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柏生

作品数:139 被引量:651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4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32篇病原学
  • 31篇脉冲场
  • 28篇脉冲场凝胶电...
  • 27篇电泳
  • 24篇霍乱
  • 24篇霍乱弧菌
  • 20篇耐药
  • 17篇基因
  • 17篇分子
  • 16篇沙门菌
  • 16篇病毒
  • 16篇病原学特征
  • 14篇毒力
  • 13篇毒力基因
  • 13篇弧菌
  • 13篇分离株
  • 13篇副溶血弧菌
  • 12篇敏感性
  • 10篇血清
  • 10篇食源

机构

  • 138篇广东省疾病预...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7篇茂名市疾病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中山大学
  • 4篇汕头市疾病预...
  • 3篇中山市疾病预...
  • 3篇肇庆市疾病预...
  • 3篇湛江市疾病预...
  • 3篇珠海市疾病预...
  • 2篇广东药学院
  • 2篇暨南大学
  • 2篇大连市疾病预...
  • 2篇佛山市疾病预...
  • 2篇广州市荔湾区...
  • 2篇广州市越秀区...
  • 2篇广州市天河区...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作者

  • 138篇李柏生
  • 74篇柯碧霞
  • 66篇柯昌文
  • 65篇谭海玲
  • 49篇刘美真
  • 39篇何冬梅
  • 38篇陈经雕
  • 36篇邓小玲
  • 10篇杨杏芬
  • 9篇张万里
  • 8篇王多春
  • 8篇钟豪杰
  • 8篇张永慧
  • 8篇邹丽容
  • 8篇梁宇恒
  • 7篇张欢
  • 6篇马聪
  • 6篇廖国东
  • 5篇梁丽君
  • 5篇郑焕英

传媒

  • 18篇中华流行病学...
  • 15篇华南预防医学
  • 10篇中华微生物学...
  • 8篇疾病监测
  • 6篇中国卫生检验...
  • 5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病毒学报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应用预防医学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年份

