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克将

作品数:772 被引量:4,792H指数:26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7篇期刊文章
  • 81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1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9篇消融
  • 148篇心肌
  • 136篇心律
  • 133篇心房
  • 121篇心律失常
  • 115篇房颤
  • 114篇心脏
  • 110篇动脉
  • 109篇心房颤动
  • 99篇导管消融
  • 90篇室性
  • 89篇心动过速
  • 80篇导管
  • 77篇血管
  • 69篇心室
  • 69篇射频消融
  • 65篇冠状
  • 64篇电生理
  • 60篇冠状动脉
  • 57篇心病

机构

  • 702篇江苏省人民医...
  • 98篇南京医科大学
  • 2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6篇武汉大学
  • 20篇广东省人民医...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6篇四川大学华西...
  • 15篇大连医科大学...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3篇复旦大学
  • 13篇上海市胸科医...
  • 11篇东南大学
  • 1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9篇北京医院
  • 9篇深圳市第二人...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8篇沈阳军区总医...
  • 7篇济南市中心医...

作者

  • 766篇曹克将
  • 249篇陈明龙
  • 197篇单其俊
  • 189篇杨兵
  • 174篇邹建刚
  • 125篇杨志健
  • 124篇陈椿
  • 106篇黄峻
  • 104篇张凤祥
  • 101篇陈红武
  • 86篇居维竹
  • 85篇马文珠
  • 84篇徐东杰
  • 83篇朱铁兵
  • 71篇孔祥清
  • 71篇许迪
  • 70篇王连生
  • 63篇杨荣
  • 55篇马根山
  • 54篇雍永宏

