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6篇手术
  • 4篇动脉体瘤
  • 4篇主动脉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动脉体
  • 4篇颈动脉体瘤
  • 4篇腹腔
  • 3篇诊治
  • 3篇术后
  • 3篇腔内
  • 3篇主动脉夹层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治疗
  • 3篇胃癌
  • 3篇消化道
  • 3篇化道
  • 3篇夹层
  • 3篇腹腔镜
  • 2篇蛋白

机构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福建省漳州市...

作者

  • 19篇林小雷
  • 15篇蔡铭智
  • 15篇蔡丽生
  • 13篇洪建明
  • 6篇高金辉
  • 6篇陈培臻
  • 5篇蔡明勇
  • 2篇陈秋贤
  • 2篇曾燕华
  • 2篇黄国平
  • 2篇徐立
  • 1篇方顺勇
  • 1篇洪建明
  • 1篇李建国
  • 1篇王乐声
  • 1篇蔡明勇
  • 1篇徐立

传媒

  • 5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第八届全国血...

年份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NA干扰沉默G9a基因对胃癌MCG803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H3K9甲基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组蛋白甲基化酶G9a、组蛋白H3K9me1、组蛋白H3K9me2在175例胃癌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观察siRNA干扰沉默G9a基因后对胃癌MGC803细胞株细胞生物学的改变、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的影响,探...
林小雷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化表观遗传学
文献传递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中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中期疗效。方法比较2005年6月-2011年1月我科同组人员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D2根治术,其中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46例(腹腔镜组),开腹胃癌根治术54例(开腹组),比较2组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生存率等中期疗效。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9%(5/46)、7.4%(4/54),无统计学差异(χ^2=0.364,P=0.546);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5%(3/46)、5.6%(3/5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00,P=1.000)。2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386,P=0.239)。结论腹腔镜组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在生存率、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等中期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高金辉李建国蔡铭智蔡丽生洪建明林小雷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开腹手术中期疗效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22例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的方法及手术时机,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2例行EVGE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为Stanford B型,2例为Stanford A型。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移位及扭曲,破口封堵满意。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无内漏,无死亡病例。结论带膜支架EVGE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林小雷蔡铭智蔡丽生洪建明
关键词:夹层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腔内修复术治疗30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进行分析,30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结果 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90±24)min,术中失血量(50±25)mL。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的优点。
林小雷蔡铭智蔡丽生洪建明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8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方法、危险因素及手术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次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该81例次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超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约为88.8%、特异性约为56.5%。有被膜浸润的病灶49例次中转移31例次,无被膜浸润的病灶32例次中转移19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对于单灶病变,位于上极的病灶22例次中转移17例次,位于中下极的病灶41例次中转移16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灶癌18例次中转移7例次,单灶癌转移63例次中转移33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男性25例次中转移15例次,女性56例次中转移25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年龄<45岁46例次中转移26例次,年龄≥45岁35例次中转移14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59例次采用颈根部衣领式切口,22例次采用传统的L形切口,前者同样能很好的清扫颈侧区淋巴结,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外观满意度及颈肩部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问题不容忽视,术前超声等检查可以提供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足。癌灶浸润甲状腺被膜及位于上极可能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徐立林小雷蔡铭智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
双侧颈动脉体瘤二例
2007年
例1女,36岁。以“左颈部肿物7年”于2005年3月5日入院。体检:双下领角稍前方均可触及一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有搏动感。核磁共振(MR)示:双侧颈动脉体瘤,大小:左侧3.36 cm×2.48 cm×3.18 cm,右侧1.3 cm×1.0 cm×2.0 cm。治疗:同期行右颈动脉体瘤切除+左颈内动脉转流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shamblin分型:右侧Ⅱ型、左侧Ⅲ型。术后病理证实为双侧颈动脉体瘤(图1)。
林小雷蔡铭智洪建明陈培臻蔡丽生蔡明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颈部肿物表面光滑核磁共振动脉转流病理证实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附45例报告)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4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全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行腹腔镜下Dixon术15例,Miles术3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14例,降结肠癌根治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9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再加回肠憩室切除1例。45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清扫均达第3站。手术时间330~150 min。手术出血量从10~200 mL,术后排气时间36~120 h,平均59 h(2.46 d)。术后两切缘均未见癌,淋巴结清扫数4~30枚,平均15.28枚,其中3例第3站淋巴结阳性。术后至出院平均天数8.25 d。术后至今均获随访,最长已4年。4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肝转移复发2例,1例已死亡。无局部、腹盆腔淋巴结转移复发和切口种植等。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安全、切口小、视野清、恢复快等特点,优势显著。
洪建明蔡铭智蔡丽生陈培臻林小雷蔡明勇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癌直肠癌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本文对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颈动脉体瘤的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单侧颈动脉体瘤手术方法、转流导管的使用、预防颅神经麻痹等进行了论述。
林小雷蔡铭智洪建明陈培臻蔡丽生蔡明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血管外科手术疗法
文献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2例报告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案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4月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降压、止痛等内科治疗,渡过急性期后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39例成功渡过急性期,人院15~56d(中位数21d)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人术,均成功封堵破口,术后I型内漏3例,脑梗死2例(其中1例死亡);7例未能渡过急性期破裂死亡;6例转院。结论急性期内科保守治疗及慢性期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案;稳定血压及患者的依从性是内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蔡丽生蔡铭智陈秋贤林小雷徐立蔡明勇高金辉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腹部手术后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的临床分析:附5例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后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导致的迟发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4年9月腹部肿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经造影证实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时间平均为术后53.6 d;假性动脉瘤位于脾动脉2例,位于肝总动脉2例,位于左肝动脉1例;造影后行栓塞治疗4例,行覆膜支架置入1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6~16个月,无再次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肝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患者于8个月猝死,原因未明。结论: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是腹部手术后罕见而又致命的并发症,应提高该病的认识,其诊断及治疗首选动脉造影及血管腔内治疗,避免医源性损伤可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方顺勇蔡丽生林小雷洪建明
关键词:腹腔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