  • 7篇2023
  • 10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1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10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一起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2014年广州市某工厂发生的一起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及分子特征。方法对分离到的6株非O1/O139群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株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非O1/O139群。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6株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克肟、头孢拉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四环素、吡哌酸、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和溶血素基因(hly A),未检出霍乱肠毒素基因(ctx A)、毒力协同调节菌毛基因(tcp A)和肠毒素基因(ST);5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冷柜内壁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消化后的PFGE图谱为同一型别。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菌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提示应加强该类菌株的监测,防止大范围扩散或暴发流行。
徐秋琼李柏生余泳红单桂花
关键词:食物中毒脉冲场凝胶电泳毒力基因
广东省2013年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了解2013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36株暴发分离株和43株散发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36株暴发分离株全部为O3∶K6血清型,43株散发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O3∶K6型(23株,53.49%).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96.20%)和头孢噻吩(40.50%)的耐药率较高;对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则高度敏感,敏感性均为100%.多重耐药分析显示,83.33%(30/36)的暴发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37.21%(16/43)的散发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36株暴发分离株均为tdh+ trh-型菌株.86.05%(37/43)的散发分离株为tdh+ trh-型菌株,11.63%(5/43)为tdh-trh+型菌株,仅1株为tdh+ trh+型菌株.暴发分离株全部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51.16%(22/43)的散发分离株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PFGE显示,79株副溶血弧菌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32种PFGE型别,相似值为59.8%~100.0%.暴发菌株聚集在同一个聚类中,散发菌株散布在各个聚类中.结论 2013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大部分O3∶K6型菌株携带GS-PCR和/或orf8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东省副溶血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效拟李柏生刘谢肖媛黄嘉盈柯碧霞谭海玲柯昌文俞守义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病原学
2013-2016年广东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及菌株的血清型分布、药物敏感性和分子特征。方法采集粪便标本进行传统分离培养,对疑似菌株进行多重PCR毒力基因鉴定和生化鉴定,获得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腹泻患者中DEC的总阳性率为6.26%,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阳性率分别为2.47%、1.54%、1.32%、0.62%和0.09%,以0~〈7岁的儿童感染为主。血清分型率为52.54%,EHEC分子血清分型率为15.00%。DEC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较高。DEC多重耐药率为58.45%,EPEC多重耐药现象最严重。广东省腹泻患者ETEC、EHEC、EPEC和EAEC的PFGE图谱呈现高度多态性。结论EPEC是广东地区DEC流行的优势型别,首选三代头孢菌素为儿童感染治疗用药,成人还可选用环丙沙星。DEC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DEC的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性监测。
何冬梅梁宇恒柯碧霞曾洪辉刘美真谭海玲李柏生杨彤柯昌文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病原学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脉冲场凝胶电泳
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为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自2007年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以来的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监测病例定义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3个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之前(2010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17%(202/6 369),调整后(2011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74%(329/8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致病菌分离时间则从调整前的平均10 d缩短为调整后的平均3 d。监测病例定义修改前(2014年)致病菌分离率为6.22%(1 759/28 280),修改后(2015年)致病菌分离率为7.66%(2 377/31 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之前(2012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56%(690/19 365),考核后(2013年)致病菌分离率为4.98%(1 465/29 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医院检验科开展致病菌检测可有效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出精准的监测病例定义及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可以有效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卢玲玲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梁骏华李世聪黄琼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广东省2009-2013年沙门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9—2013年腹泻病例分离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广东省通过全球沙门菌加强监测系统(ESS)收集的腹泻病例分离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对耐药和中度敏感菌株的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耐药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型。结果广东省2009—2013年间通过ESS监测系统共分离到沙门菌2939株,其中耐环丙沙星菌253株(8.61%),中度敏感菌665株(22.63%)。7岁以下携带耐药菌株的病例占总携带耐药菌株的病例的73.52%(186/253),携带中度敏感菌株的病例则为总携带中度敏感菌株的病例的76.84%(511/665)。2009—2012年环丙沙星耐药率呈升高趋势(P<0.01)。东莞、佛山、广州、中山及珠海地区分离到的耐药菌株占全省的86.96%(220/253)。253株耐药菌株涵盖34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I4,5,12:i:-、肠炎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PFGE结果显示同一血清型中有部分相同的克隆系,呈现高多态性。结论广东省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总体耐药率低,2009—2012年间逐步升高。耐药菌株PFGE型别多样,呈现遗传多态性。
