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大升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暴雨
  • 3篇动力学
  • 3篇热带
  • 3篇环流
  • 2篇正压
  • 2篇气象
  • 2篇海气
  • 2篇厄尔尼诺
  • 1篇低层
  • 1篇低层风场
  • 1篇低阶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动力模式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洋面
  • 1篇振荡
  • 1篇正压模
  • 1篇正压模式
  • 1篇中尺度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作者

  • 16篇杨大升
  • 4篇姜达雍
  • 3篇朱亚芬
  • 2篇季良达
  • 2篇杨福全
  • 1篇包澄澜
  • 1篇曹文忠
  • 1篇赵其庚
  • 1篇张代洲
  • 1篇孙丽娟
  • 1篇陈立艳
  • 1篇蒋尚城
  • 1篇黄嘉佑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新疆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计算物理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卫星遥感...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 2篇1997
  • 4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热过程对热带气旋生成的数值试验
1993年
用Pielke等的中尺度两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其它非绝热加热过程对热带气旋生成的作用。进行了7种数值试验,即:(1)只考虑无云情况下的辐射加热作用;(2)考虑辐射加热和不均匀的云量效应;(3)只考虑海气交界面上的潜热和感热通量;(4)大尺度凝结、对流调整、辐射和洋面上潜热感热输送;(5)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和云天辐射;(6)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和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和(7)积云对流凝结加热、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和云天辐射等全部加热过程。 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对热带气旋的生成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尺度凝结加热和对流调整趋于使低压填塞,而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也起不可缺少的作用。
杨大升张代洲
关键词:热带低压
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海气热交换分析被引量:11
1990年
本文利用198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与美国气候分析中心(CAC)月平均海温网格点资料,计算了45°E—75°W,35°N—35°S范围内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交界面上的感热、潜热通量,着重分析埃尔尼诺El Nino事件发展最盛的1983年1月和结束的12月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1981年1月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在El Nino年,在日界线以西的中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海气之间的热交换比正常年份强烈,但在170°W以东的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南侧SST的强增暖区为热通量的低值区,而印度洋上感热、潜热通量的强度分布类似于正常年份.这种热通量的强交换区的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度的高温区和强增暖区及强对流区和OLR的负距平区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但与1000hPa的风场有着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强交换随着El Nino过程的衰退和结束而减弱.
朱亚芬杨大升
关键词:厄尔尼诺热交换
1991年7月初江淮地区特大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分析被引量:6
1996年
利用水平平滑滤波方法对不同等压面上大尺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年7月1日—5日的暴雨过程中,从高层到低层青藏高原北部有一急流中心,急流中心位于40°N附近。和这次暴雨过程直接对应的急流中心位于29°N附近。1-5日这两个急流中心均稳定少动且中心风速比常年大。大范围降水区中的强暴雨中心和中低层的流场、风场辐合区以及扰动低压中心吻合较好。低层等压面上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的区域平均值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最大。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贡献数值接近,高中低层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具有同步性。
杨福全杨大升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大尺度
正压局地不稳定和暴雨过程
1996年
用正压模式,通过对截谱方程的本征值和初值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纬向非均匀气流中局地二维不稳定对1991年7月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1)不稳定发展的模态主要是44d和10d左右周期,与江淮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基本一致;(2)局地扰动增长率以经向波数n=1~5,纬向波数k=1~12等波为最大.即江淮暴雨是不同纬度、不同尺度波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3)扰动在江淮地区具有局地增幅的性质,初值计算表明扰动在长江下中游向西缓慢移动;(4)不稳定增长率特别是扰动的传播速度对外部参数■,a具有敏感性.
杨大升孙岚
关键词:大气动力学暴雨
热带地区低层风场几种周期振荡的分析
1991年
本文对1983年5—7月(90°E—90°W,50°N—40°S)广阔区域中850hPa纬向风(u)的周期振荡做了功率谱及交叉谱分析。对同年5—9月资料做了EOF分析。着重讨论了中期以上几种周期振荡(40天、26天、13天)的分布特征及位相传播。并且分析了40天周期振荡与大气环流和海况季节转变之间的联系。
周静亚杨大升黄嘉佑王继志
关键词:大气环流纬向风周期振荡海况
1983 El Nino盛期洋面的热量平衡被引量:6
1992年
本文利用1983年1月份(1982/83年埃尔尼诺最强时期)的海、气资料,对35°N—35°S、45°E—75°W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获得的净辐射、海洋向大气传输的潜热、感热通量及获得的净热量作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冬半球的潜热、感热向上输送大于夏半球,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感热由大气传给海洋,但数值较小;东太平洋大气获得的潜热通量比常年平均值小.净辐射基本上呈纬向分布,云量对其影响很大,海表面温度(SST)和净辐射有很好相关关系,高SST区与净辐射低值区对应,E1 Nino期间的SST异常使得中太平洋海域洋面获得的净辐射减少,而该处洋面上大气获得的潜热通量则较多,故海洋净获得热量减少.净热量平衡,冬半球海洋一般为大气的能源,夏半球为大气的能汇.
杨大升杨柏潘志
关键词:洋面热量平衡厄尔尼诺
耦合海气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依据耦合海气系统观测研究事实和耦合海气动力学原理,研制了多个海气耦合模式(CGCMs);并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对季和年际时间尺度由海气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气候变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姜达雍季良达杨大升
关键词:海洋气象学
1991年江淮流域暴雨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3
1996年
通过对1991年7月1~5日东亚地区网格点资料平滑滤波,将大气运动分解为大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扰动场.采用p坐标中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在两层模式中得到含有不同等压面、不同尺度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程组.经过简化,得到表征低层约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物理量.低层系统的发展和衰减决定于该物理量的正负,也就是决定于200、500、700hPa各等压面不同尺度的运动场、涡度场和温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杨福全杨大升
关键词:暴雨江淮流域相互作用
海洋对洋面风应力的动力响应被引量:2
1993年
利用海洋混合层的线性正压模式得出洋面附近风强迫下的洋流和洋面扰动高度的解析表达式。并用1980~1988年九年年平均一月风场和1983年一月月平均风场计算了在这些风应力作用下的定常和非定常情况下的风生洋流和洋面的扰动高度场。1983年一月洋流对实际风场响应的时间尺度主要是10天到50天的慢时间尺度,洋流流函数随时间变化迅速,最迟到第五天已经达到定常状态。洋面扰动高度场表明:太平洋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以西洋面有拾升现象。相对多年平均,1983年智利、秘鲁以西的南太平洋有大片海面扰动高度的正距平区,最大值可达40cm,呈东南-西北走向伸到赤道太平洋中部。
杨大升朱亚芬许永锞
关键词:动力响应
“世界海洋环流试验”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1997年
姜达雍杨大升
关键词:海洋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