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卓雅

作品数:73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1篇管圆线虫
  • 21篇广州管圆线虫
  • 17篇克隆
  • 16篇吸虫
  • 15篇基因
  • 14篇弓形虫
  • 13篇血吸虫
  • 13篇日本血吸虫
  • 11篇蛋白
  • 11篇抗体
  • 10篇虫病
  • 9篇抗原
  • 8篇刚地弓形虫
  • 7篇噬菌体
  • 7篇噬菌体抗体
  • 7篇免疫
  • 7篇菌体
  • 7篇寄生虫学
  • 6篇原核表达
  • 6篇寄生虫

机构

  • 57篇中山大学
  • 16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广州医学院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广州市海珠区...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黄埔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3篇李卓雅
  • 71篇詹希美
  • 59篇何蔼
  • 20篇郑小英
  • 19篇孟锦绣
  • 12篇甘明
  • 11篇张瑞琳
  • 11篇郑斌
  • 10篇吴瑜
  • 10篇易冰
  • 9篇郑焕钦
  • 9篇程梅
  • 8篇余南
  • 8篇王轶
  • 8篇曹爱莲
  • 8篇雷智刚
  • 7篇申川军
  • 7篇张美春
  • 7篇谢敏辉
  • 7篇杨潇

传媒

  • 17篇中国人兽共患...
  • 14篇中国人兽共患...
  • 11篇热带医学杂志
  • 7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国外医学(寄...
  • 3篇广东寄生虫学...
  • 2篇寄生虫与医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纹伊蚊体内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相对含量和侵染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白纹伊蚊雌蚊各个组织器官的Wolbachia和WO噬菌体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并从量上寻找Wolbachia、WO噬菌体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于第1、5、10、15、20、30、40d各取雌蚊10只,麻醉后于解剖镜下解剖蚊虫的头部、卵巢、中肠、马氏管、脂肪体和胸部,各自提取其基因组DNA,以蚊虫基因rpS7为内参,Q-PCR检测各个组织中的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在白纹伊蚊雌蚊体内的平均相对含量和时空动态变化,对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拷贝数进行量化关系转化。结果 Q-PCR结果显示Wolbachia和WO噬菌体在蚊虫的卵巢中含量最大,其次是脂肪体、马氏管和头部,而在中肠和胸部的含量最小。发现在蚊虫d龄前30d中,wAlbB与WO噬菌体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从拷贝数量上二者存在着线性关系。结论白纹伊蚊雌蚊的各个组织均存在wAlbA和wAlbB的双重感染和WO噬菌体的侵染,且这三者在卵巢中的含量远大于其他组织部位。WO噬菌体主要侵染的对象可能是wAlbB,而不是wAlbA。
张东京吴瑜何蔼杨潇吴贤生梁格豪郑展图李卓雅詹希美郑小英
关键词:白纹伊蚊WOLBACHIA
GST沉降技术验证弓形虫醛缩酶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GST沉降技术(GST pull-down)验证刚地弓形虫醛缩酶(aldolase)与肌动蛋白(actin)的相互作用。方法 PCR扩增弓形虫cDNA中aldolase和actin基因,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和pET30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采用腹部皮内多点注射免疫SD大鼠15只,首次免疫Actin-His6蛋白量为200μg/只,第2次起免疫蛋白量为100μg/只,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7 d,末次免疫后5 d收集心脏血,制备Actin-His6抗血清。以纯化的GST-Aldolase蛋白作为探针蛋白与Actin-His6蛋白液进行GST沉降实验,实验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获得了弓形虫aldolase和actin基因序列,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Aldolase和Actin-His6蛋白。Actin-His6蛋白免疫SD大鼠后获得其抗血清,经抗体亲和纯化柱纯化,获得Actin-His6多克隆抗体。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ST沉降实验产物中的蛋白条带可被Aldolase-His6多克隆抗体和Actin-His6多克隆抗体识别。结论弓形虫醛缩酶与肌动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郑斌尹志奎何蔼李卓雅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醛缩酶肌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基因,评价其融合蛋白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特征;克隆目的基因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经PCR、双酶切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ELISA检测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该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含有分泌型信号肽;含有构成半胱氨酸蛋白酶催化中心的Cys84、His232和Asn253三个氨基酸残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且目的基因在E.coli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可被其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小鼠血清识别;作为包被抗原用于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与粗抗原无差别,检测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其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4%与粗抗原相比特异性较高。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与多个物种组织蛋白酶-Z基因同源,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含有信号肽,可能是重要的虫体分泌排泄抗原成分,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岳永亮于彦杰杨潇程梅何蔼曲振宇刘静王琳李卓雅詹希美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免疫诊断
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噬菌体抗体基因结构分析
2003年
目的 对获得的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抗体克隆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将 2株阳性克隆抗体基因进行测序 ,并用 NCBI和 Ig Blast Analysis of Imm unoglobulin sequences中的软件 ,对DNA序列和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 ,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了模拟。结果  B0 4和 C2 4阳性克隆抗体基因的长度分别为 70 8bp和 732 bp,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与小鼠免疫球蛋白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典型的抗体轻、重链可变区特征。对 2株克隆抗体基因二级结构进行模拟 ,结果显示以 β-折叠和转角为主的平行肽链形成片层样结构 ,均符合抗体的基本构型。结论  B0 4、C2 4阳性克隆外源基因均属于小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
