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烨
- 作品数:36 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99m)Tc标记硫胶体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的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99mTc标记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9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前4~6 h在肿瘤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显像剂99mTc-SC,行早期局部及延迟全身显像,结合显像进行体表定位。随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初诊患者加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对SLN及原发病灶行详细病理检查。结果 99mTc-SC的SLN总检出率为90.9%(90/99),检出率与原发灶部位有关(P<0.001);区间淋巴结检出率为7.1%(7/99);SLN转移阳性率为28.9%(26/90),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呈正相关;假阴性率为3.7%(1/27),灵敏度为96.3%(26/27),特异度为98.4%(63/64)。结论 99mTc-SC显像可准确显示SLN部位及淋巴引流情况,减少药物标记时间,进一步提高区域淋巴结检出,为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的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 李梦陆晓聆徐宇周烨周烨王亚农程竞仪
-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淋巴显像前哨淋巴结活检
- CD44v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研究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胃癌预后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42例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和18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6%,明显高于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的表达(9.5%)(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44v6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侵犯、TNM分期和CD44v6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44v6在胃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 周烨朱慰祺师英强施达仁陆洪芬
- 关键词:CD44V6胃癌临床病理指标预后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81例分析
- 2016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与腹腔镜辅助胃癌全胃切除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病例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LADG组58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切除,LATG组23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结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相比,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组手术时间统计学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增加,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总体安全可行,可在条件成熟,腔镜胃癌技术娴熟的技术上逐步开展。
- 喻盛佳马明哲玄一戴发祥靳洁洁龙子雯陈钟蔡宏刘晓文周烨王亚农黄华
-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
-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as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fractory to imatinib and sunitinib:a single arm,multicenters,phase 2 tria
- 目的 Dasatinib is a multi-targe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which showed potentialanti-GIST activity in previous ...
- 李健沈琳周烨伍小军
- 关键词:DASATINIB
- 胃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辩题二:无远处转移的邻近十二指肠乳头处胃肠间质瘤手术原则 术前靶向治疗实现肿瘤退缩后再手术
- 2019年
-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最常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其次为水平部,升部和球部。起源于十二指肠肌层,可向肠壁外呈膨胀性生长,向内可累及黏膜形成溃疡。原发性GIST生物学行为表现肉瘤特点,包括膨胀性生长;淋巴结转移率低;沿消化道黏膜下纵行扩散少见。因而手术方式选择有别于消化道上皮来源的癌,包括不推荐行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以及1~2 cm的切缘即可。
- 周烨陈杰
-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胃肠间质瘤无远处转移靶向治疗手术原则再手术
- 手术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5年
-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起源于消化道的软组织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现对于复发和转移性GIST以靶向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其完全缓解率<5%,绝大多数病人由于继发性耐药而出现肿瘤进展,因而对于能否通过手术改善病人的预后是当前晚期GIST研究的热点。手术在晚期GIST的综合治疗中地位、要点、适应人群需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 王亚农王亚农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复发靶向治疗手术治疗
- 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效果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国1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4例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为63(40~73)岁。患者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时间。结果(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14例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在小肠、胃、其他分别为8、4、2例,肿瘤转移部位在肝脏、腹膜、骨、肺分别为13、9、4、2例(每例患者可发生>1种转移),转移肿瘤数目1~5个、6~10个、>10个分别为2、8、4例,有手术史或转移灶局部消融治疗11例,既往治疗线数≤2线、≥3线分别为3、11例,既往治疗药物采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阿伐替尼分别为14、13、9、2例(每例患者治疗药物可>1种)。14例患者均进行基因检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基因突变5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4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和17基因突变2例,KIT外显子9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KIT外显子11突变和野生型各1例;其中继发基因突变12例。(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3(4.4~30.0)个月。①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14例患者均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治疗持续时间为6.0(2.0~17.0)个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分别为1、2、11例,客观缓解占比为3/14,疾病控制占比为14/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0个月。14例患者中,11例发生1~2级不良事件,均未发生3~4级不良事件。②瑞派替尼加量治疗:14例患者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后均发生疾病进展,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其中12例行150 mg 2次/d治疗,2例行200 mg 1次/d治疗�
- 张信华孙小峰张业繁毛凯刘洪俊刘宁周烨蒙燕檀碧波王烈齐长松康荣彬周永建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疗效安全性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抑癌基因p5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抑癌基因p53表达的的相关性 ,与胃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其联合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 1 0 8例胃癌组织VEGF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本组病例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53 .7% ,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57.4 % ,且两者呈正相关 (P <0 .0 1 )。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 (P <0 .0 1 )。P5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脉管侵犯、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 (P <0 .0 5)。并且两者的表达和胃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 (P <0 .0 1 )。结论 :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和胃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
- 周烨朱慰祺师英强施达仁
- 关键词: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基因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1
- 2008年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质肿瘤,这些肿瘤通常存在酪氨酸受体激酶KIT(75%~80%)或PDGFRA(5%~10%)激活性突变。激活性突变使配体独立激活,然后激发KIT或PDG-FRA组成性激活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生不可控制的细胞增生,同时抑制细胞凋亡,
- 王春萌师英强傅红赵广法周烨王坚许玲辉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副反应
-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肠道瘘的诊治:附15例报告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胃肠道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胃及软组织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肠道瘘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4例接受再次手术行腹腔引流,11例经原引流管引流或在B超、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以及禁食、胃肠减压、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等治疗后治愈,无患者死亡。再次手术组与未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胃肠道瘘确诊后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天数、发热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胃肠道瘘后及时诊断、充分有效地引流是治愈的关键,如果指征把握恰当,穿刺置管引流等非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 王玮靳洁洁龙子雯陈钟蔡宏刘晓文周烨王亚农黄华
- 关键词:胃癌胃肠道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