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云鹤

作品数:59 被引量:1,99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气候
  • 21篇气候变化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6篇生态系统
  • 5篇蒸散
  • 5篇降水
  • 4篇地理
  • 4篇生态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4篇脆弱性
  • 3篇地理学
  • 3篇灾害
  • 3篇指标体系
  • 3篇气候变化趋势
  • 3篇气候区
  • 3篇气候区划
  • 3篇潜在蒸散
  • 3篇区划
  • 3篇自然地理

机构

  • 59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上海市气象科...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工程院

作者

  • 59篇尹云鹤
  • 44篇吴绍洪
  • 13篇赵东升
  • 11篇杨勤业
  • 10篇潘韬
  • 10篇郑度
  • 9篇戴尔阜
  • 7篇郑景云
  • 4篇赖敏
  • 3篇高江波
  • 3篇葛全胜
  • 3篇刘燕华
  • 3篇卞娟娟
  • 2篇周景博
  • 2篇刘荣高
  • 2篇张镱锂
  • 2篇郝志新
  • 2篇吴铎
  • 2篇陈力
  • 2篇张雪芹

传媒

  • 10篇地理学报
  • 6篇地理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3篇资源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造纸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保护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灾害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减灾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 6篇2005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被引量:35
2005年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生态系统的模拟和评价,初步结果显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基准态、轻度和中度不适应状态,目前模拟、评价的结果尚未发现生态系统不适应的情况。由SRES描述的B2和A2情景模拟结果初步对比显示,B2情景(大约升温3.2℃)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大多数为正影响;A2 情景(大约升温3.9℃)对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
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阈值生态系统
开展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区划优化风险防范措施空间布局
2022年
当前,我国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研究愈加重要。在“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技术”课题的支持下,专家学者们剖析了我国典型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的情况,开展了综合风险防范区划技术研发,本文对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区划的指标体系、原则、方案设置进行简要介绍,并对防范措施空间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尹云鹤邓浩宇吴绍洪
关键词:风险防范措施重大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风险多灾种指标体系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被引量:401
2005年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干燥度干湿状况气温
生态建设背景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青海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对其开展生态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有利于揭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构建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工程前后两个时间段(2000年和2008年),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a间一共增加1.68×1010元。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状况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8.69%,是由生态建设和气候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2.71%,主要跟森林区域水热条件的改善有关;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 a间减少56.08%,关键是由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所致,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000—2008年间,保护区人口数量增加了26.08%,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增加392.52%,从而引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波动。
赖敏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潘韬赵东升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风险的新型分类被引量:18
2008年
风险分类是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了主要的气候变化风险,然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以"不确定性"作为分类依据;把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描述不确定性的主要术语——"信度"和"可能性"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分别构建了四类风险的模糊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定量角度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分类;同时利用IPCC的两个定性指标"达成一致的程度和证据量"对定量分类方法进行补充,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分类方法体系。获得的气候变化风险分类的初步结果,可以为风险管理机构选择不同类别的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风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张月鸿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刘登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
地震灾害应对决策的模型集成规则挖掘
2020年
面向地震灾害所具有的复杂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针对信息不完备下地震灾害评估、救助与恢复重建决策支撑系统的综合决策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依赖关系的、由模型多维关联度测算和设计结构矩阵模型排序构成的模型集成规则挖掘方法。通过模型之间输入输出关系五个维度,即内容概念、空间范围、时间范围、空间精度、时间粒度的关联度计算,构建模型自动排序的设计结构矩阵,实现多模型的智能选择与集成组配。并以汶川M s8.0地震为例开展不同决策阶段情景下规则挖掘的实证研究,为灾害应对决策过程模型集成提供基础,提高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辅助决策能力。
潘耀邓浩宇陈厦尹云鹤
关键词:地震设计结构矩阵
三江源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额度被引量:64
2015年
以青海三江源区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方法。以分析和筛选生态补偿需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为前提,估算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实施前(2005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专家咨询法提出的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生态功能系数对其进行修正,得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及重度以上退化草地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分别为74.70×104、59.76×104、37.35×104元/km2和14.94×104元/km2。根据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现状和生态恢复的目标,确定该区基于退化草地完全恢复的生态补偿总量为911.62×108元。
赖敏吴绍洪尹云鹤潘韬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被引量:157
2009年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在东北部较早,南部地区相对较晚。全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全国潜在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显著突变,东部地区突变发生时间早于西部地区。全国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突变;亚热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干燥度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北干旱区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湿润程度增加明显。
尹云鹤吴绍洪陈刚
关键词:气候变化突变干燥度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被引量:23
2016年
中国地域辽阔,基于陆地表层地域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支撑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自然地域系统及相关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问题。1950s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和综合区划工作,目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地域系统的动态研究被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从以专家智能集成为主的定性研究,逐步发展至以观测、实验和信息技术、数理模拟方法为主的定量研究。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将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理念、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重点开展陆地表层关键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及区域效应,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陆地表层地域单元界线定量化识别等研究,加强地域系统研究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
郑度吴绍洪尹云鹤杨勤业赵东升张雪芹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被引量:7
2016年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是指将陆地表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基本要素融为一体,研究各要素之间总的联系,研究单个要素及其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陆地表层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这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取得开拓性成果,是当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引领者之一。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中,构建了高原山地垂直带谱系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三维地带性规律,揭示出高原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提出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和尊重自然规律,指出干旱区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重视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回顾分析郑度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从中参悟郑度先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系统性思想以及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科研方法。
吴绍洪赵东升尹云鹤杨勤业张雪芹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伦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