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青

作品数:8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海槽
  • 5篇冲绳海槽
  • 2篇有孔虫
  • 2篇上升流
  • 2篇同位素
  • 2篇全新世
  • 2篇末次冰消期
  • 2篇末次冰消期以...
  • 2篇黄海暖流
  • 2篇古生产力
  • 2篇浮游有孔虫
  • 2篇冰消期
  • 2篇冲绳海槽北部
  • 1篇第四纪
  • 1篇对马暖流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跃层
  • 1篇碳酸盐旋回
  • 1篇碳同位素记录
  • 1篇同位素记录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8篇李青
  • 7篇李铁刚
  • 4篇孙荣涛
  • 4篇江波
  • 3篇张德玉
  • 2篇常凤鸣
  • 2篇南青云
  • 2篇刘振夏
  • 1篇曹奇原
  • 1篇赵京涛
  • 1篇于心科
  • 1篇陈金霞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3篇2008
  • 5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
<正>以黑潮为主干东黄海暖流系统,所携带的高温高盐水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系统重建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
李铁刚江波孙荣涛张德玉刘振夏李青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文献传递
冲绳海槽48ka以来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冲绳海槽是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唯一始终保持连续沉积的区域,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古海洋古气候变动记录。为了研究末次冰期以来全球碳循环效应在这一区域的响应特征,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CSH1孔的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G.ruber壳体的δ13C记录进行了分析,并且与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3孔的记录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48cal.kaB.P.以来在冲绳海槽共记录了4个典型的δ13C宽幅低值时期,其持续时间分别在44—38.5,36—30,25—18.5与14—10cal.kaB.P.之间。通过与开放太平洋及其他边缘海区的对比,并与陆地气候变动记录相互印证,证实了在这几个δ13C宽幅低值时期中冲绳海槽受到陆源冲淡水的显著影响。另外,西太平洋开放海区表层海水也影响海槽区。这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在整个末次冰期呈现出此消彼涨的作用模式。
孙荣涛李铁刚张德玉李青江波
关键词:冲绳海槽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被引量:50
2007年
以黑潮为主干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所携带的高温高盐水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系统重建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模式,对取自黑潮主流轴附近的DGKS9603孔、现代对马暖流边缘的CSH1孔和与黄海暖流相伴生的冷水体下面的泥质沉积区YSDP102孔的古海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东黄海暖流系统是伴随着末次冰消期以来黑潮的演化和海平面的脉冲式上升而形成与演化的,地理边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16kaB.P.黑潮对冲绳海槽的影响开始加强,之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对马暖流开始发育,到8.5kaB.P.左右,现代对马暖流正式形成,期间黑潮暖流经历了Heinrich 1和Younger Dryas事件的两次减弱过程。7—6kaB.P.是黑潮暖流和对马暖流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强盛的时期;约6.4kaB.P.左右黄海暖流开始出现,至此东黄海暖流系统的基本格局已完全形成;在5.3—2.8kaB.P.期间,冲绳海槽发生了以“Pulleniatina低值事件”为标志的黑潮变弱过程,导致对马暖流主流轴在3kaB.P.左右发生了一次向太平洋方向的偏转事件,低温、高营养物质含量的陆架冷水团对冲绳海槽北部影响加强,期间在黄海暖流附近冷水体下面堆积了巨厚的泥质沉积体系。此后,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显著加强,直至达到现代的态势。
李铁刚江波孙荣涛张德玉刘振夏李青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7500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海洋古环境的演化特征
本文采用冲绳海槽北部柱状岩芯DOC024,通过对其微体古生物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AMS14C测年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对7500年以来该区域古生产力演化、古上升流演化及黑潮对该区域的影响进...
李青
关键词:冲绳海槽北部古生产力黑潮浮游有孔虫
文献传递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被引量:20
2008年
古生产力的精确重建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在重建古海洋生产力上有独到的优势。基于17个AMS14C年代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冲绳海槽南端MD05-2908孔(24°48.04′N,122°29.35′E)沉积柱状样中的长链不饱和烯酮含量以及物质通量,并结合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数据恢复评价了南冲绳海槽古海洋生产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近7000aB.P.以来南冲绳海槽古生产力存在着显著波动。将海洋古生产力指标与全新世ITCZ南北移动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变化与ITCZ的南北移动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影响陆源物质的输入,从而改变海洋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造成生产力的高低变化;另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所造成的陆源物质输入冲淡了海洋生产力输入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因此在高陆源物质影响区单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有机碳的丰度评价古海洋生产力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靠性。此外,通过与高纬度气候记录的对比发现,南冲绳海槽海洋生产力的低值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冷事件基本一致,显示出高低纬度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强相关性。
南青云李铁刚陈金霞于心科李青
关键词:冲绳海槽古生产力ITCZ
近7300 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上升流的演化被引量:3
2008年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DOC024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统计分析,依据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的记录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的变化揭示了近7300 aBP以来日本九州西南海区上升流的演化过程。7300~7000 aBP期间,较轻的δ^18O值、较高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以及典型上升流种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低含量和较大的温跃层深度指示这一时期该海区上升流尚不发育,其环境主要受黑潮暖流的控制;7000~4800 aBP期间,区域环境略有变化,上升流开始出现,但发育程度不高;在4800~4200 aBP期间,各环境参数的变化都说明该时期为上升流的迅速发育期,并逐渐取代黑潮成为该区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1900~1200 aBP期间上升流发育程度有所减弱,1200~400 aBP之间上升流的发育又逐渐增强,到约400aBP以后,N.dutertrei δ^18O的明显加重、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的显著下降、Globigerina bulloides含量的快速增加和温跃层的明显变浅指示近400 aBP以来是区域上升流发育程度最强的时期。
李青李铁刚常凤鸣曹奇原
关键词: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上升流冲绳海槽北部
近190ka BP以来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碳酸盐旋回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6
2008年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 Ph05-5和 WP3岩芯进行了 CaCO_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 AMS^(14)C 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 以来 CaCO_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 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赵京涛常凤鸣李铁刚南青云李青
关键词:碳酸盐旋回初级生产力
晚第四纪对马暖流的演化和变动: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16
2007年
在对取自对马暖流影响区的CSH1和黑潮主流轴影响下的DGKS9603孔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种群以及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的δ18O,δ13C记录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晚第四纪对马暖流的演化和变动.结果表明在40~24cal ka BP的低海平面时期对马暖流消失,然而黑潮仍然存在于冲绳海槽内部,黑潮水体在海槽北部的爬升引起显著的上升流,同时低海平面也使得陆源冲淡水对于海槽北部的影响加强;冲淡水的影响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期间达到顶峰,而最低海平面和黑潮的减弱使得LGM期间上升流明显减弱;现代对马暖流的发育始于16cal ka BP左右;冰消期中黑潮对于海槽区影响的加强在中部和北部是同步发生的,伴随其发育过程,黑潮水体逐渐成为对马暖流主要的水体来源;而现代对马暖流的最终形成是在8.5cal ka BP左右,此后这种环流格局相对稳定,从水体组成上而言现代对马暖流水体主要来源于黑潮主干;距今3.0cal ka BP左右,可能是在冬季风强化和黑潮减弱的背景下,对马暖流流径发生了一次偏转,导致冷水团影响加强.
李铁刚孙荣涛张德玉刘振夏李青江波
关键词:对马暖流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冲绳海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