传媒

  • 124篇中华心律失常...
  • 86篇南京医科大学...
  • 82篇中华心血管病...
  • 60篇江苏医药
  • 4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7篇中国介入心脏...
  • 17篇临床心血管病...
  • 15篇中华超声影像...
  • 13篇中华医学会心...
  • 1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0篇实用心电学杂...
  • 9篇中华全科医学
  • 7篇Chines...
  • 7篇THE 22...
  • 6篇江苏临床医学...
  • 6篇中国现代医学...
  • 6篇心血管病学进...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0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27篇2013
  • 39篇2012
  • 43篇2011
  • 53篇2010
  • 60篇2009
  • 69篇2008
  • 66篇2007
  • 65篇2006
  • 38篇2005
  • 40篇2004
7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19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FABP3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基因在胚胎癌细胞(P19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FABP3基因与心肌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方法P19细胞经1%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至第15天,用肌钙蛋白I(cTnI)抗体行蛋白质斑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心肌细胞分化,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FABP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诱导的P19细胞于第8天出现自发性节律跳动,Western blot检测cTnI蛋白呈阳性。在P19细胞分化过程中,FABP3基因mRNA表达呈先下调(0~6d)后再逐渐上调(5~15d)的表达模式,每隔两个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FABP3蛋白也呈现相同的表达模式,但其表达水平在0~4d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ABP3基因可能参与心肌细胞的分化。
张奇军郭英杰钱玲梅孔祥清曹克将
关键词:细胞分化
心律失常上游药物的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当今心脏疾病领域中的一大难题。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近年来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不饱和脂肪酸等心律失常上游药物(upstream medical agents)均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曹克将
关键词:心律失常ACEIARB房颤心房纤颤他汀类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及凋亡水平的改变被引量:7
2005年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心房肌组织细胞学重构的关系。3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换瓣术者,其中窦性心律者13例(A组)、阵发性及房颤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者8例(B组)、房颤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者17例(C组)。外科手术时取三组患者右心耳少许,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及利用TUNEL法标记心房肌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B、C组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变化,如心肌纤维稀疏、排列紊乱,细胞收缩成分减少、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水肿、坏死表现;C组变化更明显。B、C组细胞凋亡指数与A组比较,显著增高(分别为44.53%±11.08%,67.96%±16.09%vs19.68%±15.36%,P均<0.05);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其凋亡指数越高。结论:心房肌的组织细胞学重构可能在房颤的发生或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夏小杰昝沁曹克将陈鑫黄元铸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超微结构凋亡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报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肥厚性心肌病(HCM)伴心房颤动(房颤),并对其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因HCM伴房颤且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导航下环肺静脉消融术达到同侧肺静脉隔离,对持续性房颤再行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及线性消融。消融术后3个月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于消融术后1、3、6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症状后立即行常规心电图,随访治疗效果。结果共11例HCM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年龄(52±17)岁,女性2例。其中6例为阵发性房颤,5例为持续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后4周有1例因急性左心功能不良死亡,其余10例有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接受消融术。随访(14±10)个月,共有7例维持窦性心律,总成功率64%,未发生消融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维持窦性心律者左心房内径及射血分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mmVS(46±4)mm,0.64±0.05VS0.66±0.04,P〉0.05],心功能改善(2.0±0.7VS1.2±0.4,P〈0.05,NYHA分级)。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射频消融治疗HCM伴房颤安全且有效,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陆红进陈明龙杨兵居维竹陈红武张凤祥侯小锋陈椿邹建刚单其俊曹克将
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消融策略。方法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46~70(57±8)岁。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而接受导管射频}肖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返路径和出口,了解病变基质与其关系。对室速出口部位及病变周边的晚电位给予局灶消融。结果7例患者共诱发出13种心动过速,均起源于左心室,平均心动周期(309±65)ms。5例(8种室速)消融治疗即刻成功,1例(2种室速)部分成功,1例(3种室速)消融失败。随访6~36(21±11)个月,成功患者中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部分成功和消融失败的2例患者,植入ICD(其中1例原已植入)并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室速发作减少。结论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明确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的心室病变基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动标测和心内各种电刺激技术,明确室速的起源、折返环路及关键峡部、缓慢传导区出口,据此制定消融策略可以成功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速。部分患者消融失败和复发,可能是由于室速起源于心肌深部、心外膜或乳头肌等部位而消融困难。
倪杰杨兵居维竹赵育洁袁义强张凤祥陈红武顾凯郦明芳曹克将陈明龙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射频导管消融
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起搏导线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对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的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方法作初步探讨。 方法 为 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 VVI起搏系统。导线经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心房、三尖瓣口而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 (4例 )或至心大静脉远段 (1例 ) ,靠近心外膜左缘。 结果  5例患者的导线均成功放置 ,分别随访 3个月~ 7年 ,起搏功能良好。 结论 对左上腔静脉永存伴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心脏起搏系统 ,通过适当地操作 ,一般可将导线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 ;
顾翔许迪廖铭扬李寿桢赵福全曹克将
关键词:左上腔静脉永存右上腔静脉缺如起搏器起搏导线
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附一例报告)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阐明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其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研究病例为男性、2 9岁 ,心动过速病史 7年余。心动过速不能被腺苷三磷酸和维拉帕米终止 ,但可被普罗帕酮终止。曾在院外拟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两次行慢径改良术 ,但心动过速仍反复发作。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一次并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即EnSite 3 0 0 0 )指导下标测和消融。结果 电生理检查示窦性心律时AH为 75ms,HV 4 4ms ,心房增频刺激及程序刺激未见心室预激现象。心室 60 0ms起搏示室房分离 ,RS2 程序刺激无逆传A波 ,提示室房逆传功能较弱。心房与心室均能诱发心动过速 ,但心室更易诱发。心动过速时室房分离。心动过速可呈窄QRS图形、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图形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图形。LBBB和RBBB心动过速可自行转为窄QRS心动过速。窄QRS心动过速及RBBB图形时 ,心动周期为 3 0 0ms;LBBB图形时 ,心动周期为 3 16ms ,明显长于前者。三种心动过速时 ,希氏束激动均领先于右束支激动。维拉帕米和腺苷三磷酸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心房程序刺激及超速抑制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但可被心室程序刺激终止。EnSite 3 0 0 0标测系统分析发现三种心动过速的最先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上部 ,此处行环状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
陈明龙曹克将邹建刚朱莉李文奇杨荣丁志坚邹瑞秀
关键词:阵发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电生理学
运动负荷后早期门控心肌显像对冠心病严重三支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比较运动负荷早期 (1 5~ 2 0min) 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门控心肌显像(G MPI)和非门控心肌显像 (NG MPI)诊断冠心病 (CAD)严重三支病变 (狭窄≥ 70 %)的价值。方法 以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 (CAG)所示冠脉直径狭窄≥ 70 %为严重CAD诊断标准 ,将同期做运动负荷99Tcm MIBISPECTG MPI和CAG的 2 1 5例患者分为CAD三支病变组 (A组 )与CAD非三支病变组 (B组 )。结果 G MPI与NG MPI诊断严重CAD的灵敏度分别为 95 3%(1 4 3 1 5 0例 )和 90 .7%(1 36 1 5 0例 ,χ2 =2. 5 0 9,P =0 .1 1 3) ,特异性分别为 80 . 0 %(5 2 6 5例 )和 72 3%(47. 6 5例 ,χ2 =1 .0 5 9,P =0 . 30 3) ;诊断CAD三支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 1 0 0 %(5 1 5 1例 )和 92 . 2 %(47 5 1例 ) ,前者更好 ,且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 1 6 3,P =0 .0 4 1 )。结论 在诊断临床高危CAD严重三支病变时 ,G MPI比NG MPI更有价值。
李殿富黄峻冯建林李建华程旭李新立曹克将
关键词:三支病变门控心肌显像冠心病CAGMPI
白藜三醇对培养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密度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白藜三醇(RES)对培养的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密度的影响。方法:分离成年豚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RES孵育心室肌细胞不同时间的ICa-L密度。结果:①培养72h时,RES30μmol/L和100μmol/L使ICa-L密度分别下降13%和27%,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趋势,且RES10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RES10μmol/L,30μmol/L和100μmol/L对ICa-L密度呈现时间依赖性抑制趋势,且RES100μmol/L在24h和72h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藜三醇对培养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趋势。
张志华徐东杰王森季建国邹建刚曹克将
关键词:白藜三醇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少数患者没有可发现的心脏病,称为孤立性房颤.本文用敏感性较高的双抗体夹心hsCRP ELISA法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初步探讨和房颤发作的关系.
王卫明单其俊夏小杰陈明龙邹建刚蒋礼曹克将
关键词: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
共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