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娱菁

作品数:12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孤独症
  • 5篇少年
  • 3篇孤独症儿童
  • 3篇儿童
  • 2篇厌食
  • 2篇社会
  • 2篇神经性
  • 2篇神经性厌食
  • 2篇双相
  • 2篇双相障碍
  • 2篇青少年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孤独症患者
  • 2篇分裂症
  • 1篇学龄
  • 1篇学龄期
  • 1篇右侧
  • 1篇早发型
  • 1篇症状
  • 1篇软体征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周娱菁
  • 12篇刘靖
  • 12篇李雪
  • 11篇王慧
  • 7篇杨文
  • 5篇齐军慧
  • 3篇曹庆久
  • 3篇张晓丽
  • 3篇刘静然
  • 2篇田野
  • 1篇姚丽
  • 1篇郭延庆
  • 1篇杨柳
  • 1篇王菲菲

传媒

  • 12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脑灰质异常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灰质体积异常脑区以及异常脑区发育特点。方法:纳入19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且总智商≥70的高功能孤独症患者,以及年龄、总智商、性别组间匹配的16例正常对照,以磁共振成像检查收集被试的脑影像学资料,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计算两组被试大脑各区域的灰质体积,在统计学参数图(SPM)软件SPM8中进行双样本t检验得出差异脑区,对结果进行错误率(FDR)多重比较校正(P<0.05)。采用偏相关分析两组被试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高功能孤独症组的右侧额下回眶额部灰质体积小于正常对照组(FDR校正,P<0.05)。正常对照组右侧额下回眶额部灰质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r=-0.592,P<0.05),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右侧额下回眶额部灰质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r=-0.696,P<0.01)。结论:与正常人相比,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右侧额下回眶额部发育异常,此脑区可能参与孤独症的病理机制。
王慧李雪刘靖曹庆久杨柳周娱菁刘静然徐凌子吉兆正王菲菲梅婷汤欣舟
关键词:高功能孤独症脑灰质
神经性厌食少年的情绪、冲动特点及与自伤自杀的关联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及自伤自杀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对39名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有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的少年,以及7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评定,并对两组间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将人口学资料及上述各量表总分(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总分除外)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0.002、0.001),存在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患儿比例分别为43.6%、41.0%、33.3%。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冲动(OR=1.19,95%CI:1.04-1.37)与自杀观念相关联;且冲动(OR=1.15,95%CI:1.03-1.30)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神经性厌食少年有明显较多的抑郁、灾难化思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及企图;冲动者更易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
杨柳刘靖李雪周娱菁王慧刘静然王菲菲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自伤自杀
6~18岁孤独症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强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6~18岁孤独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其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2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以及年龄、性别、智商、头动参数匹配的19例正常对照,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数据,以功能连接强度(FCS)作为测量指标,计算全脑FCS值、局部FCS值及远程FCS值。采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评定孤独症核心症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差异脑区FCS值与ADI-R分值的相关性。结果:孤独症组的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FCS值高于正常对照(校正后P <0. 05);孤独症组的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FCS值与ADI-R中刻板、局限、重复的兴趣与行为项目评分呈正相关(r=0. 69 P <0. 05)。结论:6~18岁孤独症患者存在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功能连接异常,上述脑区异常可能参与孤独症的病理机制,与孤独症患者的局限兴趣及刻板重复行为相关。
刘静然曹庆久刘靖李雪郭延庆周娱菁王慧杨柳梅婷吉兆正徐凌子汤欣舟
关键词:孤独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疗效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 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vs.(1.1±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周娱菁刘靖李雪杨文齐军慧王慧刘静然
关键词:孤独症社交技能训练疗效干预研究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年龄13~18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对照18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分别对AHRBI量表各因子分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维度危险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HRBI总分和健康妥协行为、破坏纪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吸烟饮酒行为5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1.5(0,130)vs.47(38,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健康妥协行为因子、破坏纪律行为因子、无保护性行为因子、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关联(均P〈0.05);破坏纪律行为是攻击与暴力行为(OR=1.57,95%CI:1.13~2.19)、无保护性行为(OR=1.32,95%CI:1.08~1.61)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行为是健康妥协行为(OR=2.79,95%CI:1.01~8.33)、无保护性行为(OR=1.83,95%CI:1.29~2.58)的危险因素,攻击与暴力行为是自杀自伤行为(OR=1.39,95%CI:1.15~1.68)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OR=0.12,95%CI:0.14~0.95)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OR=0.95,95%CI:0.90~0.99)的保护因素,无保护性行为是吸烟饮酒行为(OR=2.38,95%CI:1.11~5.13)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各危险行为间有一定关联。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
