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亮

作品数:198 被引量:1,463H指数:1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27篇专利
  • 1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6篇医药卫生
  • 5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4篇骨折
  • 49篇椎体
  • 42篇骨质
  • 41篇后凸
  • 41篇后凸成形
  • 41篇成形术
  • 39篇骨质疏松
  • 38篇后凸成形术
  • 33篇腰椎
  • 33篇椎体后凸
  • 33篇椎体后凸成形
  • 31篇椎体后凸成形...
  • 29篇疏松性
  • 29篇脊柱
  • 29篇骨质疏松性
  • 22篇细胞
  • 20篇压缩骨折
  • 19篇手术
  • 19篇疗效
  • 14篇椎体压缩

机构

  • 193篇苏州大学
  • 10篇东南大学
  • 8篇青海省人民医...
  • 3篇香港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浙江省台州医...
  • 2篇上海大学
  • 2篇长治医学院附...
  • 2篇无锡市中医院
  • 2篇德阳市人民医...
  • 2篇江阴市人民医...
  • 2篇苏州市相城人...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97篇陈亮
  • 100篇杨惠林
  • 80篇顾勇
  • 68篇唐天驷
  • 19篇王根林
  • 18篇孟斌
  • 17篇徐耀增
  • 16篇郗焜
  • 16篇朱雪松
  • 15篇耿德春
  • 14篇刘勇
  • 11篇张志明
  • 10篇冯煜
  • 10篇毛海青
  • 10篇姜为民
  • 9篇车艳军
  • 9篇牛国旗
  • 9篇许运
  • 9篇陆俭
  • 8篇杨同其

