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连新

作品数:133 被引量:1,225H指数:24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6篇农业科学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84篇水稻
  • 46篇FACE
  • 26篇籼稻
  • 24篇氮素
  • 16篇开放式空气C...
  • 15篇籽粒
  • 14篇杂交
  • 14篇生育
  • 14篇CO_2浓度
  • 13篇土壤
  • 13篇籼稻品种
  • 13篇根系
  • 12篇生育期
  • 12篇臭氧
  • 10篇杂交籼稻
  • 10篇污染
  • 10篇小麦
  • 9篇氮肥
  • 9篇氮素吸收
  • 9篇汕优63

机构

  • 133篇扬州大学
  • 6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常州市农林局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江苏省农林厅
  • 2篇高知大学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江苏省滩涂生...
  • 1篇南通市农林局

作者

  • 133篇杨连新
  • 111篇王余龙
  • 68篇董桂春
  • 65篇黄建晔
  • 55篇朱建国
  • 33篇王云霞
  • 28篇杨洪建
  • 21篇刘红江
  • 18篇单玉华
  • 15篇周娟
  • 13篇庄恒扬
  • 13篇张岳芳
  • 13篇张亚洁
  • 12篇张传胜
  • 11篇赖上坤
  • 11篇胡健
  • 9篇徐加宽
  • 9篇刘钢
  • 9篇陈培峰
  • 9篇孙成明

