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智

作品数:33 被引量:146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12篇上皮
  • 12篇上皮细胞
  • 11篇晶状体
  • 10篇晶状体上皮细...
  • 8篇人晶状体
  • 7篇人晶状体上皮...
  • 7篇内障
  • 7篇白内障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5篇内窥镜
  • 5篇窥镜
  • 5篇泪道
  • 5篇激光
  • 5篇后发性
  • 5篇后发性白内障
  • 4篇蛋白
  • 4篇增生
  • 4篇体外

机构

  • 29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作者

  • 33篇王智
  • 14篇黄渝侃
  • 8篇张明昌
  • 7篇陈炜
  • 6篇陈雯
  • 4篇陈飞
  • 4篇胡义珍
  • 3篇彭冲
  • 3篇盛双燕
  • 3篇魏厚仁
  • 3篇张缨
  • 3篇赵心悦
  • 3篇田博
  • 2篇陈玮
  • 2篇陈博
  • 2篇李鹏程
  • 2篇王启明
  • 2篇高瑞莹
  • 1篇胡燕华
  • 1篇田秀华

传媒

  • 4篇临床眼科杂志
  • 4篇眼科新进展
  • 4篇国际眼科杂志
  • 3篇眼科研究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4
  • 3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晶状体摘出术后LECs转分化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大鼠晶状体摘出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的形态、分布改变及其转分化的动态过程。方法对50只SD大鼠左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xtracapsular lens extraction,ECLE)。分别于术后0h、3d、7d、14d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各10只,摘除眼球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后囊膜仅.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结果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s,后囊膜无细胞分布。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在术后3d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状体囊袋内出现纺锤形细胞。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囊袋内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术后14d时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见新生晶状体纤维,纺锤形细胞明显减少,后囊膜仍可见细胞。28d可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 α-SMA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于术后0h几乎检测不到,3d表达明显增强,7d达高峰,14d下降,28d明显下降。结论大鼠ECLE术后囊袋内LECs形态及分布呈动态变化,后囊膜α-SMA表达提示ECLE术后3~7d是LECs转分化的关键时期。
黄渝侃陈博田博王智胡义珍陈炜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单唾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与视神经病变预后的相关性
陈雯王智齐坤英
老年黄斑变性与文化程度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因此被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临床上通常将有软性玻璃膜疣、色素异常和地图样萎缩的AMD称作干性AMD,
陶秋山宋艳萍徐伟王智盛双燕丁琴李丹胡红林陆云霞吴琳陈雯
关键词:黄斑变性教育程度病例对照研究老年人
6种天然药物对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抑制作用的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叶黄素(Lutein)、苦参碱(Matrine)、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姜黄素(Curcumin)、β-榄香烯(β-Elemene)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并比较它们抑制该细胞增殖及迁移作用的强弱。方法采用CCK-8法及划痕实验初步定量分析比较各药物对SRA01/04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通过CCK-8实验证实,6种天然药物均可显著抑制bFGF诱导的SRA01/04的增殖(均P<0.05),且6种药物抑制bFGF诱导的细胞增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姜黄素、β-榄香烯、苦参碱、叶黄素、原花青素、白藜芦醇(P<0.05)。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发现,6种天然药物均可抑制SRA01/04的迁移(均P<0.05),且抑制细胞迁移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苦参碱、β-榄香烯、姜黄素、白藜芦醇和叶黄素、原花青素(P<0.05),其中白藜芦醇与叶黄素的作用强度相近(P>0.05)。结论天然药物白藜芦醇、叶黄素、苦参碱、原花青素、姜黄素、β-榄香烯可有效地抑制由bFGF诱导的SRA01/04增殖,并且可抑制该细胞的水平迁移。其中姜黄素和苦参碱分别在抑制SRA01/04增殖及迁移中作用较为突出,可对防治后发性白内障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实验参考。
段朝野赵心悦卞晨阳王智
关键词:苦参碱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发性白内障细胞增殖
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慢性CSC患者27例32只跟纳入研究。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5.0岁;病程6~32个月,平均病程16.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BCVA)、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logMARBCVA1.6~0.1。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者4只眼。中心视网膜厚度184~465μm,平均视网膜厚度318.6μm。患者知情并答署同意书后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及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OCT检查显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5只眼,占89.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全平伏者3只眼,占10.7%。合并PED的4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全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完全平伏的27只眼,治疗前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21.4±88.2)μm,治疗后为(150.4±22.3)μm。治疗前后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5);治疗前平均logMARBCVA为0.68±0.09,治疗后平均logMARBCVA为0.44±0.07,其中logMARBCVA低于0.32者12只眼。治疗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治疗后BCVA与视网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96,P〈0.01)。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未见病变复发,亦未见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特�
