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亚芬

作品数:21 被引量:352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水利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年代际
  • 5篇气候
  • 5篇季风
  • 4篇降水
  • 3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对流层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流层
  • 2篇降水资料
  • 2篇海气
  • 2篇海温
  • 2篇海温异常
  • 2篇旱涝
  • 2篇厄尔尼诺
  • 2篇暴雨
  • 2篇变率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1篇朱亚芬
  • 13篇钱维宏
  • 4篇林祥
  • 3篇杨大升
  • 3篇叶谦
  • 2篇钟锡华
  • 2篇蒋尚城
  • 1篇李弋林
  • 1篇符娇兰
  • 1篇全林生
  • 1篇时少英
  • 1篇赵其庚
  • 1篇杨培才
  • 1篇汤帅奇
  • 1篇戴新刚
  • 1篇陈立艳
  • 1篇丁婷
  • 1篇单晓龙
  • 1篇朱元竞
  • 1篇王革丽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海洋预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7
  • 1篇2003
  • 3篇2001
  • 5篇1998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气候变化研究中不同时间尺度资料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温度和降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变量。因此,针对这两个变量序列的时空分辨率和已揭示的气候变率,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初步的归纳与讨论。用近一个世纪的温度、降水资料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着准20a和准70a的振荡以及中国降水气候型的漂移;用近五百年和近千年的代用序列并结合器测资料,揭示了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着70~80a的振荡。文章最后指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在资料开发、规律与机理研究、预测与服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钱维宏丁婷符娇兰林祥朱亚芬
关键词:气候变化变率
自相似时间信息的谱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以Cantor分维集合为时轴,构想了三种自相似时间信息。理论上以逐代繁衍的眼光看待自相似信息,导出它们的谱结构因子递推公式和谱形状因子递推公式,并给出四组谱图。从谱图的比较和演变,看出结构因子的本底作用和形状因子的调制作用,以及各代之间的竞争现象。此项研究为在另一表象(频域)中进一步认识自相似信息提供一种依据。
钟锡华周岳明朱亚芬
关键词:时间信息谱函数
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海气热交换分析被引量:11
1990年
本文利用198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与美国气候分析中心(CAC)月平均海温网格点资料,计算了45°E—75°W,35°N—35°S范围内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交界面上的感热、潜热通量,着重分析埃尔尼诺El Nino事件发展最盛的1983年1月和结束的12月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1981年1月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在El Nino年,在日界线以西的中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海气之间的热交换比正常年份强烈,但在170°W以东的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南侧SST的强增暖区为热通量的低值区,而印度洋上感热、潜热通量的强度分布类似于正常年份.这种热通量的强交换区的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度的高温区和强增暖区及强对流区和OLR的负距平区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但与1000hPa的风场有着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强交换随着El Nino过程的衰退和结束而减弱.
朱亚芬杨大升
关键词:厄尔尼诺热交换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进退与中国和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现代大气观测与中国东部历史旱涝记录等资料,提取中国东部区域干湿分布型变化的年代际信号并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进退与中国和全球平均气温的可能联系.在东亚夏季风进退、中国东部干湿型分布和中国及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关系中,季风推进偏北时期对应中国东部"北湿南干"的气候分布格局,以及中国和全球年代际偏冷;反之对应中国东部"南湿北干"的气候分布格局,以及中国和全球年代际偏暖.在近千年东亚夏季风干湿型指数序列和去百年以上气候背景后的全球平均气温序列中,年代际主频振荡信号集中于60a左右.
钱维宏林祥朱亚芬
关键词:夏季风年代际全球温度变化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被引量:59
1998年
用 1950~ 1996年月的海温异常 (SSTA)资料做了年代际空间场的特征分析和用赤道东太平洋NINOC区时间序列做了子波变换 ,发现海温异常明显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 (130个月 )、年际变化 (57个月 )和准两年变化 (2 8个月 ) .依此变化规律可以预测 1997/ 1998年的E1Ni o事件 .
钱维宏朱亚芬叶谦
关键词:海温异常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被引量:15
2001年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 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较好地反映中低纬度地区的深对流降水,偏南风场辐合区与深对流降水有比较一致的 关系,而OLR不能反映热带外地区的对流降水。BT资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可以应用于亚洲夏 季风爆发过程的深对流特征分析。BT描述深对流的临界值是244 K。亚洲季风区是全球深对 流季节变化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外地区的夏季风爆发可以定义为来自热带地区深对 流的季节扩张。中南半岛上的夏季风对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华南前汛期深对流是 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8候,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在降水、风场和卫星反演 的深对流特征上都有明确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印度夏季风对流由南向北逐渐爆发, 青藏高原东侧和中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对流向北推进早于中国中部地区。
钱维宏朱亚芬
关键词:亚洲季风对流层降水资料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被引量:47
2003年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自1470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干旱频繁,尤其在东北区、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普遍出现严重干旱.18~19世纪,华北北区干旱发生较多,东北区以涝为主;而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旱涝交替发生,但变化幅度相对较缓.华北北区及华北南区分别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突然从涝相气候跃变为旱相气候,这两地区的干旱持续近百年,是我国北方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五百多年中,东北区、华北北区及西北区极端干旱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具有两头多而中间显著减少的特征;而华北南区一直是极端干旱多发区.中国北方各个旱涝气候区的旱涝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特征.4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20~3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除西北区外的三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70~8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东北区及西北区的旱涝变化存在40~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另外,准1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存在于华北北区和南区.
朱亚芬
关键词:旱涝年代际
上层对流层大气水汽通道亮温揭示的季风涛动
1998年
利用 1 979~ 1 995年NOAA极轨卫星探测到的上层对流层大气通道月的水汽亮温资料分析了全球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 ,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与南亚和热带南美地区 ,以及太平洋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在水汽通道亮温强度上存在反向的年际变化 ,这种形态的年际变化可能反映了大气环流的一种涛动 ,即季风涛动 .
钱维宏叶谦朱亚芬
关键词:季风涛动亮温对流层水汽
中国气候变率研究
钱维宏朱亚芬林祥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研究是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近两次(2001,2007)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强调的重点,也是我国2006年首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重点。研究发生在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华北连续干旱与...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率
中国北方地区旱涝的年代际预测分析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基于状态空间重构理论和嵌入定理,给出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思路。与单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相比,场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在寻找吸引子上某个相点的最邻近点及其映象以建立预测模型时,不局限于它自身的时间序列,而是在区域内所有相点的时间序列所构成的整个吸引子上寻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单点时间序列的“遍历性”,以提高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北方地区534年旱涝等级资料,对中国北方几个区域年代际尺度的旱涝变化及其极端旱(涝)出现频率进行预测试验分析。
王革丽杨培才王咏青朱亚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