王慧周娱菁刘靖李雪杨文齐军慧何书平田野刘静然
关键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及心理推理能力、执行功能测查,评定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商(hDQ)、智商、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情况。结果.ADQ为(85.4±20.9),其独立因子T分(40.2±17.3),认知因子T分(43.3±15.7),社会自制因子T分(42.0±16.0)。总智商为(102.1±24.0)。控制年龄和智商因素后,心理推理能力测试中一级错误信念得分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正相关(r=0.50、0.45,Ps〈0.05)。执行功能中,复杂图形即刻细节评分和延迟细节评分均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6、-0.47,Ps〈0.05),Stroop第2试所需时间、第4试所需时间、第4试错误个数、数字字母连线错误个数均与经济活动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3、-0.57、-0.45、-0.57,A〈0.05),第2试所需时间与个人取向分量表评分和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负相关(r=-0.46、-0.50,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呈中度相关,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越好,社会适应性越好。
姚丽刘靖李雪杨文周娱菁王慧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
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AHRBI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双相障碍组AHRBI和AHRBI-P总分及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和AHRBI-P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0.32、-0.33;均P〈0.05),AHRBI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田野李雪刘靖杨文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关键词:青少年双相障碍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同时经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终身版(K-SADS)评定无严重精神共患病的6~17岁孤独症儿童共46例。以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复杂图形记忆、连线试验、言语流畅性、Stroop色词命名和一、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评定其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水平。将SRS总分及各因子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与执行功能各项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和非通过组的SR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执行功能方面,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的各项得分均与SRS孤独症行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1、0.33、0.41、0.38,Ps<0.05),即时记忆结构分与SRS社交动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P<0.05),延时记忆结构分与SRS总分呈正相关(r=0.34,P<0.05);Stroop色词命名任务中第1试错误数与SRS社交认知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P<0.05),Stroop色词命名中其他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及连线任务结果与SRS结果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r=-0.21~0.24,Ps≥0.05)。心理推理能力方面,错误信念通过组与未通过组的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73,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其执行功能有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其心理推理能力无明显关系。
齐军慧刘靖李雪张晓丽杨文周娱菁王慧
关键词:孤独症社会交往能力
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 (38,119) vs.46 (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 (10.0,17.0) vs.14.0 (9.0,16.0)],总病程较短[12.0 (1.0,65.0) vs.26.0 (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 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 CI:1.40 ~ 10.84)、破坏纪律(OR =4.16,95%CI:1.08 ~ 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 CI:4.16~171.68)、健康妥协(OR =6.66,95%CI:1.08 ~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田野刘靖李雪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关键词:双相障碍早发型病例对照研究
6~18岁孤独症个体不同年龄组心理推理能力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差异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社会认知中心理推理能力(ToM)相关重要脑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随年龄发育模式,探讨孤独症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的脑机制。方法:43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组间匹配的39例正常对照,选取背内侧前额叶(d MPFC)、左侧颞顶联合(l TPJ)、右侧颞顶联合(r TPJ)和右侧颞上沟(r STS) 4个ToM相关的重要脑区,计算其与全脑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通过单变量方差分析探索感兴趣区域的功能连接在被试中的组别及年龄交互作用;并将被试根据年龄分为儿童期(6. 0~11. 9岁)和青春期(12. 0~18. 0岁),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组间差异。结果:r 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r STS与双侧额上/中回的功能连接均呈现出组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校正后P <0. 05);其中,在儿童期,孤独症患者r 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大于正常对照组(P <0. 05);而青春期,r TPJ和r STS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的功能连接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P <0. 05)。结论:6~18岁孤独症个体在r TPJ及r STS两个关键脑区的功能连接中表现出多效性的非典型发育模式,该发育模式可能与孤独症患者异常的ToM有关。
梅婷李雪曹庆久鲁彬周娱菁王慧刘静然杨柳吉兆正王菲菲徐凌子汤欣舟马增慧严超赣刘靖
关键词:孤独症发育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