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中业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病菌
  • 4篇稻瘟
  • 4篇稻瘟病
  • 4篇稻瘟病菌
  • 4篇瘟病
  • 2篇蛋白
  • 2篇荧光
  • 2篇荧光蛋白
  • 2篇生理小种
  • 2篇小种
  • 2篇绿色荧光
  • 2篇绿色荧光蛋白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杀菌剂
  • 1篇生理分化
  • 1篇生理小种鉴定
  • 1篇生物杀菌剂
  • 1篇室内毒力

机构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篇王中业
  • 5篇张俊华
  • 5篇潘春清
  • 3篇孙洪利
  • 3篇刘洋大川
  • 3篇刘扬
  • 2篇张明
  • 1篇奚启新
  • 1篇依铁柱
  • 1篇杨明秀
  • 1篇刘烨
  • 1篇张淋淋
  • 1篇崔凯旋

传媒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瓜菜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乳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宁南霉素次之,5%井冈霉素水剂最弱。
王中业张俊华奚启新杨明秀潘春清
关键词:生物杀菌剂毒力测定
2008~2009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被引量:11
2010年
2008~2009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共分离得到356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4个中国小种。其中ZA、ZC和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4.83%,19.38%和16.57%。ZB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9.27%,其次是ZC1(5.62%),再次是ZA1(5.06%)、ZA33(5.06%)和ZA49(5.06%)。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孙洪利潘春清刘洋大川张明刘扬王中业依铁柱张俊华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黑龙江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和抗源筛选及病菌遗传转化研究
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目前在全世界种植水稻共有114个国家,其中中国是全世界水稻的主产国之一,全国耕地面积的1/4种植水稻,每年全国粮食总产的45%为水稻。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水稻种植基地,黑...
王中业
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绿色荧光蛋白抗源筛选
文献传递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8个代表性菌株从153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来自黑龙江省各水稻主要产区的214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RSAP(Restriction site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析,得到134条多态性条带,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196个不同单元型(带型)的代表性菌株的指纹图谱。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83为界,将214个菌株196个单元型划分为10个遗传宗谱,10个遗传宗谱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张俊华刘扬孙洪利潘春清刘洋大川张明王中业
关键词:稻瘟病菌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被引量:4
2010年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洋大川潘春清孙洪利刘扬王中业张俊华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
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绿色荧光蛋白(GFP)遗传转化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措施。研究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机制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因其具有片段小、易与多种不同蛋白质N端或C端融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病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研究中。研究以p BGg Hg作为转化载体,根癌农杆菌C58C1作为转化介体,转化稻瘟病菌的强致病菌株py1022。研究发现,250μg·m L-1潮霉素B能完全抑制稻瘟病菌生长,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个·m L-1,共培养时间为4 d,共培养AS浓度为200μmol·m L-1,共培养温度为28℃。随机挑取8个转化子分别进行PCR扩增后测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致病力及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GFP成功转化到稻瘟病菌中,可为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的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张俊华刘烨韩雨桐潘春清王中业张淋淋崔凯旋
关键词:稻瘟病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