孙九峰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李柏生柯昌文
关键词:环丙沙星抗菌药
广东省布鲁杆菌的病原学及分子分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布鲁杆菌病原学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2010年广东省分离出的19株布鲁杆菌菌株进行传统生物学表型验证,同时进行PCR试验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4株菌为羊种1型,2株菌为猪种3型,其余均为羊种3型,属特异性B基因阳性,菌株间的PFGE分型相似值介于67.9%-100.0%。除了来自珠海的4株菌为爆发,同源性为100.0%,其余菌株均为散发病例。结论广东省布鲁杆菌病例存在高度散发和分散爆发的流行特征,与前几年比较呈现出种型的多样化,羊种3型仍是目前广东省布鲁杆菌流行株的优势菌型,PFGE方法可在种的水平区分布鲁杆菌的§个种,但不能有效区分同种异型。
陈经雕刘美真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张万里柯昌文
关键词:布鲁杆菌细菌分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广东省珠海市两种常见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子分型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珠海市沙门菌1,4,[5],12:i:–和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和遗传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用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根据PulseNet监测网络公布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案与欧洲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分型方案,对从腹泻病例分离的121株鼠伤寒沙门菌和S. 1,4,[5],12:i:–进行PFGE和MLVA分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和S. 1,4,[5],12:i:–的多重耐药株分别为45株(45/51,88.24%)和51株(51/70,72.86%),2种菌多重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P=0.039),两者的耐药率>50.00%的抗生素分别是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和氯霉素。121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获得88个型别,2种菌株间没有明显聚类特征,但鼠伤寒沙门菌的型别更为分散,优势型别PT15的11株菌包含了2种血清型。MLVA分型结果显示5个位点中以STTR5和STTR6的重复数变化最多,分别是11和14个重复数,STTR9和STTR3次之,95.87%的菌株在STTR10p位点无扩增产物。经MLVA分型后获得50个型别,优势型别为MT18和MT10,分别有23株和11株菌,均包含了2种血清型,经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发现91.74%(111株)菌株分布在Ⅰ群。结论珠海市2种菌株的多重耐药率较高,分子分型型别多样,但鼠伤寒沙门菌型别更为分散,两者遗传特征相似。
方艳梅杨春晓张丽荣李柏生魏泉德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12:i:–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2019年肇庆市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分子流行与耐药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2019年肇庆市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本文简称金葡菌)分子流行特征和耐药谱构成情况。方法对2019年分离自食品样、医院环境涂抹样和患者样中的117株金葡菌进行肠毒素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并对优势序列型(sequence type,ST)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结果117株金葡菌中sea、seb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的菌株间的携带情况存在差异,pvl毒力基因在不同耐药表型的菌株间携带情况也存在差异;肇庆市金葡菌耐药表型分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株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株,MRSA株有4个优势耐药谱型,MSSA株则有3个优势耐药谱型。MSRA株耐药表型以多重耐药的MRSA株为主,且耐药情况严重;MLST分型、PFGE和ST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17株金葡菌可分为50个ST型,其中优势ST型有4个,分别为ST239、ST1891、ST3191和ST7,以患者分离株为主。4个优势ST型菌群间亲缘聚类距离较远,除ST7型菌群外,其他3个ST型菌株群中,不同来源的金葡菌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50个ST型可分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有43个ST型在进化分支1上,7个ST型在进化分支2上,进化分支1与进化分支2间的菌株进化差异较大。结论肇庆市金葡菌毒力基因sea、seb在不同来源的菌株间携带情况存在差异,毒力基因pvl在不同耐药表型的菌株间携带情况也存在差异;耐药表型以多重耐药的MRSA株为主;肇庆市金葡菌流行4个优势ST型。不同来源间金葡菌存在相互散播的风险。肇庆市菌株主要位于进化分支1;防控部门应对不同来源和不同耐药表型的金葡菌制定相应的分级防控方案,并警惕不同来源的金葡菌相互散播的风险,防�
苏乐斌李柏生熊流新谭海芳陆丽苗朱颖梅邓廷国林凤黎碧坚郭凯华
关键词: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脉冲场电泳
珠江河口水体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监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析珠江河口水体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型特征,探讨环境水体监测的方法和疫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珠江河口选择24个水样采集点,每月采集一次,进行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并利用实时PCR监测样品增菌液中的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采样同时测定气温、水温等气象资料。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分析。结果监测期间共采样862份,霍乱弧菌分离阳性率7.77%,实时PCR阳性率为26.33%。按月的水样检测阳性率与水温变化趋势相似;城区监测点阳性率高于其他区域,在一家海产品批发市场排水口下游检测到产毒O139群菌株;菌株的菌型构成中,分离菌株主要为非产毒株;O1群E1 Tor小川和稻叶型以及O139群菌株的分离无季节变化趋势;PFGE分析75株分离株被分为49种带型,相似性为57.4%~100%,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结论霍乱弧菌在珠江河口水体中广泛存在,并呈现多样性。水体监测提供产毒菌株的指示,可作为环境危险评价的指标,且能在霍乱弧菌的监测和霍乱疫情预警中发挥作用。
王多春王晓梅钟豪杰张静谭海玲陈经雕李柏生郑慧贞崔志刚柯昌文邓小玲高永军王子军阚飙
关键词:霍乱弧菌河口水体分子生物学特征
广东省2014年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60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
李柏生谭海玲柯碧霞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特征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