传媒

  • 29篇农业环境科学...
  • 16篇应用生态学报
  • 14篇作物学报
  • 14篇扬州大学学报...
  • 7篇生态学报
  • 7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中国水稻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江苏农业研究
  • 5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扬州大学学报...
  • 3篇第12届全国...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耕作与栽培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6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10篇2009
  • 16篇2008
  • 21篇2007
  • 14篇2006
  • 9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10篇2002
  • 7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定量分析小麦籽粒锌元素的空间分布被引量:13
2011年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是用于测定植物组织中元素分布的最新技术。采用LA-ICP-MS技术对小麦成熟籽粒中锌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熟小麦籽粒锌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从浓度分布看,种皮、糊粉层和胚中的锌分别为192、432和292 mg.kg-1,而胚乳中的锌只有14 mg.kg-1;从积累量分布看,种皮、糊粉层、胚和胚乳中的锌积累量分别占籽粒总积累量的24%、47%、11%和18%,说明小麦籽粒经加工后锌含量锐减(下降约80%)。分别采用LA-ICP-MS和酸消解溶液雾化进样ICP-MS法测定了自制校正标准样和小麦整粒种子的锌浓度,结果两种方法的测定值很接近且重复间变异较小,证实了LA-ICP-MS这一空间分布定量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王云霞杨连新W.J.Horst
关键词:小麦籽粒
FACE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为了明确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叶面积动态的影响,借助我国的稻/麦FACE技术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施N量处理,对FACE条件下水稻LAI动态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模拟模型。模型以时间为驱动因子,以水稻叶片干物重(LDMW)及比叶重(SLW)为研究对象,确立了LAI随LDMW及SLW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后水稻叶片干物重随之增加,而比叶重保持不变,因此LAI相应增加,施N量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验证,表明模型拟合程度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预测性。
孙成明庄恒扬杨连新杨洪建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王余龙
关键词:水稻FACE叶面积指数比叶重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被引量:18
2006年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②氮素累积量为A、B、C、D、E、F类的品种,随着氮素累积量的增加,产量水平明显提高;③氮素累积量大的品种,表现为单位面积库容量大、每穗颖花数多、千粒重高、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大、生物产量高,穗数较多、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较高,但其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均较低。
张岳芳张传胜陈培峰董桂春杨连新黄建晔龚克成王余龙
关键词:氮素累积量叶面积系数生物产量
近地层高臭氧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臭气(O<,3>)被认为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目前地球对流层大气中平均O<,3>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38nl1<'-1>(25-45nl1<'-1>,夏季每天8h平均)上升到2000年的50nl1<'-1>,这个浓度...
杨连新王余龙石广耀王云霞朱建国K.Kobayashi
关键词:全球变化臭氧水稻生长发育大气污染
文献传递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0
2002年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加 (FACE) 2 0 0 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和主茎叶片数没有明显影响 ,但使水稻生育进程加快 ,全生育期显著缩短 ,增加施N量可减缓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缩短的程度 ;FACE处理能显著增加分蘖数 ,极显著增加穗数 ,提高结实率 ,但使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 ;FACE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在高N条件下增产幅度更大 ;提高FACE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增加施N量是提高FACE处理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重要措施 .
黄建晔杨洪建董桂春王余龙朱建国杨连新单玉华
关键词: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被引量:31
2002年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加 (FACE) 2 0 0 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每穗 1、2次枝梗及其颖花的分化数、退化数、现存数及退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对每穗 1、2次枝梗的分化数及 1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 ,但使 2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显著提高 ,使 2次枝梗现存数明显减少 ;FACE处理对每穗 1、2次颖花的分化数和 1次颖花的退化数、现存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 ,但使每穗 2次颖花的退化数和退化率显著提高 ;FACE处理使每穗颖花现存数显著减少主要是因为FACE处理使现存 1次枝梗上 2次枝梗大量退化引起 2次颖花退化所致 ;FACE处理使 1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增加 ,使 2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降低 .
杨洪建王余龙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杨连新单玉华
关键词: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水稻颖花分化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6
2002年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空气中CO2 浓度增高 (FACE) 2 0 0 μmol·mol-1对水稻N素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含N率显著下降 ;由于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增大 ,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N素累积量有所提高 ,但无显著影响 ;FACE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移栽后 2 8d、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单位N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N素的籽粒生产效率和显著提高水稻的N素收获指数 .高N处理的植株含N率、N素累积量均有所增加 ,但使N素生产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
董桂春王余龙杨洪建黄建晔朱建国杨连新单玉华
关键词: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水稻
不同库容量类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g·m-2;大库容量品种抽穗期全株含氮率较高、结实期全株含氮率下降幅度较大;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强,抽穗后更明显,吸氮能力显著受到生育期与吸氮强度的影响,但吸氮强度的作用要大于生育期的作用;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氮素在根中比例小、成熟期氮素在茎鞘叶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增加吸氮量,促进茎鞘叶中的氮素运转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结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
董桂春于小凤董燕萍李进前田昊周娟王云霞杨连新黄建晔王余龙
关键词:水稻库容量氮素吸收氮素分配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N素营养对FACE响应的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20 0 1、2 0 0 2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高 (FACE)系统平台 ,研究不同施N量条件下 ,对武香粳 14不同生育时期N素含量、N素吸收、N素分配和N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除移栽后 16d ,FACE使其他生育期稻株含N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 ,生育中期的降幅大于生育前、后期 ;(2 )FACE使水稻不同生育期N素吸收量增加 ,生育前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中、后期 ;(3)FACE使茎鞘 (生育前、中期 )或稻穗 (生育后期 )的N素积累能力相对增强 ,使叶片的N素积累能力相对减弱 ;(4)除移栽后 16d ,FACE使其他生育期水稻N素物质生产效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 ,使水稻N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增加 ;(5 )增施N肥 ,使水稻生育中、后期植株N素含量和吸收量增加 ,使N素效率下降 ,而对N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影响较小 ;(6 )FACE和N处理对水稻N素营养的互作效应较小。
黄建晔杨洪建杨连新王余龙朱建国刘红江董桂春单玉华
关键词:水稻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依托全球唯一的稻田开放式空气中臭氧浓度增高系统平台,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和高臭氧浓度(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高50%)两个浓度水平,研究FACE条件下高O3浓度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O3浓度使汕优63和两优培九每穗颖花数分别减少28朵和34朵,下降幅度分别为15%和13%.从稻穗构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与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明显减少有关,对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的影响较小,因此高O3浓度胁迫下水稻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增加,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降低.从颖花形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下降主要是颖花(特别是2次颖花)的分化受到抑制所致,而颖花的退化数不增反降.上述结果表明,采取相应措施削弱高O3浓度胁迫对颖花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近地层高O3浓度条件下减少杂交稻产量损失的关键.
杨开放杨连新王云霞石广跃赖上坤朱建国Kazuhiko Kobayashi王余龙
关键词:水稻颖花分化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