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报道2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联合口服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病例,旨在为MG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报道2例全身型MG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诊疗经过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结果:病例1以“胸闷、气促3月余,加重伴双眼睑下垂、饮水呛咳1月”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疲劳试验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四肢肌力4级,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 R)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评分(Quantitative MG Score,QMGS)为19分,MG日常生活质量(MG-activitie s of Daily Living Profile,MG-ADL)为13分。病例2因“吞咽乏力1月,加重伴四肢乏力1周余”入院诊治,查四肢肌力5级,洼田饮水试验3级,疲劳试验阳性。QMGS为6分,MG-ADL为11分,抗Ach R抗体>80 nmol/L。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2例均诊断为MG中度全身型,急性加重期。2例患者均采用DFPP联合醋酸泼尼松口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治疗后2例患者QMGS评分分别为7分和0分,MG-ADL分别为5分和0分。结论:本研究采取DFPP联合口服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MG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可预防长时间使用激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所以该病例治疗方法对MG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目的研究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仁济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共计105例患者,其中56例患者基线NIHSS≤5,为轻型卒中组。其余49例患者基线NIHSS>5,为非轻型卒中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溶栓后NIHSS降分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14 d功能恢复良好率(MRS<3分)的差异。结果基线资料比较了两组性别比、年龄、溶栓DNT时间、高血压,糖尿病,TIA,既往卒中史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非轻型卒中组有心脏疾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较轻型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23(46.9%)vs 7(12.5%),P<0.01)。非轻型卒中组心源性卒中的比例明显高于较轻型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15(30.6%)vs 3(35.4%).,P<0.01]。非轻型卒中组并发症发生率较轻型卒中组并发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11(22.4%)vs.2(3.6%),P<0.01]。非轻型卒中组发生溶栓后颅内出血5例,牙龈出血1例,而轻型卒中组没有出血发生。非轻型卒中组有6例死亡,轻型卒中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6(12.2%)vs.0(0%),P<0.01)。两组在溶栓治疗后24 h、14 d NIHSS降分率相似,没有统计学差异。溶栓后14 d MRS<3分患者,轻型卒中组为(76.8%)优于非轻型卒中组(59.2%),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与非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相似,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未发现颅内出血,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