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玉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病毒
  • 5篇禽流感
  • 5篇流感
  • 4篇禽流感病
  • 4篇禽流感病毒
  • 3篇免疫
  • 3篇H9N2亚型
  • 3篇H9N2亚型...
  • 2篇蛋白
  • 2篇动脉炎病毒
  • 2篇野鸟
  • 2篇遗传演化分析
  • 2篇致病力
  • 2篇主要抗原域
  • 2篇小鼠
  • 2篇马动脉炎病毒
  • 2篇免疫原性
  • 2篇进化分析
  • 2篇H9N2亚型...
  • 1篇鸭源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沈阳棋盘山国...
  • 1篇吉林省动物疫...
  • 1篇哈尔滨维科生...

作者

  • 11篇侯玉杰
  • 6篇陈化兰
  • 6篇施建忠
  • 6篇邓国华
  • 5篇时成龙
  • 5篇相文华
  • 5篇崔鹏飞
  • 3篇赵立平
  • 3篇胡兰
  • 3篇郭巍
  • 3篇李红梅
  • 2篇何剑斌
  • 2篇王强
  • 1篇于婧
  • 1篇曾显营
  • 1篇穆国冬
  • 1篇包红梅
  • 1篇田国彬
  • 1篇马树杰

传媒

  • 4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华南、华中、东北和西北地区马动脉炎病毒(EAV)感染马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6
2012年
马病毒性动脉炎(EVA)是一种由马动脉炎病毒(EAV)引起马属动物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传播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马业及赛马业的重要疾病之一。本试验应用纯化EAV全病毒为抗原建立EAV-IgG间接ELISA方法与西班牙INGEZIM-ARTERITIS试剂盒分别检测华南、华中、东北和西北地区共计383份马血清样品。其结果为:华南地区赛马动脉炎阳性率为26%,华中地区赛马动脉炎阳性率为0,东北地区役用马动脉炎阳性率为8.26%,西北地区役用马动脉炎阳性率为7.55%。鉴于此,有必要加强EVA检测,掌握EVA在我国分布,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传播。
李红梅侯玉杰时成龙郭巍胡兰赵立平相文华
关键词:赛马马动脉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两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及其致病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家禽和哺乳动物小鼠的致病性,本研究对2020年分离到的两株H9N2亚型AIV:A/chicken/Jiangsu/S1625/2020(H9N2)(简称CK/JS/S1625/2020)株和A/duck/Sichuan/S1537/2020(H9N2)(简称DK/SC/S1537/2020)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序列分析及其对SPF鸡、鸭和BALB/c小鼠的致病力评价。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病毒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5.8%,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4%和95.9%,同源性较低。且两株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分别为^(333)PSRSSR↓GLF^(341)、^(333)PSRSNR↓GLF^(341),均不存在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HA序列特征。两株病毒的HA蛋白均为典型的人源受体结合特征,即^(155)T、^(183)N和^(226)L。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病毒的HA、NA基因均属于欧亚分支,但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鸡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CK/JS/S1625/2020株感染组鸡可通过喉头和泄殖腔向外界环境排毒。虽然在全部鸡的喉头中检测到了DK/SC/S1537/2020株,但仅在部分鸡的泄殖腔检测到了该病毒,且喉头的排毒量明显高于泄殖腔。鸡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株病毒感染鸡血清的HI抗体全部阳转,效价在1:128~1:2048。表明,鸡源H9N2病毒比鸭源H9N2病毒在鸡体内的适应性和复制能力更强;鸭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均只能通过鸭的喉头向外界环境排毒,但病毒滴度均较低,且均不能在鸭体内有效复制;小鼠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两株病毒仅能在小鼠的鼻甲中有效复制,而在小鼠的脑、脾脏和肾脏中均未检测到病毒。以上结果表明两株H9N2亚型AIV对家禽和小鼠均呈低致病力。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H9N2 AIV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有必要对自然界中传播的H9N2流感病毒持续监测和进化分析。
房敬真侯玉杰尹馨王冬雪邓国华崔鹏飞施建忠陈化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遗传演化分析
商品疫苗对我国h9.4.2.5分支H9N2亚型禽流感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我国批准使用的H9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商品化灭活疫苗种类繁多,其免疫效果和选用受到养殖者的广泛关注。通过评估不同商品疫苗对我国近期H9N2亚型AIV的免疫保护效果,以期为H9亚型AIV的免疫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依据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疫苗批签发数据,从在售的40种H9亚型AI商品疫苗中选择批签发数量较多的4种疫苗(A—D疫苗),进行免疫攻毒试验。