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小玲

作品数:147 被引量:1,061H指数:17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5篇医药卫生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7篇病毒
  • 21篇分子
  • 19篇食源
  • 19篇食源性
  • 15篇霍乱
  • 15篇霍乱弧菌
  • 15篇病原学
  • 14篇脉冲场
  • 14篇脉冲场凝胶电...
  • 13篇沙门菌
  • 13篇食品
  • 13篇食物
  • 13篇流行病
  • 13篇基因
  • 12篇电泳
  • 12篇食品安全
  • 12篇流行病学
  • 11篇中毒
  • 11篇食物中毒
  • 9篇毒力

机构

  • 140篇广东省疾病预...
  • 24篇中山大学
  • 1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0篇中国疾病预防...
  • 9篇四川大学
  • 7篇广州市疾病预...
  • 7篇中山市疾病预...
  • 5篇暨南大学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东莞市疾病预...
  • 3篇广东省水生动...
  • 3篇汕头市疾病预...
  • 2篇汕头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长沙市疾病预...
  • 2篇广州市番禺区...
  • 2篇韶关市疾病预...
  • 2篇湛江市疾病预...
  • 2篇解放军第45...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7篇邓小玲
  • 66篇柯昌文
  • 59篇柯碧霞
  • 39篇谭海玲
  • 36篇李柏生
  • 33篇陈经雕
  • 33篇刘美真
  • 23篇何冬梅
  • 23篇杨杏芬
  • 19篇黄琼
  • 18篇郑焕英
  • 15篇张永慧
  • 14篇钟豪杰
  • 14篇梁骏华
  • 13篇周少君
  • 12篇卢玲玲
  • 12篇闻剑
  • 11篇曾汉日
  • 10篇林协勤
  • 10篇朱海明

传媒

  • 25篇华南预防医学
  • 17篇中国食品卫生...
  • 9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中国卫生检验...
  • 6篇国际流行病学...
  • 5篇中华微生物学...
  • 5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中国疫苗和免...
  • 4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病毒学报
  • 4篇热带医学杂志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卫生研究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年份

