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亚洁

作品数:61 被引量:1,090H指数:20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5篇水稻
  • 13篇陆稻
  • 7篇施氮
  • 7篇旱种
  • 6篇氮素
  • 6篇粒重
  • 5篇株型
  • 5篇磷素
  • 5篇高产
  • 5篇成穗
  • 5篇成穗率
  • 4篇施肥
  • 4篇水稻产量
  • 4篇米质
  • 4篇抽穗
  • 3篇氮肥
  • 3篇氮量
  • 3篇稻米
  • 3篇秧苗
  • 3篇秧苗素质

机构

  • 55篇扬州大学
  • 7篇江苏省农林厅
  • 4篇江苏农学院
  • 3篇苏州农业职业...
  • 2篇淮阴工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厅
  • 1篇江苏省人大
  • 1篇淮安市农业开...
  • 1篇江阴市农业技...
  • 1篇苏州市农业局

作者

  • 60篇张亚洁
  • 33篇苏祖芳
  • 15篇杨建昌
  • 13篇杨连新
  • 10篇许乃霞
  • 8篇王余龙
  • 7篇董桂春
  • 6篇孙成明
  • 5篇单玉华
  • 5篇黄建晔
  • 5篇周培南
  • 5篇沙爱红
  • 4篇华晶晶
  • 4篇杜斌
  • 4篇林强森
  • 4篇刁广华
  • 3篇李国生
  • 3篇杨益花
  • 3篇张林青
  • 3篇徐茂