李鹏程盛双燕彭冲张缨王智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多灶性脉络膜炎并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治疗
2011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为主的综合疗法对多灶性脉络膜炎(M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MC并发中心凹下CNV并接受PDT等综合治疗的8例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7例8只眼。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41.8±10.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为20/333到20/50,转换成最小视角对数(10gMAR)后其平均值为0.68±0.32;CNV平均面积为(0.767±0.445)mm2;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55.2±65.2)μm。其中行单纯PDT者4只眼,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2只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eizumab(商品名Avastin)者1只眼,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者2只眼。治疗后随访3~22个月,平均随访(14.0±5.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CNV面积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末次复诊时,BCVA为20/250到20/25,logMAR平均值为0.58±0.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0,P=0.095)。其中,3只眼视力提高3行,占33.3%;1只眼视力提高1.5行,占11.1%;4只眼视力稳定,占44.4%;1只眼视力下降1.5行,占11.1%;无下降超过3行者。CNV平均面积为(0.684±0.371)m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6,P=0.349)。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95.3±79.4)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2,P=0.055)。结论PDT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稳定MC并发CNV患者的视力,尤其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后。
李鹏程盛双燕彭冲张缨王智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泪道内窥镜治疗泪道阻塞的初步应用体会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泪道内窥镜系统检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51眼)泪道阻塞于局麻下使用泪道内窥镜系统进行泪道检查,针对阻塞部位进行激光或钻孔处理,冲洗通畅后,泪道注入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眼膏,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眼的泪道均能被有效观察,术中再通率100.00%,术后随访治愈率90.20%。结论泪道内窥镜系统能在直视下对泪道阻塞性疾病进行准确观察和针对性治疗,是一种治疗泪道阻塞的较有效方法。
黄渝侃王智张明昌陈玮
关键词:内窥镜泪道阻塞激光
改良大鼠后囊膜混浊模型的建立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化
2008年
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黄渝侃陈博陈炜田博王智胡义珍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
丙戊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增生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VPA(0.5mmol·L-1、1mmol·L-1、2mmol·L-1、4mmol·L-1)作用于HLECs,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在不同时间点(24h、48h、72h)VPA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VPA(1mmol·L-1、2mmol·L-1)作用于HLECs48h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在VPA(1mmol·L-1、2mmol·L-1)作用于HLECs48h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在蛋白质水平表达量的改变。结果MTT检测显示VPA浓度≥0.5mmol·L-1对体外HLECs增生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VPA作用48h后,各药物浓度组(0.5mmol·L-1、1mmol·L-1、2mmol·L-1、4mmol·L-1)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05%、21.58%、26.67%和38.2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VPA可阻滞HLECs由G0/G1期向S期转换,使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经2mmol·L-1VPA作用48h,G0/G1期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5.40±3.90)%和(7.35±1.47)%,与阴性对照组[(53.14±1.71)%和(35.31±1.1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PA可促进p21蛋白质水平的表达。VPA处理48h后,各组平均灰度比值分别为0.582±0.082(1mmol·L-1)和0.914±0.113(2mmol·L-1),与阴性对照组(0.303±0.0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可以通过促进p21表达,使HLECs阻滞于G0/G1期,最终抑制HLECs增生。
王智田博黄渝侃陈雯高瑞莹
关键词:丙戊酸钠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后发性白内障
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1
2007年
目的探讨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对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估辅助治疗方法的应用。方法对26例(2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于局麻下使用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进行观察并予泪道激光或微型电钻再通鼻泪管,泪道冲洗通畅后,注入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眼膏。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中鼻泪管阻塞再通率100%,术后随访治愈率80.77%。激光治疗和电钻治疗对慢性泪囊炎治愈率分别为66.67%、88.24%(P=0.302),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11%、58.82%(P=0.036)。结论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系统能在直视下对慢性泪囊炎进行针对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黄渝侃王智陈炜张明昌陈飞
关键词:泪道内窥镜慢性泪囊炎激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