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锡渊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创伤
  • 3篇骨折
  • 2篇多处创伤
  • 2篇多发伤
  • 2篇多器官功能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器官
  • 2篇器官功能
  • 2篇器官功能障碍
  • 2篇器官功能障碍...
  • 2篇综合征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脊柱
  • 2篇脊柱损伤
  • 2篇创伤后
  • 2篇创伤评分
  • 1篇地震

机构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周锡渊
  • 7篇白祥军
  • 5篇田利华
  • 5篇胡耑
  • 4篇刘开俊
  • 4篇杨帆
  • 2篇张剑
  • 2篇宋先舟
  • 2篇曹园
  • 2篇赵鸿
  • 1篇孙大炜
  • 1篇陈驾君
  • 1篇廖忆刘
  • 1篇易成腊
  • 1篇郑国寿
  • 1篇王宁

传媒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颅脑损伤并颈椎颈髓损伤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颈段脊髓损伤(颅颈联合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颅脑损伤并颈椎颈髓损伤病人,首诊常规颈椎制动和普查影像学资料,筛选此类病例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作者医院创伤外科2007~2008年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107例,通过筛选颅颈联合伤患者共58例。颈椎损伤治疗中,11例予以颈前路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自体骨移植复位内固定术,余47例予以颅骨牵引或外固定器械治疗。颅脑损伤治疗中,21例急诊行颅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37例。本组患者存活55例,死亡3例,生存率94.8%。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为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7例,Ⅴ级43例。结论颅颈联合伤发病率较高,本组约占5.2%。颅颈联合伤的主动普查(影像学)和颈部保护制动,防止脊髓二次损伤,对降低漏诊、提高临床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周锡渊刘开俊
关键词:颅脑损伤颈椎颈髓
多发伤并长骨损伤的固定方式与处理时机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与长骨损伤的救治关系,探讨骨折固定方式与处理时机。方法对随机采集的357例多发伤并长骨损伤患者按其长骨损伤特征、固定方式以及处理时间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IS、ISS和TR ISSRTS法对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3个层次衡量评定,以控制组内和组间的可比性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长骨损伤AIS最大值(MAIS)=3.28±1.15,并发其他部位伤MAIS=4.45±1.69,ISS=35.57±19.64,Ps=0.67±0.29。伤员生存危险与长骨损伤状况及所并发损伤的部位或器官有关,组合或混合方式固定患者并发损伤部位和长骨数多而伤情复杂,后期固定患者多存在延迟骨折固定的影响因素。结论建立损害控制的概念,依据伤情进行分类救治有助于权衡骨折治疗利弊并做合理选择或分期实施。
田利华胡耑赵鸿周锡渊易成腊刘开俊
关键词:多发伤长骨骨折内固定
创伤后细胞损伤的监测与评价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测创伤后血清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及酸性产物的含量变化,探讨其细胞代谢的监控效应及评价细胞损伤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经规范程序救治,临床资料完整的创伤患者117例,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其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病情危害状况进行层次分组,依据病情变化实时检测各组的动脉血乳酸(ABL)、动脉血碱缺失(B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清水平,数据以(-↑x±s)表示,多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后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监测指标伤后就可出现明显变化,随损伤严重程度或病情危害状况的加重而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并发缺血缺氧或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感染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其异常增向则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病情恶化或器官衰竭危机时,各指标水平常呈现持续异常或紊乱状态,与未发生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损伤反应与损伤严重程度、病情演变、MODS危机及患者预后有关,其血清指标的异常变化多预示着病情危危,实时检测有助于提高临床监控水平。
田利华胡耑白祥军周锡渊赵鸿
关键词:细胞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创伤评分
肩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误诊肱骨干骨折1例被引量:1
2010年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创伤骨科领域运用中可能因运动伪影等多种原因产生假骨折而致误诊发生,要注意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及其他影像学资料综合考虑,以减少误诊。
王宁白祥军刘开俊胡耑郑国寿周锡渊陈驾君
关键词:三维重建误诊
