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泽民

作品数:59 被引量:196H指数:10
供职机构:白城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手性
  • 20篇过渡态
  • 18篇密度泛函
  • 18篇泛函
  • 14篇纳米
  • 12篇密度泛函理论
  • 12篇泛函理论
  • 12篇分子
  • 12篇Α-丙氨酸
  • 9篇微扰
  • 8篇分子手性
  • 8篇催化
  • 7篇有机锡
  • 7篇纳米管
  • 7篇光催化
  • 6篇纳米纤维
  • 6篇晶体
  • 6篇晶体结构
  • 6篇复合纳米纤维
  • 5篇水热

机构

  • 43篇白城师范学院
  • 12篇吉林大学
  • 11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白城师范高等...
  • 5篇辽宁师范大学
  • 3篇海口经济学院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解放军军需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白城市医学高...

作者

  • 59篇梅泽民
  • 23篇王佐成
  • 16篇佟华
  • 8篇曹铁平
  • 8篇李跃军
  • 8篇朱东升
  • 8篇闫红彦
  • 7篇赵衍辉
  • 7篇金向军
  • 6篇赵晓波
  • 5篇李小平
  • 4篇杨晓翠
  • 4篇王文举
  • 4篇母瀛
  • 4篇高峰
  • 3篇王寅
  • 3篇朱再明
  • 3篇刘群
  • 3篇邹晓威
  • 3篇吕洋