4株h9.4.2.5分支的H9N2亚型分离株CK/XJ/S1204/2015、DK/JX/S4512/2017、CK/YN/S1666/2020和CK/NX/S4590/2020为攻毒毒株,分别测定4株病毒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鸡半数感染量(CID50)和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以确定动物试验的攻毒剂量和细胞试验的感染剂量。每种疫苗以产品推荐剂量免疫3周龄SPF鸡各40只,同时设同日龄SPF鸡40只接种PBS作为对照组;免疫3周时,采集所有试验鸡血清,测定血凝抑制抗体(HI)和中和抗体(NT)滴度;同时将每种商品疫苗接种40只SPF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只,连同10只对照组鸡,以10 CID50的剂量鼻腔感染H9N2亚型分离株,分别进行商品疫苗对4株病毒的攻毒保护试验。采集攻毒后3、5 d喉头及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接种10日龄鸡胚检测排毒情况,统计疫苗保护率,比较疫苗对H9N2亚型分离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4株H9N2亚型分离株的CID50依次为10^(3.5)、10^(2.5)、10^(2.5)和10^(3.5)EID_(50)/0.1 mL。商品疫苗接种后3周,各免疫组SPF鸡血清中针对商品化H9亚型HI试验抗原(CK/SH/10/2001)的HI抗体均在9.4 log_(2)—11 log_(2)之间,但针对攻毒株的HI抗体平均效价在4.6 log_(2)—10.8 log_(2)之间,不同疫苗免疫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最大差异为64倍,各免疫组NT抗体平均效价在6.7 log_(2)—12.2 log_(2)之间,最大差异为32倍,对照组鸡的HI抗体和NT抗体均为阴性。以滴鼻方式感染不同H9病毒后,4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存在较大差别,在攻击CK/XJ/S
麻琦和新文王燕刘艳晶潘舒心侯玉杰施建忠邓国华邓国华刘景利包红梅毛胜刚胡井雷路通杨帆田国彬曾显营陈化兰
关键词:H9N2亚型禽流感
一株野鸟源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解野鸟源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哺乳动物小鼠模型的致病风险,本研究对2020年分离到的一株H1N1亚型AIV A/wildbird/Jilin/SM199/2020(H1N1)(简称WB/JL/SM199/2020)进行基因组序列及遗传演化分析,并评估了其对BALB/c小鼠的致病力。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8个基因节段分别与GISAID数据库中的野鸟源H1N1、H6N1、H11N9、H7N7、H1N2、H12N8和H3N8亚型AIV各基因节段的同源性较高,达98%以上,表明该病毒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的HA和NA基因均属于欧亚分支。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基序为^(324)PSIQSR↓GLFG^(333),符合低致病性AIV(LPAIV)特征;其内部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多处对小鼠致病力增强的氨基酸突变,如PB1蛋白的D^(622)G、NS1蛋白的I^(106)M、C_(138)F和V^(149)A突变、M1蛋白的I^(43)M和T^(215)A突变。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仅能在小鼠的鼻甲和肺脏中有效复制,病毒滴度均在3log_(10)EID_(50)/mL以上。而在小鼠的脑、脾脏和肾脏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且感染组与阴性对照组小鼠均无相应临床症状,体质量均无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该H1N1亚型AIV对小鼠呈低致病力。本研究为野鸟源H1N1亚型AI的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并为其生物学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冬雪穆国冬侯玉杰李斌邓国华崔鹏飞施建忠陈化兰
关键词:野鸟遗传演化分析
三株鸭源H7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解我国H7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进化及评估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性风险,本研究对2012年~2015年从浙江和湖南省活禽市场分离到的3株鸭源H7N2亚型AIV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并研究了其对家禽和哺乳动物小鼠的致病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3株病毒均是多个亚型AIV的重组体,表明不同来源病毒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样性,可分为3个基因型。鸡的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滴鼻感染3 d后,3株病毒感染组鸡的喉头、泄殖腔均有部分排毒,其中仅DK/ZJ/S3192/2012分离株可在鸡的脏器中检测到病毒,提示鸭源性H7N2亚型AIV在鸡体内仅具有有限的复制能力;鸭的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病毒在鸭的脏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制;小鼠的感染性试验结果表明,3株病毒均可以在没有预先适应的小鼠肺和鼻甲中高效复制,其中DK/HuN/S1515/2014分离株可在被迫杀的3只小鼠中的1只小鼠的脑组织中复制。以上结果表明3株H7N2亚型AIV对家禽和小鼠均呈现低致病力。本研究为H7N2 AIV的持续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且评估了其可能导致人类感染的风险。
李梅尹馨侯玉杰邓国华崔鹏飞房敬真施建忠陈化兰
关键词:H7N2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
