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列

作品数:33 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语言文字
  • 10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8篇翻译
  • 10篇女性
  • 5篇译者
  • 5篇女性形象
  • 4篇性别
  • 4篇文学
  • 3篇学科
  • 3篇译家
  • 3篇译介
  • 3篇译学
  • 3篇身份
  • 3篇女翻译家
  • 3篇女权
  • 3篇翻译规范
  • 3篇翻译家
  • 3篇翻译文学
  • 3篇翻译学
  • 2篇虚无
  • 2篇英语
  • 2篇英语听力

机构

  • 29篇西南财经大学
  • 7篇广东外语外贸...
  • 7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3篇罗列
  • 6篇穆雷
  • 2篇李砚颖
  • 2篇李建梅
  • 1篇朱徽

传媒

  • 3篇山东外语教学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妇女研究论丛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外国语
  • 2篇外国语言文学
  • 2篇外国语文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上海翻译
  • 1篇中国外语
  • 1篇英语研究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东方翻译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林译《迦茵小传》中女性形象的重构被引量:6
2007年
林纾《迦茵小传》中的女主人公迦茵,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引起极大争议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解读林纾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巨大时代裂变下对迦茵形象的误读与改写。迦茵形象的重塑及其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见证了20世纪初中国性别观念的曲折变迁以及对新型性别秩序的想象与焦虑。在新旧观念和秩序共存的特定时期,翻译成为新旧观念抗衡与对话的场所。
罗列
关键词:女性形象翻译社会性别
女翻译家薛绍徽与《八十日环游记》中女性形象的重构被引量:9
2008年
薛绍徽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翻译家,她和陈寿彭合译的《八十日环游记》开创了中国20世纪初科学小说翻译的热潮。本文尝试探讨译者女性体验的介入,在汉译本中改变了原文对女主人公阿黛的叙事方式,译者在译文中张扬了女性人物情感的跌宕,赋予了她言说自己的权利,无形中破坏了原文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突出了女性的主体存在,让女性主体在文本中得以显形。女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在20世纪初叶中国男性主导的女权话语里,插入了女性的声音。
罗列
关键词:薛绍徽女性形象翻译
20世纪初叶中国虚无党小说及“虚无美人”译介风潮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在中国20世纪头十年间虚无党小说极为流行,其中那些机智英勇的俄罗斯"虚无美人"赢得了中国读者的特别青睐。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技巧和读者期待视角探讨了虚无党小说及"虚无美人"风行中国的原因。在当时打造新女性的各种女权话语中,"虚无美人"的译介积极参与了"女豪杰"话语的建构,翻译文学成为具有建构能力的话语化的文学叙事,在重塑异域他者的同时表达着对自我的想象和期待,成为中国20世纪初女权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列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权话语
新女性想象中的“救国女杰”期待——20世纪初《夜未央》中译本俄国虚无女杰的形象解读被引量:1
2008年
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译介了大量有关俄国虚无党的文学作品,围绕"虚无美人"的叙事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权话语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并行,在主体文化对新女性的想象中,这些俄罗斯女杰成为了中国女权实践的模仿对象。作为中国第一部翻译戏剧的《夜未央》,是虚无党作品在中国持续生命力最强的一部,本文尝试比较李石曾和巴金的两个中译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解读两部译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考察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对"救国女杰"的期待中,该剧的中译本输入了哪些不同的性别观念,并参与特定时代的女权叙事。
罗列
关键词:女豪杰女性想象
论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主体间性特征被引量:1
2007年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罗列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译者创造性叛逆
论晚清洋务派的翻译政策与京师同文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被引量:5
2014年
晚清时期,清廷被迫打开国门,外交事务激增,培养忠于朝廷的本土翻译人才成了亟待解决的事宜。鉴于此,洋务派提出明确的翻译政策,促成了京师同文馆的诞生,形成了近代中国较为系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雏形。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描述法,探讨翻译政策与翻译活动和译者培养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官方翻译政策对译员培养的重要影响,启发现代译员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当今中国的翻译教学的模式、内容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杨文瑨罗列
关键词:洋务派京师同文馆
论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翻译政策——以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活动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翻译政策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晚清洋务派的翻译政策对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的影响为个案,分析翻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翻译选材、译员培训、翻译师资等的影响,以及翻译政策所体现出的主体文化对自我和他者文化的认知方式;总结了影响翻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三方面因素:国家文化战略目标的定位和赞助力度、翻译政策的社会认知度、专业人士的主体性,以期获得对当下中国文化战略实施的启示意义。
罗列杨文瑨
关键词:国家文化战略京师同文馆
论20世纪初叶中国女翻译家群体的崛起被引量:8
2008年
在中国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的极大繁荣中,出现了一批成绩卓著的女翻译家。她们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积极参与文学翻译,从家庭私人空间走进了公共领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启蒙和新文学运动中,引进新的文学形式,传播新的观念;在翻译活动中插入了女性对异域文化和性别问题的叙述视角和观察体验,为文本的阐释和表达增添了不同于男性的女性视角,展现出中西文化剧烈冲击时期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
罗列
关键词:女翻译家翻译文学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加两国第一个女性翻译群体比较
中国第一个女性翻译群体出现于中国内外交困、动荡不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们开启近代中国女性职业先河的翻译活动、突破社会禁忌并重塑女性形象的翻译作品以及反映女性政治诉求的职业轨迹均彰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
李砚颖罗列
关键词:女性主义
文献传递
翻译与性别:论林纾的女性观被引量:2
2007年
林译小说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具有维新改良精神的文人,林纾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创作与翻译生涯,尤其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众多西方女性形象与当时传统的女性标准发生了剧烈冲突,成为不同文化力量关注的焦点。本文拟探讨林纾的女性观,还原其历史背景,以揭示林纾在清末女权启蒙运动中的贡献。
罗列
关键词:女学女权启蒙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