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轶

作品数:1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4篇肿瘤
  • 4篇免疫
  • 3篇艰难梭菌
  • 3篇ΓΔT细胞
  • 2篇毒素
  • 2篇多位点序列分...
  • 2篇人脐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活化
  • 2篇基因
  • 2篇分化
  • 2篇肠癌
  • 2篇创伤弧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凋亡
  • 1篇调节性

机构

  • 10篇嘉兴学院
  • 10篇嘉兴市第二医...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嘉兴市疾病预...
  • 1篇桐乡市第一人...

作者

  • 19篇鲍轶
  • 4篇崔戈
  • 3篇杨玉芳
  • 3篇郭丽
  • 3篇邵平扬
  • 3篇吴晓燕
  • 3篇徐少毅
  • 3篇王兆丰
  • 3篇蔡继明
  • 3篇钟征翔
  • 3篇冯雪君
  • 2篇阮玲娟
  • 2篇徐水凌
  • 2篇陈松劲
  • 1篇黄佳
  • 1篇李斌
  • 1篇王春华
  • 1篇董来荣
  • 1篇冯联忠
  • 1篇王志刚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γδT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协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T细胞受体的不同,人体T淋巴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近年αβT细胞共刺激信号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耐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在γδT细胞相关的研究较少。明确这些共刺激分子及其信号通路在γδT细胞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正向负向调节作用,将为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后排斥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鲍轶郭丽
关键词:ΑΒT细胞ΓΔT细胞共刺激分子T细胞活化T细胞耐受
髓样抑制细胞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及复发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1]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2].我们通过对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单核型MDSCs (M-MDSCs)的研究,探讨M-MDSCs在结肠癌中的免疫抑制功能.
莫娟芬鲍轶
关键词:抑制细胞结肠癌髓样免疫抑制功能分化肿瘤逃逸
虎杖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过程及Notch信号分子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取第4代细胞,在不同剂量的虎杖苷和生长因子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诱导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的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tubulin-Ⅲ、微管相关蛋白2(MAP2)、孤束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及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蛋白和的靶基因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1)表达。结果:诱导后部分细胞胞体收缩变圆,折光性增强,突起变细增多,末端出现分支,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各诱导组的β-tubulin-Ⅲ、MAP2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β-tubulin-ⅢmRNA在低剂量和高剂量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组高于单纯生长因子诱导组,MAP2 mRNA的表达在高剂量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组最高。Nurr1 mRNA仅在高剂量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组显著上调。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低剂量和高剂量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组部分细胞β-tubulin-Ⅲ表达阳性,单纯生长因子诱导组仅少量细胞表达β-tubulin-Ⅲ,对照组几乎不表达,与mRNA变化一致。Notch1和HES1的mRNA在高剂量虎杖苷联合生长因子组表达下调。结论:虎杖苷能够诱导hUC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抑制Notch信号分子表达,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低水平的Notch信号激活可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分化。
阮玲娟崔戈顾旭东莫娟芬鲍轶
关键词:虎杖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NOTCH1HES1神经元样细胞
恐怖性“食肉菌”-创伤弧菌感染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吴展吴晓燕崔戈徐水凌江力勤王君耀王志刚邵平扬钟征翔鲍轶
1.通过动物在体实验,建立创伤弧菌动物感染模型,完成海洋野生株、临床病人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毒力比较,揭示细菌在动物体内的毒力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致病因素等,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与防控,实现早期预警...
关键词:
关键词:创伤弧菌感染动物实验
动态监测重症监护室患者HLA-DR+/CD14+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动态监测外周血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4+、CD14+的表达,并评价HLA-DR+/CD14+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入院后第1、3、7、14天ICU患者外周血中HLA-DR+/CD14+、CD14+的表达,并进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结果入院后动态监测第1天,两组HLA-DR+/CD1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05);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时存活组HLA-DR+/CD14+表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4、6.61、7.60,P均<0.05);第7天和第14天时存活组CD14+表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6、2.56,P均<0.05);SOFA评分第7天和第14天时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8、2.53,P均<0.05)。结论单核细胞活化功能表达持续低下可提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动态监测HLA-DR+/CD14+是监测患者免疫功能的早期、连续的方法。
