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尔阜

作品数:150 被引量:3,648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8篇天文地球
  • 36篇经济管理
  • 32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8篇水利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气候
  • 22篇生态系统
  • 21篇生态
  • 18篇气候变化
  • 13篇土地利用
  • 12篇生态系统服务
  • 9篇灾害
  • 9篇植被
  • 9篇脆弱性
  • 8篇英文
  • 8篇农业
  • 8篇纵向岭谷
  • 7篇纵向岭谷区
  • 7篇风险评估
  • 6篇台风
  • 5篇生态环境
  • 5篇生态效应
  • 5篇台风灾害
  • 5篇丘陵区
  • 5篇风灾

机构

  • 130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北京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首都师范大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兰州交通大学
  • 3篇广州大学
  • 3篇国家海洋信息...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云南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赣南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作者

  • 150篇戴尔阜
  • 69篇吴绍洪
  • 18篇潘韬
  • 17篇赵东升
  • 9篇杨勤业
  • 9篇高江波
  • 9篇尹云鹤
  • 8篇葛全胜
  • 8篇郑度
  • 7篇傅泽强
  • 7篇康相武
  • 6篇王晓莉
  • 6篇朱建佳
  • 6篇蔡运龙
  • 6篇吴卓
  • 5篇殷洁
  • 5篇刘燕华
  • 5篇李双成
  • 4篇付华
  • 4篇周长海

传媒

  • 19篇地理研究
  • 18篇地理学报
  • 11篇地理科学进展
  • 9篇科学通报
  • 9篇首都师范大学...
  • 7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Journa...
  • 5篇资源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0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11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13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分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西藏林周县大骨节病患病村与非患病村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西藏林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KBD)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将林周县作为研究区,通过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量化分析KBD患病率风险因子的影响,并使用环境化学方法验证空间分析结果。通过对10个潜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以及对当地KBD患病村和非患病村的土壤-水-粮食-人这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环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县KBD由一组多重且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是地层因子;(2)所有环境介质(土壤、水、谷物)及人体组织中的硒元素浓度在KBD患病区均低于非患病区;(3)当地居民对硒和铬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KBD患病村中居民硒元素平均日摄入量(ADD)大约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人基本摄入量下限的4%;(4)我们推测,当地居民患病主要是由于地层这一影响因子,这是由于通过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导致当地人口严重硒缺乏,最终导致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硒缺乏。
田原查欣洁高星高星戴尔阜
关键词:大骨节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硒元素
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气候学计算被引量:4
2012年
基于1976-2005年30年的高空气象逐月资料,分析了地表大气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统计关系,构建出基于地表水汽压的大气水汽含量气候学计算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纵向岭谷区各站点的地表实际水汽压;采用ANUSPLIN气象要素插值模型,对站点地表水汽压进行空间化处理,实现地表水汽压的栅格化;最后,将地表水汽压格网数据输入构建的气候学模型,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平台,得到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格局,实现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化模拟。讨论纵向岭谷区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认为纵向山系对水汽输送的东西向阻隔作用导致了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东西差异,南北走向深切河谷是季风水汽输送的重要通道;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形成了大气水汽含量的特殊空间分布格局。
潘韬吴绍洪刘玉洁戴尔阜
关键词:大气水汽含量纵向岭谷区
土地系统与生态权衡
戴尔阜
基于线性光谱分离技术的西藏乃东县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被引量:3
2015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其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覆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线性光谱分离技术是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有效方法。本文选取西藏乃东县为研究区,利用1988、2000和2010年三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定量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影像中单个像元的植被、裸土、裸岩覆被率比例,同时将植被分量与NDV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表破碎,混合像元比例高,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复杂地物的土地覆被变化;21988-2010年间,研究区裸土面积下降幅度较大,植被覆盖率及裸岩覆盖率有所上升,说明本区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同时石漠化也在进一步加剧;3通过对线性光谱分离的植被分量与NDVI结果比较,发现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对青藏高原土地覆被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戴尔阜吴卓芦海花付华
关键词:土地覆被变化植被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英文)
2018年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本文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它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
张雪飞徐勇徐勇李丽娟戴尔阜
关键词:承载力资源环境约束地域分异
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季节动态特征及其气候条件分析被引量:41
2001年
森林火险季节是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对于森林防火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内 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30年的林火资料和临近火点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火险季节的时空分布 特征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多年平均森林火险季节长度大于200d,且20世纪80年代以 来呈增长趋势;南北林区火险季节指标差异明显,南部林区比北部林区进入火险季节的时间早而结束晚;森 林火险季节长度与全年无雪日数有关,起止日期与春季和秋季的日平均气温-5℃的日期相符合.
傅泽强戴尔阜
关键词:气候条件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2003年
文章以新疆为例,首先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的基本特征;然后讨论了人口因素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认为西部大开发应拒绝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尽快提高人口素质。最后强调,为适应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应转变观念,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正确认识民族人口问题,进一步优化西部人口结构。
郑平建戴尔阜
关键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
生态建设背景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青海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对其开展生态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有利于揭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构建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工程前后两个时间段(2000年和2008年),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a间一共增加1.68×1010元。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状况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8.69%,是由生态建设和气候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2.71%,主要跟森林区域水热条件的改善有关;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 a间减少56.08%,关键是由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所致,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000—2008年间,保护区人口数量增加了26.08%,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增加392.52%,从而引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波动。
赖敏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潘韬赵东升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被引量:26
2016年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章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他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4)针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面大地广、类型复杂多样且与人口产业密集区高度重叠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宜在国情基础数据挖掘整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承载力评价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国土空间管控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徐勇张雪飞李丽娟戴尔阜徐卫华
关键词:承载力资源环境约束地域分异
气候变化风险的新型分类被引量:18
2008年
风险分类是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了主要的气候变化风险,然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以"不确定性"作为分类依据;把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描述不确定性的主要术语——"信度"和"可能性"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分别构建了四类风险的模糊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定量角度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分类;同时利用IPCC的两个定性指标"达成一致的程度和证据量"对定量分类方法进行补充,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分类方法体系。获得的气候变化风险分类的初步结果,可以为风险管理机构选择不同类别的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风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张月鸿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刘登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