传媒

  • 11篇耕作与栽培
  • 7篇作物学报
  • 5篇江苏农业研究
  • 5篇扬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扬州大学学报...
  • 3篇江苏农学院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学...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10篇2002
  • 6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膜旱种降低水、陆稻锰素吸收提高锰素利用效率被引量:1
2013年
揭示覆膜与裸地旱种对水、陆稻锰(Mn)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以陆稻中旱3号和水稻武香粳99-8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淹水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覆膜和裸地2种旱种方式,研究了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对M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陆稻中旱3号覆膜旱种的产量较对照显著降低9.0%,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较对照无显著差异,陆稻和水稻裸地旱种的产量分别较水种显著降低11.7%和8.0%。旱种使稻株的含Mn量、稻米中的含Mn量和Mn素累积量均减少,而Mn素物质生产效率、Mn素籽粒生产效率和Mn素收获指数均增加,旱种还使Mn素在稻株穗部分配比例增加,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表现不一。与武香粳99-8相比,中旱3号生育后期稻株含Mn量提高13.1%~20.6%,Mn素累积量较少5.2%~9.6%,Mn素物质生产效率和Mn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Mn素收获指数增加。水种时中旱3号稻米中Mn含量明显低于武香粳99-8,而旱种时则表现相反。表明旱种稻株对Mn素吸收利用因种植方式和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张亚洁施恰恰王振省华晶晶郑丽平董存豪杨建昌
关键词:陆稻水稻旱种
抽穗后水稻株型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以代表性品种中粳武运粳8号和杂交中籼汕优63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株型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水稻的株高在适宜范围内的上限,穗下节间较长,基部第1、2节间较短,穗下节间与秆长之比为32%~35%,茎生3叶叶角和弯曲度小,茎生5叶叶长配置合理;抽穗后高产株型势粒比为45.0~49.0cm2·粒-1。不同株型植株上部枝梗籽粒灌浆速率差异较小,中、下部枝梗籽粒灌浆速率差异较大。
许乃霞苏祖芳张亚洁孙成明沙爱红
关键词:抽穗水稻株型籽粒增重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4
1997年
试验以中粳稻盐粳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肥水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成穗率大小,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
苏祖芳张娟王辉斌杜永林张亚洁
关键词:水稻成穗率
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被引量:39
2006年
【目的】揭示种植方式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以中旱3号(陆稻)和武香粳99-8(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2种旱种方式,以水层湿润灌溉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水种(对照)相比,陆稻覆膜旱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陆稻旱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的相对起始灌浆势(R0/W)、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小于对照,粒重均高于对照,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对照。水稻旱种后强、弱势粒的R0/W、Tmax和粒重与陆稻旱种的结果相反。水稻覆膜旱种的垩白粒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垩白粒率显著下降。水稻和陆稻旱种的垩白度均显著减小。稻米的垩白粒率与籽粒的Gmax和G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和陆稻旱种可以增大籽粒的灌浆速率,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张亚洁许德美孙斌刁广华林强森杨建昌
关键词:陆稻水稻早种籽粒灌浆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LN,100kg hm-2)、中氮(NN,200kg hm-2)和高氮(HN,300kg hm-2)3种N素水平,比较研究了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种HN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HN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NN有所下降;但水种HN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NN增加;随施N量增加,水、陆稻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穗数均增加,每穗粒数表现不一,结实率均下降,但陆稻降幅小于水稻,陆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而水稻则显著下降。与水种相比,旱种条件下陆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变化,而水稻千粒重则显著下降,水、陆稻旱种的结实率均有所提高,但陆稻的提高幅度大于水稻。与水稻相比,陆稻不定根数少,吸N能力低,分蘖能力弱,成穗数少、穗型小,产量较低。拔节至抽穗期不定根数的增幅大,叶片含N率下降慢,花后叶片含N率和剑叶叶绿素(SPAD)值下降快。陆稻光合生产力对水分胁迫的负响应小,对增施N素正响应大。表明陆稻和水稻对种植方式和N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增产途径进行了讨论。
张亚洁周彧然杜斌杨建昌
关键词:陆稻水稻旱种氮素
氮素处理对粳稻谷壳大小及谷粒充实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01年
在盆栽条件下 ,以粳稻 95 1 6、日本晴为供试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粳稻品种籽粒性状的影响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 ,施用基肥可促进谷壳伸长增宽 ,谷壳投影面积增加 ;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或在施用分蘖肥的基础上过多施用穗粒肥 ,虽可增加谷粒的充实度 ,但谷壳长度、宽度和投影面积变小 ,粒重下降 ;施用分蘖肥可促进谷壳增大 ,对谷粒充实度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谷壳投影面积与粒重关系密切 (r9516 =0 .8990 ,r日本晴 =0 .94 2 8 ) ,谷壳越大 ,籽粒越重 .谷壳投影面积主要由谷壳宽度所决定 .
杨连新王余龙黄建晔董桂春张亚洁单玉华胡健周晓东杨洪健
关键词:施氮时期粒重氮肥粳稻
水稻出穗后叶片数及质量对籽粒结实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01年
以中粳稻武运 8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 3号为试验材料 ,出穗期剪去不同茎生叶和喷施增粒增重剂等处理 ,研究其对水稻结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出穗期剪去不同茎生叶 ,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结实率和结实指数均下降且下降幅度依次增大 ;其中剪除剑叶对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最大 ,随着叶位的下降 ,剪叶对灌浆结实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剪叶越多 ,对灌浆结实的影响越大。出穗期喷施增粒增重剂 ,能显著增加结实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 。
张亚洁王辉斌许乃霞苏祖芳沙爱红张林青朱晓彦
关键词:水稻剪叶结实率千粒重叶片数
栽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叶面积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5
1998年
试验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栽插行距及生育中期疏蘖措施对产量结构及其叶面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扩大,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有效、高效叶面积率高,孕穗期到成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保持较高的光合生产力,成穗率高,穗粒数协调,产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中粳稻盐粳4号、武育粳3号适宜行株距为(26.7~30)cm×10cm,汕优63适宜行株距为(30~33)cm×10cm。
苏祖芳杜永林张亚洁王辉斌季春梅周培南
关键词:水稻成穗率
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水稻饱粒重的影响被引量:10
2002年
1998~ 2 0 0 1年度 ,在群体水培、盆栽和大田条件下 ,以常规籼稻、粳稻及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 ,设置不同的栽培和环境条件 ,研究其对水稻饱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 (供氮浓度为 2 1mg kg)相比 ,适当降低移栽至抽穗期的供氮浓度 ,能显著提高饱粒重 ,供氮浓度过高 ,则相反 ;与不施肥相比 ,作为分蘖肥施用可提高所有品种的饱粒重 ,作为促花肥或保花肥施用则相反 ,作为基肥、粒肥施用对饱粒重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而在分蘖肥的基础上过多施用穗粒肥则使所有品种饱粒重显著下降 ;抽穗前 15d至抽穗期遮光、缺水、遮光 +缺水处理或抽穗前15d剪根处理均使饱粒重显著下降 ;适当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饱粒重的增加 ;结实期过早断水 ,饱粒重显著下降 ,而初穗期喷施“双增剂”(10mg kg) ,饱粒重显著增加 ;扬稻 6号、日本晴、武运粳 8号和汕优 6 3在不同栽培和环境条件下饱粒重的极差分别为 6 .6 9g、7.5 2g、3.79g、5 .85g ,最大增幅分别达 2 8.2 8%、37.6 2 %、15 .12 %、2 4 .6 4 %。
杨连新王余龙董桂春张亚洁单玉华杨洪建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3
2001年
以迟熟中粳稻 95 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 3为材料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 (行距 )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成熟期植株总吸氮量和穗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穗部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栽插行距不同总吸氮量有差异。不同处理抽穗期群体总颖花量、植株吸氮量变化幅度较大 ,抽穗期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变化幅度较小 ,因而可以根据预期产量指标的颖花量和不同地力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 ,计算得出抽穗期相对吸氮量 ,并除以抽穗期氮肥利用效率 ,就可较确切地算出水稻的施氮量 。
苏祖芳周培南许乃霞张亚洁
关键词:水稻氮素施肥量栽插密度养分吸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