传媒

  • 7篇东北师大学报...
  • 6篇复旦学报(自...
  • 6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白城师范学院...
  • 3篇无机化学学报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松辽学刊(自...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合成化学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有机化学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大学化学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1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梯形二聚体二正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被引量:2
2010年
将(n-Bu2Sn)2O(二正丁基氧化锡)与有机酸HL(HL=2-(2-甲氧基-4-甲酰基苯氧基)乙酸)在苯中进行脱水,用乙醇重结晶,获得新型二正丁基锡羧酸酯[(n-Bu2Sn)4(L)2O2(OC2H5)2](1).采用元素分析、1HNMR、FT-IR和晶体结构测定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个双锡双氧环构成以平面Sn2O2为中心的对称梯形二聚体结构;2个环内Sn原子为五配位,构成以Sn原子为中心的扭曲三角双锥构型;2个环外Sn原子均为六配位,构成以Sn原子为中心的扭曲单加帽三角双锥构型.
梅泽民孙凯朱超光朱东升
水液相环境下羟自由基抽对异丙基苯基氢诱导布洛芬损伤的机理被引量:4
2020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色散校正的WB97X-D方法和微扰理论的MP2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羟自由基抽取苯环、亚甲基及次甲基上的氢原子均可诱导布洛芬分子损伤。势能面计算表明:羟自由基抽取苯环上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的能垒基本相同,大约为123.0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可以修复;羟自由基抽取亚甲基上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的能垒也基本相同,大约为100.0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较难修复;羟自由基抽取次甲基的氢原子的能垒是68.4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不能修复。结果表明,羟自由基抽取次甲基的氢原子诱导布洛芬分子损伤的反应具有绝对优势。
李冰庄严吴梓昊马宏源潘宇梅泽民王佐成
关键词:布洛芬羟自由基密度泛函理论微扰理论能垒
基于氨基作为质子转移桥梁的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机理被引量:14
2016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和微扰理论的MP2方法,考察赖氨酸分子基于氨基作为质子转移桥梁的手性转变机理以及水分子和羟基自由基对氢迁移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有2个通道a和b,通道a为主反应通道,决速步骤裸反应Gibbs自由能垒为252.6kJ/mol,2个水分子构成的链以及羟基自由基和水分子构成的链使通道a决速步骤的自由能垒分别降为119.5,98.5kJ/mol.表明水分子和羟自由基对H迁移反应有较好的催化作用,生命体内的羟基自由基是导致左旋赖氨酸旋光异构的主要原因.
王晓玲高峰佟华刘芳梅泽民王佐成
关键词:手性赖氨酸密度泛函理论过渡态微扰理论
α-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化学——α,α-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与乙二胺反应被引量:2
1997年
由α,α-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与乙二胺反应制得五种α,α-二氧代烯酮环二氮代缩酮化合物,所有产物均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13CNMR确证。
朱再明梅泽民许永庭王寅许永庭王寅
关键词:环二硫代缩酮
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被引量:4
2012年
白城师范学院化学专业通过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赵晓波梅泽民王晓兰张哲宇王文举金向军
联吡啶配合物及联吡啶--多酸分子基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高级结构的有序性在决定分子聚集体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具有有序高级的分子聚集体往往表现出单个分子所不具有的性质与功能.探讨分子聚集体内和分子聚集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的本质,阐明分子间如何相互识别、寻找结合点以及分子间如何通过...
梅泽民
关键词:多金属氧酸盐功能材料联吡啶晶体结构
文献传递
新型三环己基锡羧酸酯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被引量:2
2012年
以苯做溶剂,以2,5-二羧基-1,4-苯二甲酸二乙酯为配体,与三环己基氢氧化锡进行脱水反应,合成了新型三环己基锡羧酸酯配合物1.采用元素分析、1 H NMR、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a=b=3.039 4(4)nm,c=1.563 7(2)nm,α=β=90°,γ=120°,V=12.510(3)nm3,z=9,Dc=1.248g/cm3,μ=9.43nm-1,F(000)=4 878,R1=0.045 2,wR2=0.090 7.配合物1是Sn原子化学环境相同的对称结构,Sn原子与3个环己基碳原子和1个羧基氧原子成键,中心Sn原子为畸变四面体构型.分子间的O→Sn(0.317 2nm)配位作用,形成三维网状堆积结构.
孙凯梅泽民
水热法合成LaPO_4/TiO_2异质结复合光催化材料及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锐钛矿相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尿素为碱源,环己烷六羧酸为小分子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aPO_4/TiO_2异质结复合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物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紫外光为光源,评价了样品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表明:LaPO_4纳米棒均匀地构筑在TiO_2纳米纤维表面,制备了LaPO_4/TiO_2异质结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材料,其具有比纯TiO_2纳米纤维和Degussa P-25更强的光催化活性,降解率达到89.4%。
李跃军曹铁平梅泽民王霞席啸天
关键词:LAPO4异质结水热法光催化
Gd-N共掺杂SrTiO_3/TiO_2复合纳米纤维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被引量:8
2019年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和反应物,结合一步水热法制得Gd-N共掺杂SrTiO_3/TiO_2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rTiO_3和TiO_2形成异质结能够使光生电子和空穴得到很好的分离,而Gd-N共掺杂产生新带隙,可以拓宽光谱响应范围至可见光区,并引起晶格缺陷,成为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浅势捕获阱。Gd-N共掺杂与异质结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SrTiO_3/TiO_2复合纳米纤维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李跃军曹铁平梅泽民李晓萍孙大伟杨殿凯
关键词:复合纳米纤维
α-丙氨酸分子在扶手椅型SWCNT(9,9)内的手性转变机制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组合的量子化学ONIOM(B3LYP/6-31++G(d,p):UFF)方法,研究了限域在SWCNT(9,9)内α-丙氨酸的分子结构和手性转变机制.为得到相对高水平的体系能量和反应势能面,在ONIOM(B3LYP/6-311++G(3df,3pd):UFF)水平上计算了各个包结物的单点能.分子结构分析表明:与单体α-丙氨酸相比,受限在SWCNT(9,9)碳纳米管内时,键长均略缩短,骨架原子的二面角基本不变.反应路径研究发现,α-丙氨酸分子在SWCNT(9,9)内的手性转变路径有2条与单体情况大致相同.不存在单体情况的有羰基H和甲基H协同转移过程的反应通道.对手性转变反应过程势能面的计算发现,S型α-丙氨酸在SWCNT(9,9)内向R型转变与单体α-丙氨酸手性转变反应过程的主要能垒相比较,路径1的最高能垒同样是由在纸外面的氢从手性碳直接到羰基氧的过渡态产生的,能垒基本不变;路径2是氢先在羧基内转移,此过程的能垒由194.5降到137.6kJ·mol-1.而后纸外面的氢从手性碳转移到羰基,此过程的能垒由317.1降到302.9kJ·mol-1.研究结果表明,SWCNT(9,9)对α-丙氨酸的限域影响使手性转变反应过程的某些能垒降低,改变或部分改变了反应路径.
王佐成杨晓翠佟华赵衍辉梅泽民
关键词:Α-丙氨酸密度泛函过渡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