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小敏

作品数:31 被引量:45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地震
  • 10篇地壳
  • 10篇动力学响应
  • 5篇深层动力过程
  • 5篇盆地
  • 4篇动力机制
  • 4篇能源
  • 4篇结晶基底
  • 4篇基底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M
  • 3篇地球物理
  • 3篇地幔
  • 3篇第二深度空间
  • 3篇上地幔
  • 3篇强烈地震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汶川地震
  • 3篇下地壳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1篇阮小敏
  • 30篇滕吉文
  • 25篇张永谦
  • 19篇闫雅芬
  • 12篇杨辉
  • 7篇胡国泽
  • 7篇张洪双
  • 4篇张雪梅
  • 3篇白登海
  • 3篇闫亚芬
  • 3篇皮娇龙
  • 2篇王谦身
  • 2篇田有
  • 2篇孙若昧
  • 2篇安玉林
  • 1篇张先康
  • 1篇刘财
  • 1篇张中杰
  • 1篇王夫运
  • 1篇韩立国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岩石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发震断裂带和形成的深层动力学响应被引量:20
2014年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弧形山造山带,而且导致其东部弧顶—东构造结似一尖楔沿NNE方向插入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造成了巴颜喀拉块体和龙门山断裂系深、浅部构造强烈活动和变形,并导致高原腹地壳、幔物质以大型走滑断裂为通道边界向E-ES方向运移.2008年5月12日汶川—映秀MS8.0地震就发生在这相对活动的巴颜喀拉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系辖区内.基于该区深部壳、幔结构和主震(MS8.0)与7万多次余震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的展布研究表明,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发震断裂不是震中在地表投影位置附近,而是龙门山断裂系3条以不同角度西倾、且向下在15±5km深处汇聚的断裂带CF.该发震断裂带不是一条简单的线性断裂带,而是一半径为5km左右的柱状震源体,沿NE向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物质向东与向东南运动过程中地壳各层整体逐渐抬升,且在龙门山断裂系地带为减薄的转折部位,而地壳低速层却在这里尖灭.在两陆-陆板块碰撞力系作用下,壳、幔介质以上地壳底部低速层(深20±5km)为上滑移面,并与上地壳解耦,而在深处则以岩石圈底部漂曳的软流层顶部(深100±10km)为下滑移,故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才能同步运动.它们在四川盆地高速"刚性"壳、幔物质阻隔下,龙门山断裂系的3条向下汇聚的断裂带与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同步沿龙门山断裂系的断层面向上逆冲,当向上与向下同步运动的固态壳、幔介质二者在15±5km深处强烈碰撞时激发了这次MS8.0地震和一系列强余震的发生和发展.基于上述可见,对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运移和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乃核心所在.
滕吉文皮娇龙杨辉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胡国泽
关键词:发震断裂深层动力过程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被引量:13
2011年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场动力学响应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巨增,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承受的力度,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的配置,即在广为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和使用可再生...
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文献传递
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被引量:16
2010年
任何国家要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均必须依赖于大量能源的供给和消耗,当今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之际,现已成为世界上化石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预测在2012年前后在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耗中将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一能源消耗大国.面临这种必然的格局,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多元化地利用世界能源,同时又必须坚定的立足于本土,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能保证持续供给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对国内外油、气发展势态的综合研究表明:(1)在中国油气的生、储构造和岩性极为复杂、油田整装性差的条件下,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厘定双相(陆相+海相)沉积盆地、古老结晶基底和双基混合成因(有机+无机)的理念,以拓展勘探和开发空间;(2)科学理解中国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潜力,强化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油、气能源的勘探和开发乃本世纪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3)加强地球物理勘探高、新科学与技术,即新理论、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乃是发现深层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根本保证.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的发生与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和动力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又是什么?为此必须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壳、幔速度结构以及其深层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松藩-甘孜、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地域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反演研究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构造结,该东构造结似一尖楔向NNE方向顶挤并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故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高速"刚性"物质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2)龙门山造山带与其西北侧地带地形高差达3500±500m左右,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5±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其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这里恰为应力作用的耦合与集中地带;3)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上、中地壳(深20~25km)中的低速层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断裂系与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3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收敛到15±5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和震源介质破裂;即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高度集中的应力得到急速释放,故形成了这次8.0级大地震。为此�
滕吉文杨辉张洪双张雪梅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强烈地震动力学响应
秦岭造山带和邻域磁异常特征及结晶基底变异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本文根据最新的跨越南鄂尔多斯盆地—渭河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四川盆地东北缘,即榆林—咸阳—万源—涪陵综合地球物理大剖面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数据和1∶10万与1∶20万航磁异常资料,经数据处理和反演分析了该研究区域内地磁异常场展布特征、构造分区及结晶基底起伏.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反演与研究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地磁异常场和结晶基底起伏均存在明显差异和分区特征.南鄂尔多斯盆地磁异常较平稳,由于燕山运动导致盆地整体抬升,其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剥蚀作用,结晶基底埋藏较浅;渭河盆地与四川盆地东北部却长期接受沉积作用,结晶基底埋藏相对较深;而秦岭—大巴造山带磁异常变化剧烈,由于其经历了长期的碰撞、挤压和陆内造山作用,地层、岩性和构造分布极不均匀,且在深部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运移.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认识研究区域内的上地壳属性、构造格局、深层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及深部潜在资源远景提供了重要依据.
胡国泽滕吉文阮小敏王谦身闫亚芬王平熊盛青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地磁异常结晶基底
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1.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意义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速度结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次研究区域是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地区。鄂尔多斯块体是一个周缘由一系列断陷带围陷的古老克拉通,发育了古生代不同时期的稳定沉积,油气资源丰富...
阮小敏孙若昧滕吉文田有
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层、块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被引量:53
2010年
阴山造山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缘,这一地带不仅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且为盆、山的耦合地带,故在造山带与盆地地域具有各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基于高精度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通过反演求得了满都拉—鄂尔多斯—榆林—延川长达650 km剖面辖区的岩石圈精细层、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沿该剖面由南向北地壳厚度为40~45 km;在不同构造单元其介质、结构均不相同;速度分布、空间结构形态和界面起伏及属性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 km/s;②沿剖面存在5条深、大断裂,且将该区切割成为壳、幔结构明显差异的4个构造单元,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地带、阴山造山带、内蒙构造带,它们各自具有固有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同时厘定了阴山造山带与内蒙构造带之间的白云鄂博深、大断裂带是古亚洲洋的南界.在这里不仅导致了阴山造山带的形成,而且聚集了诸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地震亦频繁活动.基于上述研究表明,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耦合地带的壳、幔结构复杂、呈现出速度结构各异的层、块状展布.显然,在这一错综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地带,有着特异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
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张永谦张先康闫雅芬赵金仁李明杨辉张洪双阮小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动力过程
汶川8.0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深层过程与动力成因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又是什么?为此必须对这次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壳幔速度结构和其深层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大地震地震发生深层动力过程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的发生与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和动力机制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
滕吉文杨辉张洪双张雪梅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强烈地震动力学响应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