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蔼

作品数:88 被引量:27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7篇管圆线虫
  • 27篇广州管圆线虫
  • 22篇吸虫
  • 20篇克隆
  • 16篇血吸虫
  • 16篇日本血吸虫
  • 16篇抗体
  • 15篇基因
  • 14篇弓形虫
  • 12篇虫病
  • 11篇噬菌体
  • 11篇噬菌体抗体
  • 11篇菌体
  • 10篇蛋白
  • 10篇寄生虫学
  • 10篇刚地弓形虫
  • 9篇抗原
  • 8篇噬菌体抗体库
  • 8篇抗体库
  • 7篇管圆线虫病

机构

  • 72篇中山大学
  • 16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广州医学院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新乡医学院
  • 2篇广州市海珠区...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山西省肿瘤研...
  • 1篇广州市黄埔区...
  • 1篇清远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8篇何蔼
  • 74篇詹希美
  • 59篇李卓雅
  • 24篇郑小英
  • 20篇张瑞琳
  • 18篇孟锦绣
  • 14篇郑斌
  • 12篇曹爱莲
  • 11篇吴瑜
  • 11篇甘明
  • 10篇王轶
  • 9篇郑焕钦
  • 9篇程梅
  • 8篇余南
  • 8篇吴忠道
  • 8篇俞慕华
  • 8篇李道宁
  • 8篇雷智刚
  • 8篇易冰
  • 8篇曲振宇

