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振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脓毒
  • 4篇重症
  • 4篇虎杖
  • 4篇虎杖苷
  • 3篇休克
  • 3篇乙酰化
  • 3篇肾损
  • 3篇肾损伤
  • 3篇脓毒症
  • 3篇去乙酰化
  • 3篇SIRT1
  • 2篇蛋白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氧合
  • 2篇氧化应激
  • 2篇肾功能
  • 2篇体外膜肺氧合
  • 2篇重症监护

机构

  • 18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市人民医...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武汉市汉口医...
  • 1篇四川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曾振华
  • 11篇陈仲清
  • 4篇蔡淑敏
  • 3篇傅卫军
  • 2篇乐冬友
  • 2篇王逸君
  • 2篇高友光
  • 2篇徐自强
  • 2篇张钦
  • 2篇陆嘉茵
  • 1篇曾凯
  • 1篇刘易林
  • 1篇林财珠
  • 1篇欧庆
  • 1篇赵克森
  • 1篇陈婷
  • 1篇黄巧冰
  • 1篇文军
  • 1篇林献忠
  • 1篇罗敏

传媒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虎杖苷减轻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肠损伤:基于激活Sirt1介导的SOD2和HMGB1去乙酰化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探讨虎杖苷(PD)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损伤(FPI)方法用SD大鼠复制TBI动物模型,分别在TBI后12、24、48、72 h收集标本,每组5只;另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5,除了FPI操作其他均进行)、TBI+NS组(n=5,TBI后给予和PD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和TBI+PD组(n=5,TBI后给予30 mg/kg的PD)。记录大鼠体质量和粪便含水量,观察空肠组织病理,检测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ZO-1和claudin-5水平,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2(SOD2)含量,检测空肠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检测Sirt1活性,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结果TBI大鼠体质量下降,粪便含水量减少,血清D-LAC、DAO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空肠组织损伤加重,ZO-1、claudin-5、SOD2、Sirt1活性明显下降(P<0.05),LPO、ROS、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增高(P<0.05);与TBI+NS组相比,TBI+PD组大鼠体质量恢复,粪便含水量增加,D-LAC和DAO水平降低(P<0.05),空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ZO-1、claudin-5、SOD2表达水平、Sirt1活性增加,ROS、LPO、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PD通过激活Sirt1介导的SOD2和HMGB1去乙酰化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TBI大鼠肠粘膜损伤。
秦娜黄林董瑞李芬唐叙恒曾振华王兴民杨翃
关键词:SIRT1虎杖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武汉市COVID-19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287例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COVID-19可能累及肾脏,本研究评估了COVID-19患者中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5日~3月8日在武汉汉口医院住院的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AKI和COVID-19疾病的发病率变化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287例患者进入分析,55例AKI患者和232例非AKI患者。与没有AKI的患者相比,AKI患者年龄更大,以男性为主,更有可能出现缺氧,合并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此外,AKI患者的白细胞、D-二聚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高钾血症患病率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胸部CT评分较高。1期AKI发生率为14.3%,2~3期AKI发生率为4.9%。AK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结论AKI是COVID-19的重要并发症。高龄、男性、合并多种疾病、淋巴细胞减少、感染指标增高、D-二聚体升高、心、肝功能受损可能是AKI的危险因素。进展到2期或3期AKI的COVID-19患者死亡率较高。
肖冠华胡鸿彬吴凤沙桐曾振华黄巧冰李海军韩家发宋文鸿陈仲清蔡淑敏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肾功能
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2024年
目的 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3家三甲综合医院ICU的302例VA-ECM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201例,验证组101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VAECMO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呈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预测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最终模型包括了高血压(OR=3.694,95%CI 1.582-8.62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9.661,95%CI 4.103-22.745)、钠离子(OR=1.048,95%CI 1.003-1.095)、血红蛋白(OR=0.987,95%CI 0.977-0.998)。建模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29(95%CI 0.770-0.889),高于4个单独危险因素(AUC<0.800)、APACHE II评分[AUC=0.777(95%CI 0.714-0.840)]、SOFA评分的[AUC=0.721(95%CI 0.647-0.796)]。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 0.679-0.869),拟合优度检验结果χ2=4.629,P>0.05。结论构建的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均较好,优于常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对评估重症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风险水平有重要意义。
戈悦李建伟梁宏开侯六生左六二陈珍卢剑海赵新梁静漪彭岚包静娜段佳欣刘俐毛可晴曾振华胡鸿彬陈仲清
TTE和PiCCO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指导容量管理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容量管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TE组和PiCCO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TTE组应用TTE指导容量管理,PiCCO组应用PiCCO指导容量管理。比较两组治疗后6 h乳酸值、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补液量、尿量及28 d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结果 TTE组治疗后6 h补液量为(1270.00±156.78)ml,少于PiCCO组的(1455.00±18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组治疗后6 h乳酸值为(4.57±1.45)mmol/L、氧合指数为(289.60±34.81)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为(74.30±8.42)mm Hg、中心静脉压为(10.45±1.79)mm Hg及尿量为(190.00±37.28)ml,与PiCCO组的(4.42±1.12)mmol/L、(290.30±43.62)mm Hg、(72.90±6.21)mm Hg、(10.60±1.64)mm Hg、(198.00±44.3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E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5.50±61.11)h、ICU入住时间为(9.00±2.38)d,均短于PiCCO组的(207.40±80.71)h、(10.95±3.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iCCO相比,TTE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容量管理方面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逸君许可乐冬友徐自强曾振华刘俊宏袁杰敏
关键词:容量管理经胸超声心动图
