地壳中广泛存在,蕴含应力、应变和温压等环境参数,是构造解析、流变学和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对象.辽吉裂谷带位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之一.连山关岩体地处辽吉裂谷带北缘,经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岩体南缘发育NWW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显微结构观测分析揭示,剪切带内糜棱岩以S、SL构造岩为主,总体呈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为0.91~0.97,均大于0.75,指示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特征.糜棱岩中云母显示塑性拉长,石英动态重结晶明显,以膨凸重结晶作用为主.EBSD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发育中低温菱面组构,对应变形温度450~550℃,暗示糜棱岩形成于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连山关韧性剪切带可能起源于早元古代晚期.连山关岩体先后经历早期隆起造成的伸展-滑脱作用和晚期与上覆辽河群共同经历的南北向挤压,从而在岩体南缘形成陡倾的右行韧性剪切带.
常瑞虹李伟民刘永江梁琛岳梁琛岳李婧刘昕悦刘昕悦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佳伊地堑舒兰盆地构造特征
米晓楠刘永江江涛梁琛岳孙恒战
文献传递
辽西地区台里韧性剪切带中长英质脉体的变形演化机制研究
2018年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及破坏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话题,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受扬子板块的俯冲使区域内岩浆-变质事件频繁,形成一系列近EW向构造,包括位于辽西地区的一条中生代NEE向台里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有S-C组构、旋转碎斑、石香肠、长英质脉体等丰富的构造现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分析,识别出其中长英质脉体的演化序列为"分异脉→香肠化→透镜化→碎斑化→细粒化→丝带化"六个变形阶段。对各变形阶段样品切制垂直面理平行线理的薄片,并对薄片基质层进行二维有限应变测量分析与统计,包括真应变差(ε_1-ε_2)等值线图、岩层厚度比(S)等值线图、运动学涡度(W_k)等值线图。其中W_k在演化前期主要小于0.71,演化中期主要大于0.71,演化后期主要小于0.71,表明长英质脉体演化过程前期主要为纯剪切作用,中期为简单剪切作用,后期为纯剪切作用,同时W_k为正值和S小于1反映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在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这对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徐少朋曾佐勋刘永江金巍李绍凡孙政权杨双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