传媒

  • 17篇中国组织工程...
  • 15篇中华骨科杂志
  • 9篇中国组织工程...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7篇苏州大学学报...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6篇江苏医药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世界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4
  • 11篇2023
  • 9篇2022
  • 9篇2021
  • 8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16篇2016
  • 13篇2015
  • 15篇2014
  • 8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15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1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VID-19疫情下普通患者脊柱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被引量:1
2021年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呈世界大流行趋势,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外源性输入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二次爆发[1-2]。因疫情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在抗疫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形势下,安全开展医疗工作成为医疗行业当前关注的重点。
陈超郜勇李放李危石仉建国朱泽章王冰李方财何达马真胜魏欣杨磊高兴莲崔赓王圣林赵宇吴子祥刘宝戈杨强王岩松盛伟斌刘宏建马学晓刘立岷李长青徐峰陶海鹰周许辉陈华江陈亮张忠民马维虎王林峰陆声朱锋肖宝钧张宇坤郑启新方煌李锋邵增务杨述华邱海波王征杨操
关键词:无症状感染围手术期管理脊柱外科手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
骨修复缓释微球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骨骼是人体的组成器官,具有保护和支持身体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说,骨组织具有良好再生能力,可以自我修复并持续进行生理性改建。然而,当机体处于一些较恶劣的状态时,比如急慢性炎症、创伤、骨肿瘤,以及一些先天性的疾病时(如发育畸形等),就很难通过骨骼进行自我修复,造成损伤处长期的疼痛、活动异常、畸形、肌肉萎缩和负重功能丧失。因此,针对骨损伤修复材料的研发一直是热点[1-2]。目前,一些人工合成的材料如生物陶瓷、生物玻璃、骨水泥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微球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一种体积为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的微型球体,其常用的组成材料为聚乳酸、壳聚糖等聚合物,以及一些其他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如碳酸钙、二氧化硅等。20世纪到90年代多孔微球被确定适合作为药物载体、细胞输送和组织再生的潜在应用材料[3],由于其体积微小,可以深入到骨骼创伤间隙,同时具备良好的孔隙和可降解性,以及对药物及生物活性因子等的缓释作用,大大降低了对新生骨骼修复过程的干扰,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骨损伤修复中。
马博顾勇陈亮
关键词:急慢性炎症发育畸形自我修复生物活性因子生物玻璃
一种拮抗剂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拮抗剂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负载拮抗剂的BSA纳米粒的制备;(2)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以左旋聚乳酸、明胶和聚乙烯醇为原料,使用微流控装置制备微球;然后将微球置于碱...
陈亮顾勇崔文国蔡峰许眙昌
文献传递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被引量:44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1998年10月~2006年7月间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有L4Ⅰ度退行性滑脱,5例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病变节段的动力性不稳。根据是否辅以内固定分为两组:A组:43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B组:38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评估采用医生测评(Fischgrund JS标准)和患者自评(SF-36问卷)两项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术后随访4.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71.6%,其中内固定组优良率71.0%,无内固定组72.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8,P>0.05);SF-36各项指标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t=1.67,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疗效,辅以内固定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疗效,是否辅以内固定应谨慎选择。
顾勇陈亮陈晓庆韩国胜董仁斌杨惠林唐天驷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
SOX9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聚集增强其向软骨分化的潜能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9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成软骨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hUC.MSCs,SOX9慢病毒载体转染hUC-MSCs后检测转染效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SOX9转染后软骨诱导培养21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试验、免疫荧光、阿利新兰染色进行软骨分化评价,并检测I、X型胶原以及细胞黏附分子N—cadherin的表达。结果培养的hUC-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示CD29(95.9%),CD44(96.5%),CD90(98.9%),CD105(94.3%)阳性,CD34(3.0%),CD45(2.6%)阴性,有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转染48hN观察到绿色免疫荧光蛋白(GFP)表达,转染效率〉90%,P〉0.05;基因转染对hUC—MS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Lenti—GFP-SOX9转染的hUC—MSCs在单层培养下出现自发性细胞聚集,并形成较大的软骨结节。SOX9明显上调了N.cadherin的表达,促进hUC.MSCs产生聚集,增加Ⅱ型胶原、Aggrecan的表达水平,抑制了I、X型胶原的表达。结论SOX9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聚集增强其向软骨分化的潜能。
许运陈亮史勇顾勇邹俊黄晨唐天驷
关键词:软骨形成干细胞SOX9基因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变化与椎间盘摘除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汪凌骏顾勇冯煜张弛车纯庆陈亮
关键词:椎间盘摘除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盘高度
人Leptin基因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及对人成骨细胞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瘦素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调节,近年来瘦素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的:克隆人Leptin基因,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GX-5X-3/Leptin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观察Leptin融合蛋白对人成骨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7/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的脂肪组织取自苏州大学附一院(供者知情并同意)、大肠杆菌DH5α、人成骨细胞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保种。方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人Leptin全部序列,克隆入带有GST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X-5X-3中,实现插入基因的融和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提取并纯化GST-Leptin融合蛋白,以5,10,20,40mg/L不同质量浓度与人成骨细胞共培养,同时设立相应浓度梯度的GST蛋白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两组人成骨细胞的体外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Leptin基因的克隆与鉴定。②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鉴定。③融合蛋白的表达。④GST-Leptin融合蛋白的纯化。⑤GST-Leptin融合蛋白的鉴定。⑥GST-Leptin融合蛋白对人成骨细胞的生长影响。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的特异性片段长度约为450bp,以此构建的重组质粒PEGX-5X-3/Leptin,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后显示5kb和450bp左右的两条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完全一致,证明Leptin基因已成功地克隆到了原核表达载体PEGX-5X-3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稳定的表达,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同预期值相一致,融合蛋白为Mr45000,GST蛋白为Mr29000,与GST蛋白组相比,20,40mg/L的GST-Leptin融合蛋白可以明显促进细胞的生长(P<0.05),且其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EGX-5X-3/Leptin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在E.coliBL21中表达GST-L
韩国胜唐天驷顾勇董仁斌陈亮
关键词:瘦素基因表达成骨细胞
经伤椎短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比较后路经伤椎短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12月104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短节段组, n=78)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组(长节段组,n=26),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局部Cobb角,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9.8±7.4)个月。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高于短节段组(均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且保持至末次随访(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短节段组伤椎置钉失败2例,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获得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近似的效果,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减少。
顾勇汪凌骏陆宇翔胡浩罗军超陈亮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一种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器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器械,一种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器械,包括支撑板和横板,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承载板的下端安装有稳定块,且稳定块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焊接连接有底块,且底块的外侧安...
汪凌骏陈亮顾勇蔡峰林子煜
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07年6月,采用KP治疗并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41例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按手术是单侧或双侧进行分组。单侧手术组17例40个椎体,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52—91岁,平均70.4岁。双侧手术组24例53个椎体,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61—87岁,平均72.4岁。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手术。术后观察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86±32)min,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3.9±1.6)ml,术后平均随访(32.5±17.2)个月;双侧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20±26)min,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5.4±2.1)ml,术后平均随访(30.7±14.3)个月。疼痛VAS评分:单侧手术组术前为7.4±2.1,术后为2.7±1.9,末次随访为3.1±2.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组术前为7.9±2.1,术后为2.3±2.5,末次随访为2.7±2.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均比术前有显著增加,且维持至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单侧手术组平均矫正7.2°±4.9°,双侧手术组平均矫正7.3°±5.9°,各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SF-36生命质量调查表8个领域中有6个显著提高。41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肺栓塞1例。结论单侧或双侧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陈亮杨惠林唐天驷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椎体后凸成形术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