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绍洪

作品数:252 被引量:5,238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5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09篇天文地球
  • 5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2篇经济管理
  • 32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12篇水利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8篇气候
  • 51篇气候变化
  • 23篇生态系统
  • 20篇灾害
  • 19篇植被
  • 19篇生态
  • 15篇纵向岭谷
  • 14篇土地利用
  • 14篇青藏高原
  • 14篇纵向岭谷区
  • 13篇地理
  • 13篇青藏
  • 12篇地理学
  • 10篇自然地理
  • 10篇理学
  • 9篇自然灾害
  • 9篇风险评估
  • 8篇可持续发展
  • 7篇沙漠化
  • 6篇灾害风险

机构

  • 247篇中国科学院
  • 4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云南大学
  • 9篇中国科学技术...
  • 8篇中国气象局国...
  • 5篇清华大学
  • 5篇新疆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新疆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252篇吴绍洪
  • 69篇戴尔阜
  • 57篇杨勤业
  • 44篇尹云鹤
  • 37篇赵东升
  • 31篇郑度
  • 30篇潘韬
  • 25篇高江波
  • 18篇郝成元
  • 13篇康相武
  • 12篇刘燕华
  • 11篇葛全胜
  • 9篇曹军
  • 9篇何大明
  • 8篇郭灵辉
  • 8篇李双成
  • 8篇马欣
  • 7篇郑景云
  • 6篇贺山峰
  • 6篇夏富强

