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韧希子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黄河三角洲
  • 3篇表层沉积物
  • 3篇沉积物
  • 2篇粒度特征
  • 1篇地统计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悬沙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移
  • 1篇三角洲
  • 1篇输移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泥沙
  • 1篇泥沙
  • 1篇环境演变
  • 1篇环境演变研究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下游
  • 1篇河口悬沙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任韧希子
  • 3篇陈沈良
  • 1篇周永东
  • 1篇彭俊
  • 1篇刘锋
  • 1篇陈一强

传媒

  • 1篇泥沙研究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刘锋陈沈良周永东彭俊陈一强任韧希子
关键词:调水调沙悬沙输移悬沙浓度水文泥沙河口悬沙垂向分布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被引量:18
2012年
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中值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反映了的复杂性;偏态值均为正,其极高值大都分布于水深10m左右的区域;峰态的极大值分布于现行河口的南侧,极小值分布于湾湾沟口和飞雁滩以东的近岸。Flemming三角图反映出冲蚀区的动力条件整体较强;淤积区内清水沟老河口附近的动力条件比现行河口强;浅海平原区水动力较弱且单一。
任韧希子陈沈良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黄河下游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异特征和规律被引量:4
2010年
根据黄河下游干流高村以下河道50个断面底质样,尾闾清8断面到口门附近的10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2000年7—9月黄河三角洲滨海区18个断面123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结合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沉积物性质和粒度特征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村以下河道河床沉积物呈现由粗到细的变化趋势;黄河三角洲滨海区的沉积物分布显示出"侵蚀区砂多、堆积区泥多,近岸砂多、岸外泥多"的分布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可知,20 m水深为黄河入海泥沙分选粗化的界线。
任韧希子陈沈良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
黄河最显著的特征是水少沙多,而由大量流域来沙所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处于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多方面的动力条件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因而泥沙在大量沉积的同时也不断向海扩散输运,三角洲既是流域入海物质的“汇”,又是入海物质向...
任韧希子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相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