陈代雄俞慕华雷智刚孟锦绣何蔼李卓雅曹爱莲詹希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
3株弓形虫GRA7基因的保守性鉴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比较弓形虫不同地理株 (RH株、ZS2株、GT株 )GRA7基因的异同。 方法 从弓形虫不同地理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GRA7基因 ,对目的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 (Esp3I、CfrI、MboI)酶切并比较。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GEX 4T 1质粒 ,转化大肠埃希菌JM 10 9,进行测序并比较。  结果 PCR扩增出 3株弓形虫的目的基因片段 ,大小均在 5 0 0~ 75 0bp之间 ;经 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其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 ;3株弓形虫GRA7基因序列相同。 
郑斌何蔼李卓雅申川军余南郑焕钦张瑞琳李道宁詹希美
关键词:弓形虫限制性内切酶克隆
白纹伊蚊实验种群感染沃尔巴体Wolbachia的研究
2012年
为了了解白纹伊蚊实验种群沃尔巴体Wolbachia感染率、感染品系、组织分布及系统发育,运用引物PCR方法检测实验种群白纹伊蚊Wolbachia 的感染情况.解剖白纹伊蚊,提取头部、卵巢/睾丸、脂肪体、唾液腺/胸部、马氏管、中肠组织的基因组DNA,PCR法扩增Wolbachia表面膜蛋白(wsp),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测序,并用BLAST软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将随机抽取的白纹伊蚊雌雄各50只分别检测,均为阳性.卵巢/睾丸、脂肪体和唾液腺/胸部均存在着Wolbachia A、B组超感染;雌蚊头部、雄蚊马氏管和中肠为B组单感染;雄蚊头部则未检测到Wolbachia.将wsp基因克隆测序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白纹伊蚊体内Wolbachia与尖音库蚊、菜蛾、宽边黄粉蝶四者同源性较高达99%,这表明四者体内所感染的Wolbachia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分支.
张东京杨潇吴贤生陈婧李卓雅吴瑜詹希美郑小英
关键词:白纹伊蚊系统发育
刚地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克隆编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MMIC3,并在大肠杆菌BL2 1株中表达。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刚地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质粒pET MMIC3。表达产物用Westernblot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 经初步菌液PCR鉴定,提取质粒双酶切鉴定并测序,确认插入T载体的序列为所需的目的序列;亚克隆构建pET -MMIC3,转化到宿主菌大肠杆菌BL2 1,得到分子量为37.2kDa的重组表达蛋白,Westernblot的结果与预测相符。结论 成功的克隆并融合表达了刚地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弓形虫粘附和入侵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余南何蔼郑小英申川军郑斌郑焕钦李卓雅曹爱莲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克隆
蚊虫Wolbachia野外试验的研究进展
2013年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该共生菌利用引起宿主产生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而快速入侵野生宿主种群,或压制种群数量,或干扰RNA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对人类、动物、环境和生物链没有影响,从而运用到防治登革热,这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认可。本文就近年来蚊虫Wolbachia野外试验技术条件、生物安全情况和存在问题与展望作一综述。
张东京梁格豪郑展图刘秀婷何石萍叶慧珍李卓雅詹希美郑小英
关键词:WOLBACHIA野外试验生物安全
弓形虫MIC 6羧基端蛋白片段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克隆表达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羧基端蛋白片段(Tg MIC6C),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GEX-4T-1载体上,构建MIC6C/pGEX-4T-1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IC6C融合蛋白,亲和层析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融合蛋白混合免疫佐剂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纯化并分析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构建了MIC6C/pGEX-4T-1原核表达系统并获得纯化的GST-MIC6C融合蛋白;获得了抗目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抗体能特异地识别目的蛋白,抗体效价为1∶8 000。结论在体外获得了纯化的GST-MIC6C融合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后续GSTpull-down筛选与MIC6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郑斌何蔼李卓雅郑小英张瑞琳杨潇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多克隆抗体
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单链抗体的抗原定位和初步应用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将获得的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单链抗体进行抗原定位和用于诊断。方法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对 2株可溶性单链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进行定位 ;将可溶性单链抗体进行生物素标记后 ,用于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标本。结果 两个特异性单链抗体分别于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肠管和生殖系统呈现明显的荧光反应。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样 2 0份 ,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样 30份 ,正常人血样 2 0份。结果用其中 1株单链抗体检测急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6 0 % ,慢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36 7% ,特异度为 90 % ;以 2株单链抗体混合检测急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75 % ,慢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5 6 7% ,特异度为 85 %。结论 经抗体库技术制备的单链抗体可用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 ,单抗组合较单株单抗可提高免疫学检测的敏感性。
陈代雄孟锦绣易冰何蔼李卓雅张瑞琳詹希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单链抗体抗原定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