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洪涛 作品数:32 被引量:109 H指数:6 供职机构: 伦敦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标本离体后不同时段固定对胃癌HER2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胃癌标本离体后在两个不同时段内固定对其HER2检测结果影响,进一步强调胃癌HER2检测操作流程规范性的实践意义.方法 参照中国2011年版的《胃癌HER2检测指南》,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的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标本41例,每一病例收集标本离体30 min内(<30 min)及1~2h内(>30 min)固定的胃癌组织配对蜡块(共82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结果 41例不同时段内固定的配对胃癌组织蜡块行IHC检测发现<30 min与>30 min固定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0 min固定标本的IHC检测到的HER2阳性率高;对其中所有的配对蜡块行FISH检测,<30 min与>30 min固定标本的HER2基因扩增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固定标本的IHC和FISH检测结果正相关(系数为0.724,P<0.05),HER2阳性及阴性病例的检测符合率均为100.0%;<30 min固定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Lauren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TNM临床分期及患者的性别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有关(P<0.05).结论 胃癌标本离体后< 30 min对IHC和FISH检测HER2没有影响,而>30 min(1~2 h)固定使IHC检测到标本的HER2蛋白水平降低. 曾丽霞 黄俊淇 马韵 刘懿宵 韦玉瑛 郑茜 叶洪涛关键词:胃肿瘤 基因,ERBB-2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临床病理应用 被引量:7 2011年 近10年来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将病理诊断引入分子病理时代.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瘤、骨和软组织肿瘤、乳腺癌等肿瘤病理诊断和对临床治疗反应的评估.FISH是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标记有荧光素的探针与特异性的染色体和(或)基因位点相结合,在间期细胞核中检测染色体和相应基因的变化。 叶洪涛关键词: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分子遗传学技术 肿瘤病理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位点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表型和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和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91.78%、61.64%、0、0、6.85%,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1A1/PDGFB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1A1/PDGFB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叶新青 邝晓聪 韦常宏 黄俊琪 叶洪涛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FISH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合用终止早孕的临床病理观察 1996年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合用终止早孕的临床病理观察郑茜,叶洪涛,谈小秀,姚铁钧本文对97例妊娠小于7周的妇女,用米非司酮合用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同时进行临床观察和对其妊娠产物进行病理检查,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停经5~7周,经查体和妇科... 郑茜 叶洪涛 谈小秀 姚铁钧关键词:终止早孕 临床病理观察 完全流产率 不全流产 阴道出血 组织学改变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因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9年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外MALT的低度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除早期发现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外,最近又发现一些与其他部位MALT淋巴瘤有关的病原体。t(11;18)(q21;q21)、t(1;14)(p22;q32)、t(14;18)(q32;q21)是MALT淋巴瘤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在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中发生率也不同。这三种染色体易位产物激活共同的分子通路NF—KB通路。另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基因异常。这些病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张雪梅 叶洪涛关键词: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分子生物学 中国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染色体易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不同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L)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17例不同部位MALTL的t(11;18)(q21;q21)/AP12-MALT1、t(1;14)(p22;q32)/IGH—BCL10、t(14;18)(q32;q21)/IGH—MALT1和涉及BCL6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果染色体易位的总发生率为21%(46/217)。全部病例共检测出4种主要染色体异常,其中第1种13%(29/217)为t(11;18)(q21;q21)/AP12-MALT1,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47%(8/17)和小肠29%(4/14),其次为唾液腺1/6例、胃14%(12/84)和眼附属器6%(4/68)。第2种1%(3/217)为t(1;14)(p22;q32)/IGH-BCL10,仅见于肺12%(2/17)和胃1%(1/84)。第3种1%(2/217)为t(14;18)(q32;q21)/IGH-MALT1,仅见于肺6%(1/17)和眼附属器2%(1/68)。第4种2%(4/217)为BCL6基因涉及的染色体易位,见于唾液腺1/6例和胃4%(3/84)。4%(8/217)为涉及IGH基因但未知与其易位的伙伴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论以上4种染色体易位在中国人不同解剖部位的MALTL中的发生率有明显不同,与欧美国家所报道的染色体易位的发生率相比较,分布稍有差异。 董格红 王桂秋 宫丽平 王晋芬 莫祥兰 刘红刚 董丽娜 周英琼 张雪梅 冯振博 高子芬 叶洪涛关键词: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染色体畸变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c、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1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 董丽娜 刘红刚 金哈斯 叶洪涛 高子芬 周小鸽 董格红 张丹丹 宫丽平关键词:眼肿瘤 原位杂交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6年 近年来对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和染色体异常。除早期发现的t(11;18)(q21;q21)/API2-MALT1融合基因外,还发现t(1;14)(p22;q32)/BCL10-IgH或t(1;2)(p22;p12)/BCL10-IgLκ;t(14;18)(q32;q21)/IgH-MALT1;t(3;14)(p14.1;q32)/FOXP1-IgH以及BCL6基因异常。另外,对MALT淋巴瘤和由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也逐渐明确,发现了独特的或二者相互重叠的基因异常。这些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李百周 叶洪涛 施达仁关键词:MALT淋巴瘤 CARMA1-BCL10-MALT1,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与淋巴瘤 被引量:6 2007年 CARMA1、BCL10和MALT1是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中重要的3种信号蛋白分子,也是淋巴细胞特异性的传导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异常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重要联系。本文综述了这些信号分子的生理和各种病理异常与不同类型淋巴瘤的发生机制的联系,以及目前对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思路。 李百周 叶洪涛 周晓燕关键词:淋巴瘤 BCL10 NF-ΚB 信号传导通路 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与TOPOⅡα、HER-2的关系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TOPOⅡα、HER-2蛋白表达与蒽环类药物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TOPOⅡα及HER-2蛋白的表达,分析TOPOⅡα和HER-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疗效的关系、TOPOⅡα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及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乳腺癌患者中,TOPOⅡα蛋白表达17例,阳性率为34%(17/50),TOPOⅡα表达组的临床及病理有效率均优于TOPOⅡα未表达组(P<0.05)。TOPOⅡα与HER-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HER-2及TOPOⅡα共同表达的病例为12例,但经相关性分析蒽环类药物新辅助化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α蛋白表达与HER-2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TOPOⅡα蛋白表达对基于蒽环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有正相关作用。 叶新青 蒋奕 刘鹏 罗元 郑茜 叶洪涛关键词:乳腺癌 蒽环类药物 新辅助化疗 H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