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 作品数:24 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及同期同年龄段颈椎病(影傍学显示仅单节段病变)且行保守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MRI退变评分作为评价梯间盘退变指标;采用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作为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PfirrmannMRI诃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手术组患者在术后l周及24个月时颈椎JOA评分明显升高且ND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与术后l周相比,颈椎JOA评分及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易发生退变,但疗效值得肯定。
- 郑兆君邱玉金刘文华李军磊曹亮波
- 关键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
- 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95例65岁以上新鲜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3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3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 李杰周春晖刘文华刘儒森张彦芳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老年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
- 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评估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分析异位骨化对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48例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女21例;年龄33~51岁,平均40.5岁。脊髓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混合型颈椎病13例。病程2~14个月,平均10.3个月。病变节段:C3、43例,C4、56例,C5、630例,C6、79例。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置换节段活动度评价疗效;并将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分为两组,比较术后1、2、3、4年以上各指标差异。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56.6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 d,其余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年共13例(27.08%)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级8例,2级3例,3级2例。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及VAS评分、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相对较高,异位骨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影响较小,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 刘文华朱兵刘晓伟孙宇
-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异位骨化
- 腰椎间盘髓核与软骨终板切除术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 通过研究腰椎间盘髓核与软骨终板同时切除以及单纯髓核摘除术后生物力学变化,明确其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岁健康犬9只,作为动物模型,手术部位为L5~6,L6~7,L7~S1,根据手术方式将27个椎间隙分为3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B组(单纯髓核摘除术)、C组(髓核及软骨终板切除术).术后24周取出L5~S1椎体,固定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量相应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B组脊柱节段稳定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现为在屈/伸方向上施加载荷时,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均明显增大,在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上施加载荷时,NZ明显增大;C组脊柱节段在各方向上的ROM和N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稳定性较好.结论 髓核及软骨终板同时切除能够较好地保持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防止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
- 刘亚田云虎刘文华姜小坤王韶峰
- 关键词:腰椎间盘生物力学髓核软骨终板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患者的104个椎体在G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成形,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术后1年时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结果:10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1例1个椎体有骨水泥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时间点疼痛缓解率均>80%;术后1年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PVP术后1年时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与PVP前无差异(P>0.05);4例患者的5个病椎有椎弓根的浸润并突入椎管内,其余椎体和附件未见肿瘤进一步浸润。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同时延缓和降低了椎管内肿瘤浸润的发生。
- 刘文华邱玉金刘亚田云虎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胸椎转移瘤
- 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脊柱附件转移瘤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脊柱附件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1年11月,对32例脊柱附件转移瘤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注射。共49个脊柱附件溶骨性病变(17例单发,15例多发),在CT引导下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注射。观察术后病变附件影像学变化;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年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1例病椎附件骨水泥渗漏,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ADL评分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1例2个附件肿瘤进一步浸润并突入椎管内,1例1个附件肿瘤侵入相邻椎体内,其余附件及椎体未见肿瘤进一步浸润侵袭。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脊柱附件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可维持脊柱附件完整,同时延缓椎管内和椎体内肿瘤浸润。
- 郭俊翔徐磊王生于文瑄刘文华
- 关键词:转移瘤微波消融骨水泥
- 赛莱乐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
- 2010年
- 目的:观察赛莱乐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赛莱乐150mg,1次/d,2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赛莱乐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
- 潘龙海刘文华
- 关键词:颈椎病丹参注射液赛莱乐
- 压应力下兔软骨细胞的凋亡和IL-1β、TNF-α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观察持续及间歇压应力下关节软骨的组织学变化、软骨细胞的凋亡并测定关节液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探讨压应力下软骨细胞凋亡和关节软骨退变的相互关系及压应力下软骨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在活体新西兰大白兔左后肢的髌股关节间造成持续及间歇的不同压应力模型,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7组:A组,对照组;B组,持续伸直位;C组,持续屈曲80°位;D组,持续屈曲140°位;B1组,间歇伸直位;C1,间歇屈曲80°位;D1组,间歇屈曲140°位。持续组于1周、2周、4周、6周、8周,间歇组于4周、8周、12周先进行髌股关节间压应力测试,然后取材利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TUNEL法等方法观察关节软骨细胞及关节软骨的组织学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关节间持续及间歇的较高压应力可以引起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并伴有关节软骨退变,并同时伴有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持续的压应力引起的变化大于间歇的压应力;较长时间的关节制动也可以引起上述变化。结论:关节间持续及间歇的较高压应力可以引起软骨细胞凋亡,并继而出现软骨退变,IL-1β和TNF-α在软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刘文华刘亚邱玉金田云虎常炳营
- 关键词:压应力骨细胞凋亡退变细胞因子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观察其疗效,探讨椎体成形术在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患者的104个椎体在G型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
- 刘文华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经皮穿刺胸椎转移瘤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疾患术后轴性症状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CSM)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共18例接受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共17例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87±2·3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5·51±2·1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7·58±3·65)%,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5·51±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陈少明邱玉金刘亚刘文华
- 关键词: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生理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