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平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流动儿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素质
  • 1篇心理学
  • 1篇信任
  • 1篇信任感
  • 1篇信息加工
  • 1篇杏仁核
  • 1篇学前儿童
  • 1篇学生心理
  • 1篇学生心理素质
  • 1篇依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认同
  • 1篇生心
  • 1篇疏离
  • 1篇疏离感
  • 1篇群体参照效应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王雪平
  • 4篇陈旭
  • 3篇陈晓
  • 2篇雷鹏
  • 1篇关幼萌
  • 1篇谢德光

传媒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社会心理科学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中小学心理健...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进化心理学对心理素质结构研究的整合与重构——以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传统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模式不经济,研究结果出现纵向断裂横向分裂的趋势。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素质结构的最终功能均指向个体的适应性,其形成是与周围环境不断排斥和融合的过程。建构的心理素质结构融合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研究模式的弊端,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以分析人为主导转而分析人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重,进而引导人的心理素质结构的不断发展。
雷鹏关幼萌陈旭王雪平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文化环境
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
关键词:流动儿童疏离感干预对策
学前儿童假想同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2年
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假想同伴进行了研究,假想同伴的存在在儿童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通过整理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的高峰期;拥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性别、种族、出生顺序等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假想同伴对儿童长大以后的创造力、言语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在假想同伴消失的原因、跨文化研究和拓展更宽的研究领域上开展。
陈晓陈旭王雪平
关键词:学前儿童
面孔信任感评价的表情机制
2012年
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能够迅速的对新异面孔做出特质评价,而面孔信任感评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本文试图梳理以往的研究,探讨面孔信任感评价的表情机制,即信任感评价源于快乐/愤怒的表情线索,进而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意图(接近/回避)。而在此基础上,杏仁核作为动机机制推动着人们的趋避行为。通过对其表情机制、神经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人们能够对面孔信任感评价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引导人们进行更好的人际交往。
王雪平陈晓
关键词:效价表情杏仁核
留守儿童的依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2年
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亲密的情感联结。然而,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有的与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在一起,这种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留守在农村的状况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依恋风格。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本文从依恋对象、依恋质量、依恋模式和影响因素这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状况进行了探讨。今后的研究可从测量依恋的工具、依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着手。
陈晓陈旭王雪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依恋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水平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
自我构念分为个体自我(个体层面的特征)、关系自我(基于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群体自我(基于自我认同的群体)。正如典型的自我参照加工任务需要被试对与“自己”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那样,对被试来说,参照其本人所认同的群体进...
王雪平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自我构念信息加工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