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冲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脉络膜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疗法
  • 2篇化学疗法
  • 2篇光动力
  • 2篇光化学疗法
  • 2篇OCT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药物治疗
  • 1篇灶性
  • 1篇神经炎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炎
  • 1篇视网膜病
  • 1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安陆市普爱医...

作者

  • 5篇彭冲
  • 4篇李鹏程
  • 3篇王智
  • 2篇盛双燕
  • 2篇张缨
  • 1篇陈炜
  • 1篇黄渝侃
  • 1篇刘飞
  • 1篇吴琳
  • 1篇陈雯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OCT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和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确诊为BCD的21例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及OCT检查,观察其病变特点;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方法对患者进行CYP4V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夜盲、眼底见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大量结晶样颗粒。此外,3例患者6眼合并角膜结晶样物质沉积。其中1例患者合并虹膜高褶型青光眼。OCT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各层次内大小不一的高反射点,其中17例患者32眼有外层视网膜管腔,1眼合并网膜下纤维血管膜,3眼合并视网膜前膜。21例患者42眼中心视网膜厚度平均为(154.29±59.39)μm,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平均(151.40±51.00)μm。遗传筛查显示CYP4V2基因的c.1091-2A>G、c.992A>C、c.802-8_810del17ins GC是最常见的BCD致病突变。结论 BCD患者中心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萎缩变薄及外层视网膜管腔等改变,可能是晚期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外显子7、8、9是CYP4V2基因的突变热点。
孙雯琦李鹏程彭冲刘飞
关键词:OCT
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慢性CSC患者27例32只跟纳入研究。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5.0岁;病程6~32个月,平均病程16.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BCVA)、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logMARBCVA1.6~0.1。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者4只眼。中心视网膜厚度184~465μm,平均视网膜厚度318.6μm。患者知情并答署同意书后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及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OCT检查显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5只眼,占89.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全平伏者3只眼,占10.7%。合并PED的4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全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完全平伏的27只眼,治疗前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21.4±88.2)μm,治疗后为(150.4±22.3)μm。治疗前后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5);治疗前平均logMARBCVA为0.68±0.09,治疗后平均logMARBCVA为0.44±0.07,其中logMARBCVA低于0.32者12只眼。治疗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治疗后BCVA与视网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96,P〈0.01)。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未见病变复发,亦未见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特�
李鹏程盛双燕彭冲张缨王智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多灶性脉络膜炎并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治疗
2011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为主的综合疗法对多灶性脉络膜炎(M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MC并发中心凹下CNV并接受PDT等综合治疗的8例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7例8只眼。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41.8±10.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为20/333到20/50,转换成最小视角对数(10gMAR)后其平均值为0.68±0.32;CNV平均面积为(0.767±0.445)mm2;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55.2±65.2)μm。其中行单纯PDT者4只眼,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2只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eizumab(商品名Avastin)者1只眼,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者2只眼。治疗后随访3~22个月,平均随访(14.0±5.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CNV面积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末次复诊时,BCVA为20/250到20/25,logMAR平均值为0.58±0.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0,P=0.095)。其中,3只眼视力提高3行,占33.3%;1只眼视力提高1.5行,占11.1%;4只眼视力稳定,占44.4%;1只眼视力下降1.5行,占11.1%;无下降超过3行者。CNV平均面积为(0.684±0.371)m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6,P=0.349)。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95.3±79.4)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2,P=0.055)。结论PDT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稳定MC并发CNV患者的视力,尤其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后。
李鹏程盛双燕彭冲张缨王智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相干光断层扫描动态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恢复情况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动态观察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后黄斑水肿吸收情况,探索其在CSC患者预后追踪中的优势。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42例(42只眼)CSC患者进行氩激光光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d,1、2、4、6周行OCT及FFA检查。结果OCT适用面广,可清楚的发现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脱离情况,OCT动态随访观察显示激光光凝治疗3d时黄斑水肿无明显吸收,1周后,黄斑水肿开始明显吸收,2例患者(4.76%)水肿完全吸收;2周后5例患者(11.90%)水肿完全吸收;4周后17例患者(40.48%)水肿完全吸收;6周后34例(81.95%)水肿完全吸收。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能缩短CSC病程,OCT为非侵入性,观察效果好,能定量分析黄斑水肿程度,比FFA更加直观、准确。更重要的是,OCT能对预后过程进行动态、精确、灵敏的追踪。
王智陈炜黄渝侃彭冲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氩激光OCTFFA
甲钴胺与维生素B_1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视神经炎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比较甲钴胺与维生素B_1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99眼)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甲钴胺治疗组38例(47眼,治疗组)和维生素B_1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组40例(52眼,对照组),两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对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及视野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EP检查显示P100波振幅为(7.58±3.52)μV,高于对照组的(6.79±3.17)μV(P<0.05),治疗组潜伏期(91.56±13.91)ms,低于对照组的(97.18±16.55)ms(P<0.01);治疗组视野检查结果显示平均光敏度为(24.85±4.07)d B,高于对照组的(22.14±3.68)d B(P<0.01),治疗组平均视野缺损(0.54±0.31)d B,低于对照组的(0.63±0.27)d B(P<0.01)。结论甲钴胺是治疗视神经炎安全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优于维生素B1联合维生素B12,该药用法简单,基层医院均可实施,值得进一步推广。
吴琳陈雯李鹏程彭冲
关键词:视神经炎药物治疗甲钴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