传媒

  • 2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6篇热带医学杂志
  • 13篇中国人兽共患...
  • 8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广东寄生虫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 10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89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噬菌体抗体基因结构分析
2003年
目的 对获得的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抗体克隆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将 2株阳性克隆抗体基因进行测序 ,并用 NCBI和 Ig Blast Analysis of Imm unoglobulin sequences中的软件 ,对DNA序列和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 ,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了模拟。结果  B0 4和 C2 4阳性克隆抗体基因的长度分别为 70 8bp和 732 bp,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与小鼠免疫球蛋白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典型的抗体轻、重链可变区特征。对 2株克隆抗体基因二级结构进行模拟 ,结果显示以 β-折叠和转角为主的平行肽链形成片层样结构 ,均符合抗体的基本构型。结论  B0 4、C2 4阳性克隆外源基因均属于小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
陈代雄俞慕华雷智刚孟锦绣何蔼李卓雅曹爱莲詹希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
3株弓形虫GRA7基因的保守性鉴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比较弓形虫不同地理株 (RH株、ZS2株、GT株 )GRA7基因的异同。 方法 从弓形虫不同地理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GRA7基因 ,对目的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 (Esp3I、CfrI、MboI)酶切并比较。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GEX 4T 1质粒 ,转化大肠埃希菌JM 10 9,进行测序并比较。  结果 PCR扩增出 3株弓形虫的目的基因片段 ,大小均在 5 0 0~ 75 0bp之间 ;经 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其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 ;3株弓形虫GRA7基因序列相同。 
郑斌何蔼李卓雅申川军余南郑焕钦张瑞琳李道宁詹希美
关键词:弓形虫限制性内切酶克隆
刚地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克隆编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MMIC3,并在大肠杆菌BL2 1株中表达。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刚地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的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质粒pET MMIC3。表达产物用Westernblot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 经初步菌液PCR鉴定,提取质粒双酶切鉴定并测序,确认插入T载体的序列为所需的目的序列;亚克隆构建pET -MMIC3,转化到宿主菌大肠杆菌BL2 1,得到分子量为37.2kDa的重组表达蛋白,Westernblot的结果与预测相符。结论 成功的克隆并融合表达了刚地弓形虫RH株微线体蛋白MIC3成熟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弓形虫粘附和入侵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余南何蔼郑小英申川军郑斌郑焕钦李卓雅曹爱莲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克隆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具有足够感染度的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模型。方法将福寿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6只。分别用每只螺0条、1500条、2500条、3500条一期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24h后以相同感染数量相同时间重复感染一次。35~40d后,使用酶消化法查找三期幼虫,观察螺的死亡率、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结果Ⅰ、Ⅱ、Ⅲ、Ⅳ组死亡率分别为0、31.25%、31.25%、62.5%;Ⅰ组各螺无三期幼虫感染,Ⅱ、Ⅲ、Ⅳ组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度Ⅲ组和Ⅳ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之间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时,Ⅰ组螺可正常生存,无死亡;Ⅱ组螺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度亦不高;Ⅳ组螺感染度较高死亡率亦高;Ⅲ组福寿螺死亡率较低、感染度较高、感染虫数较均衡,最适宜作为模型。
孙志坚彭东觉贺华良何蔼杨潇曲振宇詹希美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
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的中间纤维蛋白组织来源分析和定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对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进行中间纤维蛋白家族分类和细胞组织定位。方法IPTG诱导重组基因pET-I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用组氨酸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抗原IF的中间纤维蛋白类型;小鼠皮下多点注射法制备抗IF抗体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原IF在虫体组织和细胞上的定位。结果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在体外成功表达并纯化,其属于中间纤维蛋白家族的角蛋白,定位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肠管壁,存在于细胞质中。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分布于虫体肠管壁,同时从组织学角度证明广州管圆线虫存在中间纤维结构。
孟锦绣何蔼程梅徐贵峰李卓雅余细勇蒋文玲李运雄詹希美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抗原中间纤维抗原定位
刚地弓形虫醛缩酶基因及其内含子的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刚地弓形虫醛缩酶是其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本研究对该酶基因序列及其内含子进行实验和分析。方法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基因组DNA和总RNA,采用PCR技术分别从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鉴定后对其基因组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NCBI数据库资源对醛缩酶内含子的分布及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醛缩酶基因设计的引物从基因组DNA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为1315bp,从cDNA扩增得到的片段为993bp。比对结果显示来源于基因组DNA的序列在对应于编码序列起始密码子下游109bp后有一个322bp的内含子。通过在线工具收集得到NCBI及EMBL数据库中来源于不同物种的32种醛缩酶数据,分析显示推断氨基酸序列具有保守性。结论编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RH株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编码区内存在一个322bp的内含子。醛缩酶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内含子在不同进化等级之间插入位置数目及大小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
余南何蔼李卓雅郑斌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内含子
弓形虫MIC6羧基端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筛选与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羧基端(MIC6C)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以GST-MIC6C蛋白作为探针蛋白,利用GST pull-down技术,从弓形虫裂解液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SDS-PAGE分析实验产物;将目标蛋白条带转印至PVDF膜,测蛋白序列,BLAST2在线对比搜索相似蛋白序列,初步确定目标蛋白。制备目标蛋白的抗体,Western blot分析GST pull-down实验产物。结果 GST pull-down实验筛选到的目标蛋白的序列与弓形虫醛缩酶的序列一致;制备了醛缩酶的多克隆抗体,目标蛋白条带能被该抗体特异地识别。结论采用GST pull-down技术,初步筛选出与弓形虫MIC6C相互作用的蛋白为醛缩酶。
郑斌尹志奎何蔼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醛缩酶
白纹伊蚊体内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相对含量和侵染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白纹伊蚊雌蚊各个组织器官的Wolbachia和WO噬菌体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并从量上寻找Wolbachia、WO噬菌体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于第1、5、10、15、20、30、40d各取雌蚊10只,麻醉后于解剖镜下解剖蚊虫的头部、卵巢、中肠、马氏管、脂肪体和胸部,各自提取其基因组DNA,以蚊虫基因rpS7为内参,Q-PCR检测各个组织中的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在白纹伊蚊雌蚊体内的平均相对含量和时空动态变化,对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拷贝数进行量化关系转化。结果 Q-PCR结果显示Wolbachia和WO噬菌体在蚊虫的卵巢中含量最大,其次是脂肪体、马氏管和头部,而在中肠和胸部的含量最小。发现在蚊虫d龄前30d中,wAlbB与WO噬菌体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从拷贝数量上二者存在着线性关系。结论白纹伊蚊雌蚊的各个组织均存在wAlbA和wAlbB的双重感染和WO噬菌体的侵染,且这三者在卵巢中的含量远大于其他组织部位。WO噬菌体主要侵染的对象可能是wAlbB,而不是wAlbA。
张东京吴瑜何蔼杨潇吴贤生梁格豪郑展图李卓雅詹希美郑小英
关键词:白纹伊蚊WOLBACHIA
GST沉降技术验证弓形虫醛缩酶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GST沉降技术(GST pull-down)验证刚地弓形虫醛缩酶(aldolase)与肌动蛋白(actin)的相互作用。方法 PCR扩增弓形虫cDNA中aldolase和actin基因,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和pET30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采用腹部皮内多点注射免疫SD大鼠15只,首次免疫Actin-His6蛋白量为200μg/只,第2次起免疫蛋白量为100μg/只,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7 d,末次免疫后5 d收集心脏血,制备Actin-His6抗血清。以纯化的GST-Aldolase蛋白作为探针蛋白与Actin-His6蛋白液进行GST沉降实验,实验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获得了弓形虫aldolase和actin基因序列,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Aldolase和Actin-His6蛋白。Actin-His6蛋白免疫SD大鼠后获得其抗血清,经抗体亲和纯化柱纯化,获得Actin-His6多克隆抗体。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ST沉降实验产物中的蛋白条带可被Aldolase-His6多克隆抗体和Actin-His6多克隆抗体识别。结论弓形虫醛缩酶与肌动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郑斌尹志奎何蔼李卓雅詹希美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醛缩酶肌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基因,评价其融合蛋白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特征;克隆目的基因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经PCR、双酶切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ELISA检测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该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含有分泌型信号肽;含有构成半胱氨酸蛋白酶催化中心的Cys84、His232和Asn253三个氨基酸残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且目的基因在E.coli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可被其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小鼠血清识别;作为包被抗原用于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与粗抗原无差别,检测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其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4%与粗抗原相比特异性较高。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与多个物种组织蛋白酶-Z基因同源,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含有信号肽,可能是重要的虫体分泌排泄抗原成分,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岳永亮于彦杰杨潇程梅何蔼曲振宇刘静王琳李卓雅詹希美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免疫诊断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