  • 7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12篇2013
  • 6篇2012
  • 16篇2011
  • 11篇2010
  • 18篇2009
  • 14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戊型肝炎食源性传播的研究进展
2014年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常见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猪和鹿等动物是其主要的宿主。人食用这些动物的肉及肉制品就有感染HEV的风险,易引起急性或亚急性戊型肝炎。近年来食源性戊型肝炎流行情况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此文对HEV病原学、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食源性传播情况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HEV食源性传播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戊型肝炎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林虹管大伟柯昌文邓小玲
关键词:猪肝
广东首例W135群流脑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对2007年5月广东中山发现的一例W135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标本进行常规鉴定、乳胶凝集、PCR鉴定、测序等,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病例证实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采用多位点测...
刘美真管大伟邓小玲梁剑梁宏周海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菌W135病原学
文献传递
AFP DNA疫苗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该研究将高表达于HCC的肿瘤相关抗原AFP作为基因免疫治疗的靶分子,利用人和小鼠AFP的高度同源性,以人AFP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AFP DNA疫苗,试图通过免疫机体,诱导其产生强烈的CTL杀伤活性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邓小玲
关键词:DNA疫苗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免疫成肌细胞
广东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耐药性及毒力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已成为广东地区罗非鱼养殖业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广东省罗非鱼主要养殖区内分离的121株无乳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和毒力实验,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121株无乳链球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用皮下注射和灌胃方式感染Bal b/c小鼠,绘制生存曲线反映菌株毒性情况。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100%、100%、99.17%;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大于50%,为52.89%,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耐药率依次降低,分别为47.93%、38.02%、34.71%、26.45%、25.62%、20.66%、19.01%、17.36%。所有实验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显示C型菌株数量最多,占71.9%。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在皮下注射感染方式中,1×10~5CFU无乳链球菌感染可区分各型别间的致病力差异,致病力由强到弱依次为C、A、D、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感染方式中高剂量1×10~7CFU无乳链球菌感染时可区分各组间致病力差异,C型致病力最强,其次为F、A、B、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已经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该地区罗非鱼感染的无乳链球菌主要以致病力较强的C型为主。
宁丹方伟柯昌文邓小玲孙九峰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罗非鱼耐药性
原发性肝癌HSP70和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被引量:10
2003年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CC)手术组织标本:MHC I类分子、HSP70的表达。结果发现,肝癌组织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与多数肿瘤细胞不同,其表达呈阳性,不存在MHCI类分子低表达或丢失的情况;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细胞HSP70胞浆、胞膜表达呈强阳性,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原位于胞浆的HSP70与MHC I类分子结合后被运输至细胞表面,并由此可能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这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HCC疫苗设计的构思和考虑其治疗对策。
邓小玲陈玮蔡美英魏大鹏宋小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HSP70MHCI类分子肿瘤免疫应答
副溶血性弧菌鉴定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制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能力验证(PT)项目的 VP菌及干扰菌的冷冻干燥样品,建立有效的样品制备与评估流程。方法通过不同比例混匀的VP和干扰菌拟态弧菌(Vibrio minicus,VM)经冻干后在鉴定培养基上菌落生长优势比,确定制备PT样品的混合菌VP和VM的浓度比例;通过系统抽样和鉴定以评估样品的均一性;通过观察样品在180 d保存期内菌量的变化情况以评估样品的稳定性;根据188间检测实验室反馈的鉴定结果以评估和计算样品的实际合格率。结果选择5 000∶1比例制备的VP和VM混合PT样品能在鉴定培养基有效分离两种菌落;抽检的40份样品均能有效鉴定,显示PT样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保存温度和时间的稳定性实验显示,PT样品在36℃下能稳定保存5 d,冻干后PT样品于4℃保存180 d后VP菌仍能检出;188家参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PT样品合格率为97.3%。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冻干PT样品及实验流程控制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及类似的微生物鉴定能力验证项目。
马聪谭海玲刘礼平邓小玲张万里蔡芷荷杨宁黎薇严纪文陈文胜罗建波柯昌文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拟态弧菌冷冻干燥冻干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菌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沙门菌造成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感染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进一步对同一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可以增强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能力,发现暴发病例,掌握流行趋势,追溯感染源头。此文对沙门菌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了综述。
王晨袁巧邓小玲
关键词:沙门菌属血清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
新型冠状病毒荧光定量PCR的Ct值与病毒分离的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为探究利用SARS-CoV-2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作为靶标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的Ct值与SARS-CoV-2病毒分离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广州入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病例临床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统计病毒分离率与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之间的关系,再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用Ct值来预测病毒分离率;同时对收集到的临床样本进行三代测序及进化树的构建。结果显示,在16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病例临床样本中,分离到74株新型冠状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6.25%,分离到包括20株Alpha、9株Beta、2株Delta等VOC毒株和2株Epsilon、1株Eta等VOI毒株,其他变异株42株;病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ORF1ab基因Ct值为16.12~39.00,N基因的Ct值为17.82~39.41;病毒分离率与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均呈负相关,在Ct值>31时,分离率仅9.10%(6/66),而当Ct值<23.1时,病毒分离阳性率可超过95%,分离到新冠病毒的病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最高Ct值分别为33.74和34.47。本研究结果提示,当SARS-CoV-2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Ct值越高时,毒株分离率越低,在Ct值>31时病毒分离阳性率显著降低。
郑焕英张官婷柯碧霞梁丹李安安洪文珊梁玉凤王涛黎薇彭晓放柯昌文邓小玲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分离荧光定量检测
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对人致病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无乳链球菌是引起链球菌病的重要致病菌,具有广泛的宿主感染性,既能感染人类引起新生儿脑膜炎,感染奶牛引起乳腺炎,又能引起鱼类链球菌病。近年来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全世界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我国南方地区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流行。本文对无乳链球菌的病原特征、毒力因子、对罗非鱼的感染情况,以及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致病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人源性无乳链球菌与罗非鱼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的联系,以及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对人类的致病作用,同时为我国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林虹孙九峰谈宇菲邓小玲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罗非鱼毒力因子
最邻近距离空间分析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样品采集地点的空间分布模式。方法收集某省22个监测城市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281个蔬菜及其制品的采样地点数据,通过GIS地理编码技术,将采样地点数据信息转换成经纬度坐标导入某省电子地图数据库中制作采样地点专题图,计算采样地点平均最邻近距离与空间随机模式下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的期望值之比,即最邻近距离系数(NNI),通过NNI值判断采样地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5年某省22个监测城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样地点NNI值的范围在0.002~1.086之间,平均值为0.335。18%(4/22)的监测城市NNI<0.1;68%(15/22)的监测城市0.11。空间随机性Z检验P>0.05的只有1个城市(NNI=1.086,Z=0.57,P=0.28),其余21个监测城市的NNI值均<1,P<0.05。结论该省食品风险监测样本在空间上不满足随机独立的前提条件,运用经典统计方法推断的总体污染情况将存在偏倚。最邻近距离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够分析样本的空间分布模式,检验其是否符合随机性,为保证监测数据代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梁辉王博远邓小玲周少君肖革新何伦发刘志婷李映来陈语嫣张瀚中
关键词:食品安全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