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璐

作品数:30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肌萎缩
  • 18篇肌萎缩侧索硬...
  • 18篇侧索硬化
  • 11篇基因
  • 9篇性肌萎缩
  • 7篇族性
  • 7篇家族
  • 7篇家族性
  • 7篇家族性肌萎缩...
  • 6篇突变
  • 5篇细胞
  • 4篇运动神经
  • 4篇运动神经元
  • 4篇神经元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 4篇基因突变
  • 4篇表型
  • 3篇蛋白
  • 3篇神经电

机构

  • 29篇北京大学第三...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0篇唐璐
  • 28篇樊东升
  • 16篇张楠
  • 10篇张华纲
  • 6篇邓敏
  • 6篇张俊
  • 5篇刘晓鲁
  • 5篇刘蓉
  • 4篇叶珊
  • 4篇徐迎胜
  • 3篇崔德华
  • 3篇蔡宾
  • 2篇鞠晓东
  • 2篇张朔
  • 2篇郑菊阳
  • 2篇马妍
  • 2篇张英爽
  • 2篇裴月红
  • 2篇钟延丰
  • 2篇孙阿萍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2014北京...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首届中国遗传...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徐迎胜张楠唐璐樊东升
中国大陆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C90RF72基因六核苷酸重复片段的异常扩增及其临床表型
目的:通过检测中国大陆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患者C9O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断异常扩增的发生率,探讨其在中国大陆sALS患者遗传背景中的作用,分析该重复片断异常扩增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
唐璐刘蓉蔡宾刘晓鲁叶珊马妍张华纲崔德华樊东升
关键词: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扩增临床表型
文献传递
制备神经细胞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的简易方法(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在神经细胞培养中实验性缺氧缺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缺血性卒中,对于研究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进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非常重要的用处。目的:在神经元培养时制作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17~19d胎龄的Wistar大鼠。方法:细胞培养取17~19d胎龄的Wistar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做原代细胞培养,并且去掉污染的非神经原细胞。缺氧缺糖的诱导分为3组:实验组将第7天的皮质神经元置于无糖平衡盐溶液和2%去氧酶中,在37℃的潮湿保温箱中培育。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为含20mmol/L葡萄糖的无去氧酶平衡盐溶液。假性实验组培养基为含20mmol/L葡萄糖和失活的去氧酶平衡盐溶液。主要观察指标:以血气分析进行氧浓度的测定;以相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细胞神经元死亡状况;以用乳酸脱氢酶检测盒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以锥虫蓝染色观察缺氧缺糖对神经元存活力的影响。结果:氧浓度测定显示在加入去氧酶后培养基迅速产生缺氧状态;乳酸脱氢酶检测显示在用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释放显著增加;锥虫蓝染色和相差显微镜检查显示经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实验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大部分神经元在6h死亡。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去氧酶与无糖平衡盐液可联合用于神经元培养时产生缺氧缺糖状态,其在体外模拟脑缺血的相关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邓敏鞠晓东张楠张运唐璐樊东升
关键词:缺氧缺糖神经细胞细胞培养乳酸脱氢酶
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VAPB基因突变的研究
张华纲唐璐张楠樊东升
血管生长素基因突变与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关系
张华纲张英爽唐璐张楠樊东升
髓鞘特异蛋白PMP22和MBP在腓肠神经活检标本中表达差异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周围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PMP22)、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在周围神经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差异及其诊断意义。方法收集35例成人腓肠神经活检标本,进行抗PMP22、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灰度值做定量分析,并与相应的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学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MP22和MBP的表达部位并不完全相同;PMP22表达水平与有髓纤维髓鞘的残存数目、完整程度及无髓纤维-Schwann细胞单位的数量、功能状态等多个因素相关;MBP表达水平主要与残存的有髓纤维的数量和髓鞘脱失的程度相关;两者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PMP22更多反映Schwann细胞状态,而MBP反映有髓纤维髓鞘的状态。结论周围神经活检中PMP22和MBP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受损髓鞘的神经纤维分布以及Schwann细胞的功能状态,可考虑作为周围神经活检诊断的常规检测。
唐璐张俊孙阿萍张燕王盛兰樊东升钟延丰
关键词:SCHWANN细胞腓肠神经活检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中度重复扩增研究
2014年
目的 检测中国内地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患者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C9O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中度重复扩增(重复数为20 ~ 30)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表型并探讨C9ORF72基因中度重复对中国内地fALS患者的意义.方法 对2007-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62例fAL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提取DNA,检测C9ORF72基因六核苷酸重复片段扩增数目,确定其中重复数为20~ 30的患者并对其家系进行研究,最后进行2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20-SNP)单倍型分析.结果 62例fALS患者中检出1例中等重复扩增者(1.61%,1/62),重复数为24.从该患者家系中检出2例重复数为24的中等重复扩增者.3例患者的20-SNP基因型与20-SNP奠基者的单倍型一致.结论 发现中国内地首例C9ORF72基因六核苷酸重复数大于20的fALS患者.C9ORF72基因中度重复扩增对中国内地fALS患者也具有致病性,是中国内地fALS的致病相关基因.
刘蓉唐璐张楠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遗传易感性
连枷臂综合征通气功能障碍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患者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51例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临床资料,其中FAS患者22例,经典ALS患者329例.比较FAS组与经典ALS组用力肺活量(FVC)的差异.结果 FAS组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为(88.0±9.5)%,FVC占预计值百分比>80%和<80%患者分别有18例和4例;经典ALS组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为(84.3±16.8)%,FVC占预计值百分比>80%和<80%患者分别有201例和128例.FAS组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病程>12个月的球部起病经典ALS亚组和病程>12个月的上肢起病经典ALS亚组[(88.0±9.5)%比(80.0±14.8)%和(80.8±16.0)%;P =0.040和P=0.045].在FVC占预计值百分比<80%患者所占比例方面,FAS组低于上肢起病经典ALS亚组[18.2% (4/22)比42.8% (80/187),P=0.037],并且显著低于病程>12个月的上肢起病经典ALS亚组[18.2% (4/22)比48.5%(48/99),P=0.009].结论 在疾病的中后期(病程>1年),与上肢起病的经典ALS相比,FAS更少且更晚出现通气功能障碍,也更少及更晚需要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这对判断FAS患者的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张华纲唐璐张楠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连枷臂综合征用力肺活量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GGGGCC中度重复扩增研究
刘蓉唐璐樊东升
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VSC4.1共培养体系中活性氧产生水平的变化
2009年
目的:探讨野生型星形胶质细胞(ASC)和运动神经元VSC4.1(VSC)共培养时两者产生活性氧(ROS)的相互影响。方法:MTT法测定比较ASC和VSC在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受到兴奋性刺激后生长抑制率;ASC与Hoechst 33342标记的VSC共培养或分别单独培养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2种情况下两者产生ROS的能力。结果:较高浓度谷氨酸刺激可使共培养的混合细胞抑制率(IRVSC+ASC)明显高于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率(IRASC),而较低浓度时IRVSC+ASC高于IRVS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发现共培养时VSC产生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的VSC,且前者在15min时出现明显升高,而单独培养的VSC产生的ROS在5min内达到峰值后即逐渐降低;共培养时ASC产生的ROS在10min时出现明显升高。结论:ASC和VSC共培养时ASC可降低VSC静息时的ROS水平,在受到兴奋性刺激后ASC延长VSC产生高水平ROS的时程。
唐璐邓敏裴月红张楠乐卫东樊东升张俊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星形细胞运动神经元活性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