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嘉茵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ICU
  • 1篇蛋白
  • 1篇休克
  • 1篇休克大鼠
  • 1篇血性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失血
  • 1篇失血性
  • 1篇歧化酶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监护
  • 1篇重症监护病房
  • 1篇藜芦
  • 1篇连接蛋白
  • 1篇临床分离菌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点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陆嘉茵
  • 2篇陈仲清
  • 2篇曾振华
  • 1篇胡振华
  • 1篇曾振华
  • 1篇徐薇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ICU成人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管理腹腔感染、优化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腹腔感染病例。将前后4年分为两个研究时期,分析两个时期腹腔感染菌群分布的差异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共调查522例腹腔感染患者,最终纳入431例(前期181例、后期250例),收集腹腔感染病原菌527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如下: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的比率分别为48.2%、34.0%、17.8%;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及粪肠球菌是居前5位的分离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3.0%;后期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前期下降(68.1% VS 45.9%,χ^(2)=5.291,P=0.021),对头孢菌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上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保持不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虽无变化(28.6% VS 23.1%,χ^(2)=0.212,P=0.645),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比率却升高(14.3% VS 38.5%,χ^(2)=4.103,P=0.043),药物敏感率普遍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非发酵菌之一,前期泛耐药情况严重,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后期对两者敏感率恢复至50%左右;在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且前后时期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ICU成人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产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却逐渐增多,耐药形势仍不容乐观,监测腹腔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趋势工作仍需持续进行。
罗醒政曾振华李露兰陆嘉茵肇恒瑞陈仲清
关键词:腹腔感染耐药性流行病学重症监护病房
湖北省洪湖市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
2020年
目的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从电子病历中获取人口学、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数据,总结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通过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12岁,其中40%为男性,起病11±9 d后入住ICU。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例,95%)、乏力或肌痛(18例,90%)、发热(17例,85%)和呼吸困难(16例,80%)。11名(55%)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11例,5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4例,20%)和糖尿病(3例,15%)。6人(30%)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最终死亡。急性心脏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9例,95%)。50%的患者(10人)在入住ICU后第2~19天之间死亡,相较于死亡患者,生存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更低(61.70±2.36 vs 68.60±7.1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高(14.69±0.70 vs 12.70±2.45,P=0.03),更少并发休克(2 vs 10,P=0.001)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vs 10,P=0.001)。结论患有COVID-19的危重患者年龄较高,体质量较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ICU中COVID-19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陆嘉茵章媛程功何劲吴凤胡鸿彬沙桐曾振华陈仲清
关键词:ICU
白藜芦醇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2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屏障损伤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改善失血性休克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麻醉后仅行动静脉置管术)、失血性休克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麻醉后行动静脉置管术,休克后给予0.3mL溶剂)、白藜芦醇组(大鼠麻醉后行动静脉置管术,休克后给予白藜芦醇15mg/kg)、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特异性抑制剂(2-ME)组(在白藜芦醇组基础上加用2-ME,浓度为0.1mmol/L)。采用股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给药后分成两批,一批用以观察各组24h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另一批在休克2h后取血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和Chiu评分,并比较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CSSC)、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SOD,活性、GSH、GSH/GSSG均降低,生存时间缩短,D-乳酸、Chiu评分和MDA含量均明显升高,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75.0%(6/8)比37.5%(3/8)],生存时间显著延长(h:21.0±4.3比10.4±5.8,P〈0.05),血D-乳酸含量、小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D-乳酸(μg/L):380.18±70.59比500.88±97.53,Chiu评分(分):1.75±0.71比4.00±0.53,均P〈0.05],紧密连接蛋白表达、SOD2活性、GSH和GSH/GSSG明显升高[Occludin蛋白(灰度值):0.89±0.10比0.43±0.07,Claudin蛋白(灰度值):0.78±0.06比0.33±0.05,ZO-1蛋白(灰度值):0.83±0.06比0.34±0.07,SOD2(kU/L):0.85±0.12比0.51±0.11,GSH(μmol/L):7.25±1.01比3.86±0.54,GSH/GSSG:6.39±1.14比1.56±0.25,均
方海宏危思维李露兰陆嘉茵胡振华徐薇曾振华
关键词:白藜芦醇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