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宏

作品数:31 被引量:256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肿瘤
  • 11篇肠癌
  • 8篇切除
  • 7篇大肠
  • 6篇预后
  • 6篇直肠
  • 6篇手术
  • 6篇大肠癌
  • 5篇直肠癌
  • 5篇胃癌
  • 4篇原发性
  • 4篇诊治
  • 4篇切除术
  • 3篇外科
  • 3篇息肉
  • 3篇息肉病
  • 3篇淋巴
  • 3篇结肠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机构

  • 28篇复旦大学附属...
  • 6篇复旦大学上海...
  • 3篇南通大学
  • 1篇浙江医院

作者

  • 30篇蔡宏
  • 22篇王亚农
  • 17篇莫善兢
  • 13篇朱蕙燕
  • 9篇师英强
  • 7篇吴江宏
  • 6篇刘晓文
  • 6篇龙子雯
  • 4篇董锐增
  • 4篇黄华
  • 3篇周烨
  • 3篇陈钟
  • 2篇孙孟红
  • 2篇施达仁
  • 2篇徐晓丽
  • 2篇徐烨
  • 2篇杜春燕
  • 2篇蔡三军
  • 2篇蔡崎
  • 2篇王玮

传媒

  • 7篇中国癌症杂志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肿瘤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被引量:22
2005年
蔡宏莫善兢
关键词: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
来源不明的腹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一例被引量:2
2010年
患者女,43岁。因发现腹腔肿块半年伴增大1个月,于2008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意中于右下腹部扪及一约7cm×8cm大小肿块,未予重视,1个月前发现肿块逐渐增大致右下腹膨隆。半个月前当地医院CT扫描诊断为腹腔间质瘤。患者2002年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2008年6月因右下肢骨髓炎行切开引流术。体格检查: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右下腹膨隆,可触及约7cm×8cm×8cm大小的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双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直肠指检阴性。
汪长健陈静贵吴江宏蔡宏王坚赵广法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腹腔肿块肿大淋巴结CT扫描诊断切开引流术无痛性肿块
原发性大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因素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原发性大肠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 ,以探求较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 1971~ 1995年间收治的 94例原发性大肠NHL。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或探查病理活检证实。综合治疗包括 :术后放疗 83例 ,术后化疗 7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总三年、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 6 2 .5 %、6 1.0 %、5 8.9%。单因素分析表明 :对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为手术方式、淋巴结状况、术后化疗、术后放疗、临床分期 (P <0 .0 5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患者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化疗、术后放疗、临床分期是影响原发性大肠NHL生存率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王亚农朱蕙燕蔡宏莫善兢
关键词:预后因素辅助放疗辅助化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临床诊断标准和指导纲要所筛选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5 8个家系 [符合Amsterdam标准 (AC)家系 2 4个、日本标准 (JC)家系15个、Bethesda指导纲要 (BG)患者 19例 ]收入本项临床病理研究。结果  2 4个符合A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 116例 ,含结直肠癌患者 90例。 15个符合J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 5 4例 ,含结直肠癌患者 33例。两组家系表现相似的临床特征 ,发生第 1例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4 6 .1岁和 5 1.4岁 ,右半结肠癌分别占 5 5 .4 %和 4 4 .8% ,同时或异时结直肠癌发生率分别为 2 5 .6 %和 18.2 %。两组共有肠外肿瘤患者 5 5例 ,以胃癌最多 (12例 ) ,子宫内膜癌次之 (8例 )。两组 39个家系中 34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比较显示 ,外生性生长较多、低分化癌比例高、克罗恩病样淋巴反应常见 ,并以Dukes分期A/B为主 (P <0 .0 5 )。家系先证者中 18例术后随访存活时间超过 5年 ,最长达 2 8年。结论 用AC和JC可将临床表现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亚群———HNPCC筛选出来。这部分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散发性者明显不同。肠外肿瘤以胃癌、子宫内膜癌为常见。HNPCC患者预后较好。
蔡三军蔡崎孙孟红徐烨莫善兢徐晓丽蔡宏王亚农师英强施达仁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调查临床病理学预后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81例分析
2016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与腹腔镜辅助胃癌全胃切除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病例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LADG组58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切除,LATG组23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结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相比,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组手术时间统计学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增加,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总体安全可行,可在条件成熟,腔镜胃癌技术娴熟的技术上逐步开展。
喻盛佳马明哲玄一戴发祥靳洁洁龙子雯陈钟蔡宏刘晓文周烨王亚农黄华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肠道瘘的诊治:附15例报告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胃肠道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胃及软组织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肠道瘘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4例接受再次手术行腹腔引流,11例经原引流管引流或在B超、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以及禁食、胃肠减压、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等治疗后治愈,无患者死亡。再次手术组与未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胃肠道瘘确诊后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胃肠道瘘后及时诊断、充分有效地引流是治愈的关键,如果指征把握恰当,穿刺置管引流等非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王玮靳洁洁龙子雯陈钟蔡宏刘晓文周烨王亚农黄华