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终极标准的监控与探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创伤救治复苏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探讨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终极标准与监控效应。方法选择符合本项研究条件且需接受液体复苏者149例,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对其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病情危害状况进行评价与分组,收集液体复苏前、复苏后及结束等不同时间段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血乳酸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对应时间段的碱缺失及氧合指数等,分别比较监控指标的组间差异、时间效应及并发症或与预后的关系等。结果救治24h实现终极标准的全身指标有127例,细胞指标有112例,两者平均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监测指标24h均实现终点目标者与〉24h或死亡者的APACHEⅡ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或死亡组实现终极目标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存活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仅在于恢复生命体征的稳定,更重要是在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的基础上,及时纠正组织灌流和细胞氧合不足,作为创伤救治复苏的终点目标。
田利华孙大炜白祥军廖忆刘周锡渊
关键词:创伤评分
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及亲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访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其中创伤患者40例(创伤组)及亲属2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评定,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创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SCL-90总分和各项分值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且转归情况差;损伤程度、受困时间、治疗效果和生活正常化程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和迁延的影响因素。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迁延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杨帆白祥军刘开俊田利华胡耑周锡渊
关键词:创伤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通过与单节段骨折进行比较,研究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43例脊柱损伤患者,根据损伤节段数分为多节段组(53例)和单节段组(90例),统计和比较两组的致伤原因、脊柱损伤节段、合并伤、并发症、治疗和转归.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和重物压砸伤,其中腰椎最易受累,保守治疗率和死亡率相近,且治疗后随访的ASIA评级均较治疗前好转.但是多节段组的人均损伤部位和脊柱节段、ISS总分、重伤和极重伤(ISS≥16)率、电解质紊乱和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延期手术率、手术距入院平均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组治疗后A-SIA分级E级率显著低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F发生率高,多为高能量原因致伤,腰椎最易受累,伤情重且危急,伤后并发症多,早期难以开展有效治疗,致残率高.
杨帆宋先舟白祥军周锡渊曹园张剑
关键词:脊柱损伤脊髓损伤
损害控制理论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发伤伴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救治中,综合应用损害控制理论和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方法随机筛选出94例伴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一期采用简略手术,止血、清除坏死组织后急诊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待复苏和病情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对照组一期采用确定性手术,术后进行复苏和后续诊疗。分析两组间"首次打击"和"二次打击"指标的差异和同MODS和预后的关联。结果试验组术后的体温、休克、酸中毒、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脓毒症等评价指标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致死性三联征(LTD)发生率为14.29%,MODS发生率为7.14%,7d内死亡率为0,7d后死亡率为1.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应用损害控制理论和负压封闭引流术,可防止患者生理功能进一步紊乱衰竭,同时吸附坏死组织和创面渗出物,对防治感染、MODS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杨帆胡耑白祥军田利华周锡渊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负压伤口疗法多处创伤
多发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43例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统计致伤原因、脊柱损伤节段、合并伤、并发症、治疗方式和转归。结果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分别为77例(53.8%)和55例(38.5%),损伤节段依次为腰椎101处(50.8%)、胸椎61处(30.7%)、颈椎29处(14.6%)及骶尾椎8处(4.O%);合并伤依次为胸部163处(38.6%)、腹部84处(19.9%)、头颈部77处(18.3%)、四肢65处(15.4%)、面部17处(4.0%)和体表16处(3.8%)。早期并发症依次为电解质紊乱33例(16.8%)、呼吸系统感染30例(15.3%)和腹胀19例(9.7%);晚期并发症依次为营养不良26例(13.3%)、肌萎缩23例(11.7%)和深静脉血栓11例(5.6%)。治疗方式依次为手术治疗106例(74.1%),保守治疗37例(25.9%)。治疗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级E级20例(14.0%),治疗后E级53例(37.1%)。死亡12例,病死率为8.4%,主要死亡原因为MOF、脑疝、营养衰竭等。随着ASIA残损分级的提高,各组并发症和病死率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能量损伤是多发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患者病情重,合并伤复杂,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病死率高。
杨帆宋先舟白祥军周锡渊张剑曹园
关键词:多处创伤脊柱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