某院2016年-2019年间663例重症医学科患者各标本中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医院2016年—2019年间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63例病历中病原学检测的相关资料,统计其患者各标本中病原菌的培养、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663例重症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1 0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5.73%(以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2.75%(以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占21.52%(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多病原菌均呈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不动杆菌属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达1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的耐药率高达100.00%。结论:医院ICU耐药菌感染有增多趋势,以不动杆菌属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这可能与新型抗菌药物(如替加环素等)的广泛使用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有关,临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方海宏曾振华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抗菌药物耐药性医院感染
虎杖苷激活SIRT1改善重症休克血管低反应性
<正>目的:研究虎杖苷改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ham),重症休克组(hemorrhagic shock,HS),休克+虎杖苷(polydatin,PD),...
李鹏云宋瑞曾振华徐思齐赵克森
关键词:低反应性SIRT1
文献传递
虎杖苷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观察虎杖苷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大鼠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术(CLP)+生理盐水组(CN组);CLP+溶媒组(CV组);CLP+虎杖苷组(CD组),每组18只。对CN、CV和CD组大鼠施行CLP,模拟脓毒症AKI动物模型,Sham组大鼠盲肠既不被结扎也不被穿孔,余步骤则与CLP组相同,未行其他任何处理。CLP术后6、12、18h,CN、CV和CD组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溶媒、虎杖苷30 mg/kg。在CLP术后24h记录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并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测定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N组和CV组血清Cr、BUN、TNF-α、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CN组和CV组比较,CD组血清Cr、BUN、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盲肠结扎穿刺术导致的脓毒症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虎杖苷可通过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
高友光林献忠曾振华曾凯陈仲清林财珠
关键词:虎杖苷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脓毒症急性肾损伤
西维来司他钠治疗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疗效: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氧合指数和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诊断为COVID-19相关ARDS患者,从医疗系统收集其入ICU 24 h内以及出院当天的数据,并收集入ICU后第1、3、7天的CRP、PCT、IL-6和氧合指数值。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将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采用Cox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西维来司他钠给药与院内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99名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35名患者和没有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70名患者进行了匹配。西维来司他钠治疗与院内死亡率的降低(P=0.36)、ICU住院时间的延长(P=0.39)、住院时间(P=0.68)以及氧合指数的改善(P>0.05)无关。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但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组发现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6)。结论西维来司他钠与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减少没有相关性,但与血清IL-6水平的降低有关。
罗敏罗敏孙烨孙烨曾振华曾振华刘易林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白介素-6
ICU成人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管理腹腔感染、优化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腹腔感染病例。将前后4年分为两个研究时期,分析两个时期腹腔感染菌群分布的差异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共调查522例腹腔感染患者,最终纳入431例(前期181例、后期250例),收集腹腔感染病原菌527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如下: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的比率分别为48.2%、34.0%、17.8%;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及粪肠球菌是居前5位的分离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3.0%;后期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前期下降(68.1% VS 45.9%,χ^(2)=5.291,P=0.021),对头孢菌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上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保持不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虽无变化(28.6% VS 23.1%,χ^(2)=0.212,P=0.645),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比率却升高(14.3% VS 38.5%,χ^(2)=4.103,P=0.043),药物敏感率普遍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非发酵菌之一,前期泛耐药情况严重,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后期对两者敏感率恢复至50%左右;在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且前后时期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ICU成人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产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却逐渐增多,耐药形势仍不容乐观,监测腹腔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趋势工作仍需持续进行。
罗醒政曾振华李露兰陆嘉茵肇恒瑞陈仲清
关键词:腹腔感染耐药性流行病学重症监护病房
湖北省洪湖市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
2020年
目的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从电子病历中获取人口学、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数据,总结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通过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12岁,其中40%为男性,起病11±9 d后入住ICU。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例,95%)、乏力或肌痛(18例,90%)、发热(17例,85%)和呼吸困难(16例,80%)。11名(55%)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11例,5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4例,20%)和糖尿病(3例,15%)。6人(30%)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最终死亡。急性心脏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9例,95%)。50%的患者(10人)在入住ICU后第2~19天之间死亡,相较于死亡患者,生存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更低(61.70±2.36 vs 68.60±7.1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高(14.69±0.70 vs 12.70±2.45,P=0.03),更少并发休克(2 vs 10,P=0.001)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vs 10,P=0.001)。结论患有COVID-19的危重患者年龄较高,体质量较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ICU中COVID-19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陆嘉茵章媛程功何劲吴凤胡鸿彬沙桐曾振华陈仲清
关键词:ICU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