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新超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酸性
  • 4篇SBA-15
  • 4篇表面酸性
  • 3篇汽油
  • 3篇AL
  • 3篇FCC汽油
  • 2篇脱硫催化剂
  • 2篇吸附脱硫
  • 2篇介孔
  • 2篇介孔材料
  • 2篇孔材料
  • 2篇加氢
  • 2篇加氢脱硫
  • 2篇加氢脱硫催化...
  • 2篇CUO
  • 1篇性能研究
  • 1篇选择性加氢脱...
  • 1篇乙苯
  • 1篇异戊二烯
  • 1篇原位红外

机构

  • 9篇辽宁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9篇邵新超
  • 8篇宋丽娟
  • 6篇段林海
  • 6篇武玉叶
  • 5篇秦玉才
  • 4篇张晓彤
  • 3篇孙兆林
  • 2篇董宪莹
  • 2篇杜美玉
  • 1篇李怀雷
  • 1篇王利
  • 1篇张翻
  • 1篇王源
  • 1篇于文广
  • 1篇王旺银
  • 1篇梁俊虎
  • 1篇陈雷
  • 1篇李强

传媒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uO-SBA-15的表面酸性对燃料油吸附脱硫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7
2012年
固相研磨法是将不同量的活性组分掺入到介孔材料上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该法以焙烧脱模前后的SBA-15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O-SBA-15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方法表征了吸附剂的物理性质.通过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改性前后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变化.借助吡啶-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py-FTIR)技术考察了吸附剂表面的酸类型及相对酸量.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了吸附剂对催化裂化(FCC)燃料油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CuO是与SBA-15表面的Si―OH结合形成[Si-O-Cu-O-Si]交联从而达到分散的目的;以SBA-15介孔材料(APS)为载体能够有效抑制在焙烧过程中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缩合,且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仍能够均匀分散在载体SBA-15上,而采用焙烧脱模的SBA-15(CS)为载体制备的CuO-SBA-15吸附剂却出现了活性组分团聚现象;吸附剂的酸性与脱硫性能均随着CuO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吸附剂具有最高的Lewis酸(L酸)酸量及最佳的脱硫性能;吸附剂的L酸酸量与其脱硫性能成正相关关系;另外吸附剂的L酸的形成是由于改性后Cu周围的电荷密度降低引起的.
邵新超段林海武玉叶秦玉才于文广王源李怀雷孙兆林宋丽娟
关键词:表面酸性吸附脱硫LEWIS酸
AlSBA-15介孔材料其表面酸性对燃料油吸附脱硫的影响
通过原位水热法制备了硅铝比为10 的AlSBA-15(10),采用X 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分别通过原位红外和吡啶吸附红外技术(py-FTIR)考察了改性前后介孔材料的羟基数目的...
王源邵新超秦玉才于文广张晓彤段林海宋丽娟
关键词:表面酸性
限域于MCM-41孔道内的MoO3活性相的酸性研究
<正>用单层分散的方法制备了不同Mo O3负载量的MCM-41,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考察了不同Mo O3负载量MCM-41的长程有序性变化情况,通过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改性前后MCM-41表面羟基的数目变化,借助吡...
张晓彤于文广邵新超武玉叶秦玉才段林海宋丽娟
文献传递
改性介孔分子筛对布洛芬的吸附与控制释放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合成后改性将氨基嫁接进介孔MCM-41和SBA-15孔道内,对功能化的2种分子筛进行药物吸附与控制释放的研究。利用红外光谱仪(IR)、智能重量分析仪(IGA)等表征手段对吸附剂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对药物布洛芬(IBU)的吸附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氨基改性的MCM-41(MCM-41-NH2)对布洛芬的吸附性能大于氨基改性的SBA-15(SBA-15-NH2)。在pH值为2.0时,2种载体中IBU释放的相对最慢,S-NH2-IBU比M-NH2-IBU释放的缓慢;在pH值为4.0时,S-NH2-IBU则比M-NH2-IBU释放的要快;而在pH值为7.4时,2种载体中IBU释放速率相对比较快,S-NH2-IBU比M-NH2-IBU释放的要快。缓释速率的不同可能是源于2种分子筛不同的形态和孔道结构。
陈雷张翻邵新超梁俊虎宋丽娟
关键词:布洛芬缓释
二甲苯和乙苯在MIL-53(Al)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并用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进行了表征。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GA)测定了邻、间、对二甲苯和乙苯各同分异构体分别在303K和373K时在MIL-53(Al)上的吸附等温线。在303K时吸附等温线属于典型的I型吸附等温线。温度为373K时,骨架因为发生了"呼吸"作用而使等温线偏离了Langmuir模型,出现阶梯状吸附。吸附等温线的测定表明了邻二甲苯在此材料上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而乙苯的吸附效果最差。通过固定床穿透实验和气相色谱的分析得到了二元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因数,其中邻二甲苯/乙苯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分离因数达到9.2。
段林海董宪莹张晓彤王利邵新超宋丽娟
关键词:二甲苯乙苯
Co-Mo/γ-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吸附扩散性能被引量:4
2013年
用智能质量分析仪(Intelligent Gravimetric Analyser)测得了不同温度下异戊二烯(Isoprene)、戊烯-1(Pentene-1)及噻吩(Thiophene)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程序升温脱附曲线(TPD),并研究了三者在该催化剂上的扩散性能。结果表明,噻吩、异戊二烯、戊烯-1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饱和吸附量依次降低;噻吩与该催化剂存在2种吸附作用,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形成Co-Mo-S相,可有效地提高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脱硫效果,而戊烯-1和异戊二烯在该催化剂上只存在1种弱吸附作用;3种吸附质中,戊烯-1相对扩散系数最大,噻吩和异戊二烯的相对扩散系数较小且相近。
段林海武玉叶杜美玉邵新超秦玉才宋丽娟
关键词: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异戊二烯
AlSBA-15的表面酸性对FCC汽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的影响
<正>采用后嫁接法用不同铝源(Na Al O2、Al Cl3、Al(OPri)3)制备了不同硅铝比(Si/Al)的Al SBA-15,作为比较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不同硅铝比的Al SBA-15,借助静态法评价了吸附剂的脱硫...
邵新超于文广武玉叶秦玉才张晓彤段林海宋丽娟孙兆林
文献传递
CuO改性SBA-15的表面酸性对FCC汽油的选择性吸附脱硫的影响
用带模板剂介孔硅(SPA)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 O-SBA-15,采用静态法对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进行评价,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吡啶红外技术(py-FTIR)考察了焙烧前后的模板剂与前驱体的脱除情...
邵新超武玉叶秦玉才于文广王旺银李强张晓彤孙兆林宋丽娟
文献传递
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吸附和扩散性能
<正>使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ntelligent Gravimetric Analyser)测得了不同温度下异戊二烯(Isoprene),1-戊烯(1-Pentene)及噻吩(Thiophene,TP)在FCC汽油选择性...
段林海武玉叶杜美玉邵新超董宪莹朱龙凤宋丽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