王兆丰鲍轶陈松劲黄俊军
关键词:免疫麻痹脓毒血症流式细胞术
五味子木脂素缓解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考察五味子木脂素缓解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氧化应激损伤,并探究其内在机制。方法 HUVEC分别于一定浓度梯度的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Sch C)共孵育24 h,利用CCK8确定药物作用浓度;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情况;DCFH-DA和DHE探针检测胞内活性氧表达情况;采用RT-qPCR检测Bax、Bcl-2 mRNA水平,抗氧化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NQO-1)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Bcl-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的表达情况;利用特异性的siRNA构建低表达Nrf-2的HUVEC,探究五味子木脂素是否靶向Nrf-2缓解AngⅡ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结果 Sch B(50μmol·L^(-1))和Sch C(26μmol·L^(-1))作用于AngⅡ诱导的HUVEC损伤模型中,发现Sch B、Sch C可通过调控抗氧化轴Nrf-2/Keap-1,抑制细胞凋亡(P<0.01或P<0.001)和ROS水平(P<0.05),促进HO-1(P<0.05)、NQO-1(P<0.05)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并有效缓解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特异性沉默Nrf-2的HUVEC中,发现Sch B、Sch C可靶向Nrf-2激活下游抗氧化酶(NQO-1、HO-1)的表达,缓解AngⅡ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结论 Sch B、Sch C可通过调控Nrf-2/Keap-1抗氧化通路缓解AngⅡ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
石晓雯赵侠张斌鲍轶
关键词:氧化应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男性原发性肺绒毛膜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原发性肺绒毛膜癌(primary pulmonary choriocarcinoma,PP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生殖腺外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易被误诊为其他常见疾病,且具有早期易转移的特点。治疗方案常采用手术联合术后化疗,但预后极差。本文通过分析1例70岁老年PPC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回顾,系统阐述PPC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借鉴参考。
陈娇娇鲍轶
关键词:肺肿瘤原发性绒毛膜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因检测
ICU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被引量:5
2018年
艰难梭菌是一种产芽孢专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可在健康人肠道定植。当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艰难梭菌大量生长并释放毒素,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 fection,CDI)。
徐少毅冯雪君蔡继明陆晓凤杨玉芳鲍轶吴晓燕赵圣刚
关键词:艰难梭菌感染腹泻患者ICU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正常菌群
108例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三甲综合性医院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及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852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厌氧培养和药敏试验,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的108株菌株进行毒素基因(tcdA、tcd B)的PCR检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ICU腹泻患者感染艰难梭菌的影响因素。结果艰难梭菌阳性率为12.68%(108/852),毒素基因tcd A和tcd B均阳性占89.81%(97/108)。多位点序列分型分离出33种ST型,主要为ST54型(17.59%)、ST3型(15.74%)、ST8型(8.33%)、ST2型(7.41%)和ST35型(6.48%),eBURST分析33个ST型无明显的同源性。性别(男性)、年龄和APACHE II评分是ICU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消化内科、ICU、康复科和血液科为检出艰难梭菌感染最多的科室。甲硝唑和万古霉素保持高度敏感,无耐药菌株检出。108例CDI中41例采用非药物治疗,其中好转33例,无效6例,死亡2例。病情较重行药物治疗67例,选择甲硝唑加/不加万古霉素抗CDI治疗,其中好转56例,无效7例,死亡4例。结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但无高产毒株检出,无证据表明存在艰难梭菌感染的传播和暴发流行,多个科室应列为艰难梭菌感染的感控哨点科室,应规范标本送检,提高送检率。
徐少毅冯雪君陆晓凤蔡继明杨玉芳鲍轶吴晓燕
关键词:艰难梭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影响因素毒素
HIV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感染人类自身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HIV诊断标准、接受抗病毒治疗超过3个月的64例患者,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和CD4^+T细胞的表达情况,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IV患者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的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和CD4^+T细胞呈正相关(P<0.01);HIV患者治疗3个月后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均有升高,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45岁、>45岁,各年龄段患者治疗后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分别是治疗前的4.28倍、3.00倍、2.00倍。结论 HIV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病毒的感染、清除有关;外源性药物可升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王兆丰葛志坚鲍轶邵平扬陈松劲阮玲娟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