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岩

作品数:58 被引量:78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卒中
  • 24篇缺血
  • 19篇血性
  • 16篇血管
  • 15篇梗死
  • 11篇脑卒中
  • 10篇急性
  • 9篇抑郁
  • 9篇缺血性卒中
  • 9篇卒中患者
  • 8篇卒中后
  • 7篇皮质
  • 7篇皮质下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6篇血管病
  • 6篇预后
  • 6篇急性缺血
  • 6篇急性缺血性
  • 5篇皮质下缺血性

机构

  • 5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上海市第八人...

作者

  • 58篇林岩
  • 45篇李焰生
  • 27篇徐群
  • 24篇陈莺
  • 22篇施国文
  • 22篇潘元美
  • 20篇耿介立
  • 17篇孙亚蒙
  • 14篇俞羚
  • 9篇曹雯炜
  • 8篇李红伟
  • 7篇杨立刚
  • 5篇沈沸
  • 5篇金海峰
  • 5篇吴恒趋
  • 5篇熊昕丽
  • 5篇邹静
  • 4篇张瑛
  • 4篇戴若莲
  • 4篇糜建华

传媒

  • 13篇神经病学与神...
  • 6篇中国卒中杂志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5篇上海医学
  • 5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浙江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0
  • 4篇2009
  • 11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治疗依从性研究
目的: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血管疾病对于人类社会的危害己逐渐加剧,我国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中,高复发更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积极有效的贯彻执行...
潘元关林岩金海峰俞羚杨立刚陈莺吴恒趋戴若莲施国文徐群管阳太
关键词:脑卒中抗栓药物依从性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I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I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I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施国文李焰生林岩徐群熊昕丽邹静
关键词:预后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了解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且资料完整的216例资料。所有患者在人院时均接受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责任病灶。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循环临床表现的特征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81.9%)、口齿含糊(46.3%)、头晕(33.8%)、偏侧麻木(31.0%);最常见的体征是偏侧运动障碍(81.9%)、中枢性面舌瘫(61.1%)、构音障碍(46.3%)、偏侧感觉障碍(31.0%)及共济失调(30.1%);交叉性瘫痪发生率低(2.8%),单独的眩晕极少(1.4%);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记忆障碍等症状有助于定位;经典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定位意义。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
施国文熊昕丽林岩李焰生
关键词:脑血管循环脑缺血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耿介立宋叶平金海峰陈莺林岩孙亚蒙潘元美俞羚施国文徐群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入选2005~2006年间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4例,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与血管性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血清尿酸增高与颈动脉IMT增厚存在独立相关性,而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脂蛋白(a)增高则可独立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性别、高血压史、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脂蛋白(a)及血清尿酸增高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潘元美李焰生林岩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IMT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单核细胞比例(ORIMT=1.231,P<0.01;OR斑块=1.175,P<0.05)及血沉增高(ORIMT=1.024,OR斑块=1.029,均P<0.01)具有独立预测性,单核细胞比例的独立预测性最高。炎症因素和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潘元美李焰生林岩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炎症因素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神经心理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方法对符合SIVD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访谈和神经心理、神经精神检查。结果50例患者平均年龄(70±8)岁,男性占78%,轻度SIVD 20例(40%),中重度30例(60%)。33例诊断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其中24例(72.7%)为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在VCI患者中,11例(33.3%)为单一认知域损害,22例(66.7%)为多认知域受损,执行和记忆功能是损害最突出的认知域。本组患者没有语言和空间能力的单独受累。VCI患者39.3%伴抑郁,而非VCI者仅11.8%伴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妄想、幻觉、过度兴奋和夜间不寻常活动仅见于VaD患者。中重度SIVD中患VCI比例显著高于轻度者(P=0.002),伴抑郁的比例亦有增高的趋势(P=0.059)。结论认知障碍在SIVD中常见,但多为V-CIND,以执行功能和记忆损害最为突出,易伴抑郁,提示额叶皮质皮质下环路损伤可能是两者共同损害的主要机制。
徐群曹雯炜潘元美林岩李焰生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抑郁
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发病时间<3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6~0.9)mg/kg。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及7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6例(30%),死亡2例(10%)。症状性脑出血患者2例。基线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孙亚蒙潘元美俞羚蒋仙国沈沸周洁茹高建群林岩李焰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负担。方法前瞻性调查478例连续的脑卒中门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危险因素的累积数目和组合情况。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7.2%)、血脂异常(66.7%)和吸烟(42.9%)列前3位。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百分比依次为1.5%、8.6%、30.1%、29.7%、19.9%、6.7%、3.3%和0.2%。在具有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组合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8.5%)、吸烟和血脂异常(13.2%)、高血压和吸烟(10.4%)、高血压和糖尿病(10.4%)。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90%的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对之综合干预,多数患者需要更严格的治疗靶目标。
耿介立林岩徐群施国文李红伟陈莺李焰生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明确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52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被分为无认知障碍、认知障碍非痴呆(CIND)和血管性痴呆(VaD),根据影像学表现,患者分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和其他类型,登记患者人口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卒中病情等。结果PSCI患病率36.7%。与无认知障碍相比,PSCI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教育程度低、右侧瘫痪多、抑郁评分高,但血管危险因素无差别。与无认知障碍者相比,VaD者经济水平低、配偶照料少、失语多、尿失禁多、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多;CIND者则有较多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VaD者较CIND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多、抑郁评分低。高龄、女性、低社会经济水平、失语、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和抑郁评分高为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CI常见于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人口学因素、卒中类型及抑郁有关。
徐群林岩耿介立李红伟陈莺李焰生
关键词:痴呆卒中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