马疱疹病毒gD蛋白主要抗原域的表达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GenBank马疱疹病毒1型(EHV-1)和4型(EHV-4)gD基因进行分析,选取同源性较高且抗原性强的C端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扩增。将扩增的基因插入pET-30a的BamHⅠ和SalⅠ之间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gD。然后将pET-gD质粒转化至BL21(DE3)宿主菌,对培养和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实现EHV gD蛋白主要抗原区域的高效表达。将重组pET-gD蛋白进行纯化并接种长白兔制备高免血清。经免疫印迹试验鉴定,证实所得纯化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时成龙侯玉杰相文华郭巍李红梅赵立平何剑斌
关键词:原核表达免疫原性
马动脉炎病毒GP5蛋白主要抗原域的表达及鉴定
2010年
在分析EAV-GP5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扩增GP5蛋白的主要抗原域编码EAV-GP5 79~330 bp。将扩增基因插入pET-30aBamHⅠ和HindⅢ间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GP5。将pET-GP5质粒转入BL21(DE3)宿主菌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实现马动脉炎病毒EAV-GP5蛋白主要抗原域的高效表达。重组pGP5经纯化制备兔抗pGP5免疫血清,经免疫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实所得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侯玉杰时成龙相文华郭巍李红梅赵立平胡兰
关键词:马动脉炎病毒GP5蛋白免疫原性
马病毒性动脉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马病毒性动脉炎(EVA)是马属动物之间通过呼吸道或生殖器官传播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马业及赛马比赛的重要疾病之一,应用各种诊断技术对该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前提。EVA的诊断技术包括检测病毒,检测血清抗体,涉及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及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每种诊断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应根据目的及工作条件等综合情况予以选择,论文就各种诊断技术的原理、方法及特点进行了概述和比较,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侯玉杰于婧时成龙王强相文华胡兰
关键词:马病毒性动脉炎
马鼻肺炎病毒主要糖蛋白及其功能被引量:7
2009年
马鼻肺炎(ER)是由亲缘关系密切的马疱疹病毒1型和马疱疹病毒4型(EHV-1/4)引起的马属动物几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其基因组包含约80个开放性阅读框,至少编码78种蛋白。目前发现EHV-1至少有12种糖蛋白,其中5个糖蛋白(gB、D、H、L、K)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另6个糖蛋白(gC、E、G、I、M、gp300)不是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上生长所必需的,但存在于高毒力的野毒分离株。gB、C、D是重要的免疫原性抗原具有病毒中和表位,gM的功能是使病毒穿入和细胞间传播。论文就其中9种糖蛋白及其功能进行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时成龙侯玉杰相文华王强何剑斌
关键词:马鼻肺炎糖蛋白
PB2蛋白E627V突变可增强H7N9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低致病性H7N9病毒自2013年在我国首次出现以来,研究发现其对家禽均呈现低致病力,对哺乳动物模型小鼠也不表现任何的致病力。但是,2015年在湖南分离的1株低致病性H7N9病毒(简称HuN/S40726),却对哺乳动物小鼠表现为高致病力。分析、推测导致该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目的】为了揭示该病毒致病力的变化原因以及对哺乳动物致病性增强的机制,提供人类H7N9病毒感染、危害增强风险预警,展开该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低致病性H7N9病毒代表株(简称SH/S1053)和上述湖南HuN/S40726病毒,开展了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然后以HuN/S40726病毒为模式毒株,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成功建立了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基因点突变技术定点突变了HuN/S40726病毒PB2蛋白的627位氨基酸,救获了重组病毒r HuN/S40726、r HuN/S40726-PB2/627E和r HuN/S40726-PB2/627K。通过小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以上3株重组突变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分析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突变对小鼠致病力的差异。然后通过构建HuN/S40726病毒及其突变病毒的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以SH/S1053病毒为背景毒株构建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作为对照,使用双荧光素酶法检测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不同突变体在293T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进一步分析PB2蛋白627位氨基酸影响病毒毒力的内在机制。【结果】通过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推测导致HuN/S40726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重组救获病毒和突变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PB2蛋白E627V的改变显著的增强了HuN/S40726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使得病毒MLD50由≥6.5 l
尹馨马树杰李梅邓国华侯玉杰崔鹏飞施建忠陈化兰
关键词:致病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