传媒

  • 33篇地理研究
  • 27篇地理科学进展
  • 26篇地理学报
  • 12篇资源科学
  • 12篇科学通报
  • 11篇生态学报
  • 9篇气候变化研究...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中国人口·资...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地理科学
  • 4篇中国减灾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3篇Agricu...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15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6篇2013
  • 16篇2012
  • 14篇2011
  • 8篇2010
  • 11篇2009
  • 8篇2008
  • 21篇2007
  • 16篇2006
  • 23篇2005
  • 16篇2004
2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新进展被引量:26
2020年
本文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国家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成果,从全国尺度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各重点领域影响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预估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宏观政策制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文评估了重点领域的影响和风险、重大工程和脆弱区的影响和风险、综合风险与适应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环境、重大工程、脆弱区的影响与风险及区域综合风险和适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农业、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人体健康等相关敏感领域和区域产生了十分明显影响,并且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这些领域和区域的风险,特别是农牧交错带和黄土高原风险较为突出,同时气候变化将对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战略研究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实施路线图,但是在综合风险和适应领域的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综合风险和适应研究仍无法有效支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气候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气候资源,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研究再次表明,气候变化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
吴绍洪赵东升
关键词:气候变化
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土地利用调整对策被引量:23
2005年
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监测数据空间叠加和地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15a来不存在明显的开荒和毁林等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现象,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占总土地的95.98%。严重沙化土地的91.39%发生在利用方式未变化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三者沙化程度加重分别占该区所有沙化程度加重土地的55.16%、25.92%和10.31%。实地调查和遥感、统计等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耕地沙化主要是秋耕和农业大机械的应用为风蚀创造了条件,连年耕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耕地退化;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沙漠化主要因为载畜量过重和草原交通对草场的破坏。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强度过大等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提出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康相武吴绍洪尹云鹤杨勤业戴尔阜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强度华北农牧交错带
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异被引量:5
2006年
采用GPP(总初级生产力)、NPP(净初级生产力)、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EVI(增强型植被指数)四项表征植被特征的参数,对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采用Moran系数(MC)对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自相关程度进行度量,采用半变异函数进行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异及其结构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特征参数在全局范围内呈现负的空间自相关,各向异性自相关程度均表现在南-北方向自相关程度较大,其次为东南-西北方向;(2)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3)植被特征参数在南-北方向上空间自相关距离较大,其次为东北-西南方向.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本区地形走向吻合,表现出南-北方向的自相关程度较大,东西方向自相关程度最小.
戴尔阜吴绍洪李双成王随继周长海郝成元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纵向岭谷区
内蒙古草地NPP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CENTURY模拟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空间化的CENTURY生物过程模型,分析1981-2010年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关键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内蒙古草地大部分区域NPP呈下降态势但趋势并不显著,全区平均降速约为1.17 g C/m2?a;NPP年代际变化时空差异较大,1980s至1990s约69.65%的区域NPP下降,1990s至2000s NPP下降加剧,下降面积较前者扩大了17.50%;NPP对降水与温度的敏感性特征空间异质性较强,但总体上区域降水减少可能是近30年内蒙古草地NPP下降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同样会导致草地NPP下降,但作用程度较小。
郭灵辉郝成元吴绍洪赵东升高江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草地敏感性
云南亚热带南部孢粉空间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分异的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以云南亚热带南部野外调研孢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7个样地的35个表土样品以及28个剖面样品孢粉组合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发现:(1)表土孢粉无论是在科属种类、数量及优势科属还是在科属植物区系上,哀牢山山脉东西两侧的样地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孢粉科属种类和数量方面,哀牢山西侧样地要较东部丰富;优势科属方面,哀牢山山脉西侧植物群落的优势科属不明显,且较东部要复杂,而东部地区植物群落的优势科属则较为集中和突出;植物区系分布方面,世界广布、泛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以及北温带分布等4个植物区系,其数量和所占比例东西差异都很大。(2)剖面孢粉的分析结果显示,其空间变化趋势与表土孢粉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孢粉组合的东西空间差异。(3)孢粉组合的空间组合与区域的地形、气候分异特征有关。纵向排列的山系对大气环流的"阻隔"作用,以及哀牢山东西侧不同的季风环流系统导致的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孢粉组合空间分异格局的主要原因。云南亚热带南部孢粉空间组合反映了区内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潘韬吴绍洪戴尔阜王昊赵东升
关键词:孢粉组合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地貌演变的相似性——地貌参数统计关系证据及成因剖析被引量:7
2006年
为了探讨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北部并行而流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支流系统的演变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研究区上述3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所有支流、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的有关地貌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拟合出了一系列相互关系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上述3条河流的支流地貌体系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对于一级支流的河道比降与流域面积来说尤其明显.相对来说,怒江和澜沧江的支流体系在河道长度与流域面积的统计关系上具有更多的共性,这尤其表现在总体支流以及一级支流当中;河道比降与流域面积的统计关系同样揭示了怒江和澜沧江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这尤其体现在总体支流关系中.造成上述相似性的原因在于,纵向岭谷区地质构造的相似性决定了地貌景观和物质条件的相似性,从而决定了支流体系演变的相似性.而怒江和澜沧江支流系统演变的高度相似性是由于它们同处于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都受到构造作用的极大控制;金沙江略为远离该前缘地带,构造的控制作用较弱,其支流的地貌演变相对自由.同时,气候相对干旱,导致沟谷中径流动力较弱,径流对地貌系统的改造能力相对有限,与怒江和澜沧江支流系统相比,除了明显的共性外还存在些许差别.
王随继吴绍洪何大明戴尔阜周长海魏全伟
关键词:金沙江统计关系
基于数值模拟的黄河下游不同情景溃堤洪水特性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研究黄河下游地区的溃堤洪水特性,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黄河下游地区的DEM,1958、1982、1996年典型历史洪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模型初始输入,分4个模拟情景,依据黄河溃堤水流的特性,利用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对黄河下游不同位置决口情景下的洪水演进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洪水在演进过程中都会侵夺沿途河流行洪,进入下游后洪水会顺河归槽;在同一河段,同一年型洪水北岸不同位置溃口情景所淹没的面积大于南岸对应位置的淹没面积;黄河两岸洪泛区地理位置的差异,使两岸的洪灾程度具有区域差异;水深且流速大的洪水淹没主流区面积相对较小,水浅且流速小的非主流区面积相对较大。
杨佩国杨勤业吴绍洪马欣康相武夏富强戴尔阜
关键词:黄河下游溃决洪水特性
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被引量:57
2002年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的同类工作,指出在进行生态地域划分时应考虑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与应用前景;按照先水平地带,后垂直地带的方法来反映广义的地带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与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相结合;界线拟订方面是将传统的专家智能判定,与建立模型、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的空间表达等结合起来.据此,提出了生态地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了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和48个自然区,并阐述了该方案和运用的主要进展.
杨勤业郑度吴绍洪
关键词:指标体系全球环境变化自然地理学温度带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周巧富吴绍洪戴尔阜潘韬陈曦炜
关键词:粮食生产
大荔县公众减灾意识调查
2006年
这里呈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社区减灾活动和社区减灾建设的瑰丽画卷。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与镜头,可以让我们看得仔细,使我们备感亲切。社区减灾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身边!
曹军杨勤业吴绍洪
关键词:减灾意识公众减灾活动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