关键词:胃癌胃肠道瘘
多原发结直肠癌1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分析研究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漏诊原因。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68例MPCC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MPCC占同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4.6%。其中同时多原发癌(SC)81例,异时多原发癌(MC)72例,SC并MC者15例。首次诊断结直肠癌的年龄为20~82岁,中位年龄58岁。168例中共发生结直肠癌393处(平均每例2.3处),病灶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占61.6%。其中18例(10.7%)明确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9例(5.4%)高度怀疑HNPCC。14例(8.3%)合并其他器官癌,72例(42.9%)为腺瘤癌变,另有41例(24.4%)同时合并腺瘤。96例SC中,术前行纤维肠镜检查91例,65例(71.4%)获得确诊。所有MC病例均为术后纤维肠镜检查发现。全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69.8%。结论纤维结肠镜检查在MPCC的诊断和随访中意义重大,有助于减少SC的漏诊和及时发现MC。对腺瘤的积极治疗有助于减少MPCC的发生。在MPCC中应重视HNPCC的检测和其他器官癌的监测。由于MPCC可以获得和首发癌相同的疗效,应重视积极的、规范化的手术治疗。
蔡宏董锐增吴江宏朱蕙燕王亚农师英强莫善兢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肿瘤多原发性结肠镜检查
腹腔镜治疗直径大于5cm胃间质瘤14例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直径大于5cm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对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4例直径大于5cm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腹腔镜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转移复发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腹腔镜手术成功率92.9%,平均手术时间(52.5±11.8)min,出血量(29.7±7.5)ml,住院时间(6.3±2.1)d,随访6~3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胃间质瘤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戴发祥王玮靳洁洁龙子雯陈钟蔡宏刘晓文周烨王亚农黄华
关键词:胃肿瘤间质瘤腹腔镜手术
直肠癌前切除术标本下切缘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规律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研究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长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 :选择本院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 2 0例 ,分别测量游离完成后肿瘤下缘至切除线距离 (游离切缘 ) ,标本离体时切缘 (离体切缘 ) ,手术结束时切缘 (延时切缘 ) ,甲醛固定后切缘 (固定切缘 )。分析比较切缘收缩的变化。结果 :游离切缘、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均呈缩短趋势 ,其均数分别为 (4 87± 1 34 )cm、(3 42± 1 39)cm、(2 83± 1 18)cm、(1 91± 1 0 2 )cm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其均数有显著差异 (P <0 0 0 0 1)。均数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 ,游离切缘分别与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之间以及离体切缘与固定切缘之间有显著差异。腹膜返折以下组在肿瘤切除前至肿瘤切除后各不同时间的切缘收缩率均较膜返折以上组为高。标本经甲醛固定后下切缘≤ 1cm者与 >1cm者相比 ,切缘收缩率较大。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估计应考虑切缘的收缩率。建议对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标本离体后下切缘应为 1— 2cm为妥。
王亚农莫善兢朱蕙燕蔡宏
关键词:直肠癌前切除术手术切缘
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研究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发生频率,探讨其与异时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及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上海肿瘤医院1985年~2000年病理资料完整的70例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124个存档蜡块,以及随访3年以上的35例散发性单原发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测定。PCR法检测BAT25、BAT26两个位点来判断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情况,两个位点均阳性作为判断微卫星不稳定标准。微卫星不稳定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P值<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结果]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中,25.8%的肿瘤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单原发大肠癌为5.7%(25.8%vs.5.7%,P=0.01)。其中同时多原发大肠癌MSI阳性率为15.6%,异时多原发大肠癌为36.7%(15.6%vs.36.7%,P=0.007);40岁以下,阳性率为53.8%,40岁以上为22.5%(53.8%vs.22.5%,P=0.015);右结肠阳性率为41.2%,左结肠阳性率为15.1%(41.2%vs.15.1%,P=0.001);Dukes’A、B、C、D期阳性率分别为25.0%、33.3%、22.2%、11.1%(P>0.05);高、中、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分别为20.0%、25.9%、21.1%、31.6%(P>0.05)。70例患者平均随访61个月,MSI-H患者和MSS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7.14%(P<0.05)。[结论]MSI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异时大肠癌的发生,亦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判断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董锐增蔡宏莫善兢王亚农朱蕙燕徐晓丽
关键词:肠肿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